最新文章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中)
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
編輯精選

【台大科研】我們吃什麼,昆蟲吃什麼?——氣味如何形塑昆蟲的食物選擇
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

【人物專訪】氣象、作物生理、災害預防集一身——專訪農業試驗所姚銘輝研究員
在永續發展目標中,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皆與農業息息相關,如何讓農業足以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姚銘輝研究員從農藝所畢業後,原本的工作只是單純地彙整氣象觀測站的資料,但這樣單調的工作並不能滿足他,於是他開始思索將氣象觀測與作物生理結合的可能性,甚至再次回歸校園學習專業。學成以後,他回到農試所服務,並以自己的所學幫助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防災、推廣農作物災害通報App,以及如何將AI與農業相結合。這樣跨領域的互相結合,或許正是如何解決環境變遷對農業造成影響的解題方向。
AI 報你知

【人物專訪】計算語言學翹楚 ——專訪謝舒凱教授
大型語言模組 (LLM) 橫空出世之後,我們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將它投入應用。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喜是憂,一直受到各領域專家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會重塑社會結構,但也有些研究發現LLM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與歧視。臺大語言學研究所謝舒凱教授的研究皆與LLM和語言之間的關聯,多方探討LLM對於人類意識與未來世界的影響。當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世界的一切是真是假、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深思。
阿涵講古

吃魚還是吃鯨魚?揭開虎鯨與偽虎鯨捕食行為的演化謎題
2022 年一篇刊載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文章,介紹一個來自希臘羅德島的更新世新屬新種偽虎鯨類化石紀錄: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化石標本保存相當完整,還保留了 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的最後一餐證據,加上化石牙齒的形態證實該化石是以魚類為食的早期偽虎鯨類,與現在的偽虎鯨的食性截然不同!不僅如此,作者更進一步比對另一件虎鯨類化石、現生的虎鯨與偽虎鯨標本,進行形質與親緣關係分析,推敲出現在的虎鯨與偽虎鯨會捕食哺乳類(其他鯨豚)的特殊食性,其實是很近代才演化出來的行為。
開箱大學教授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下)
邱聖貴教授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新穎的二維材料合成技術,這些材料僅幾個原子層的厚度,展現出卓越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成為科技界的焦點。邱教授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已有材料的改進,還在積極探索新型二維材料,期望能推動相關技術的革新。此外,邱教授專注於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二維材料在光感測和氣體感測中的應用等,希望通過高靈敏度的光檢測器和氣體感測器,提升光通信、環境監測和工業安全的效能。透過這些研究,邱聖貴教授希望在教育和科研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臺灣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開箱大學教授】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Change in Teaching and Service|Corey Fernandez, Assistant Professor at Nevada State University (3)
漢字考古學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中)
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