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從礦石研究到災害管理——專訪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

分享至

05/10 (六) 14:00陳宏宇主任主講「地質環境與災害預警」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陳宏宇 主任

近幾年來,南部和東部地震頻繁,許多國際組織也指出臺灣屬於地質災害高風險國家,凸顯出地質災害管理的重要性,才能盡可能將地震造成的災損和傷亡降到最低。今天的專訪邀請到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陳宏宇主任,和我們分享他從工程顧問公司到國家級防災專家的跨域之路、以及他對國土保育和地質災害勘察的貢獻。

 

從顧問公司到防災專家的跨域之路

陳宏宇小時候看到家中長輩經商事業有成,也曾想過長大後要當一名商人,但誤打誤撞的進入地質系,求學期間常常跑野外收集石頭,踏遍臺灣東部和西部各個角落,在理論和實務操作中漸漸對這門學問產生興趣。退伍後,陳宏宇和身邊同學朋友們一樣,嚮往著獲得一份心儀的工作,他並沒有像當初所想的一樣成為商人,而是進入顧問公司工作,就這樣一口氣做了三年。後來有一天他看到一個在英國讀碩士的名額,當時還沒出國的他相當好奇,想出國看看外面的世界,但考量到自己對研究並不是特別有興趣,加上當時在顧問公司的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決定「讀完碩士班就回來」。到了英國後,他深深被當地自由的學風吸引,眼界被大大打開,加上順利獲得博士班獎學金,他改變想法決定留在英國繼續深造。

博士班畢業後,他原本打算繼續留在英國工作,但當時臺灣政府鼓勵海外學子回國貢獻所學,在這股浪潮下,陳宏宇回到臺灣奉獻。他原本打算回到顧問公司工作,但剛好遇到臺大的教職開缺,因緣際會下進入臺大地質系教書,一路做到教授、系主任和理學院副院長,期間促成無數國際交流和合作計畫。1988年剛回臺大任教時,每年汛期期間,學校實驗林常常出現山崩或土石流災害,學校看他是年輕而有活力的新進教師,就任命他組成團隊到現場勘災,他也接下任務,甚至成為團隊召集人,從此踏上防災專家的道路。

 

地質系多元的研究面向

許多人對地質系究竟在學什麼並不了解,陳宏宇的父母也曾一度認為「地質系是不是都是要去挖石油?」他表示,過去地質系一直走比較傳統的教學路線,讓很多人以為進了地質系後就要每天過著和石頭、礦物相伴的枯燥生活,忘了去思考和探索很多其他的可能。舉例來說,地質系學生可以探索岩石材料,將礦物或稀有金屬和半導體產業結合,或像他一樣投入減災和避災工作,讓自己成為跨領域人才。此外,地質學也可以結合大數據、人工智慧、氣候資料和深度學習等元素,跳脫單純的地質災害勘驗,將專業延伸到整合性防災,並提升自己跨領域團隊合作的能力。

 

對國土保育和地質災害勘察的貢獻

陳宏宇笑說「理論上地震是百年一循環,像是1906年加州大地震後,理應來說2006年會再出現一次強震,地震不是不會來,只是還沒來而已。」既然無法精確預測地震什麼時候會來,只能盡可能做好預防措施,像是設計防震建築、準備地震避難包等,災害來臨時才能臨機應變。每當災害發生,不論是山崩、地裂或土石流,總可以在現場看到陳宏宇帶領救災團隊勘災的身影,他帶領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在災害現場觀察,從不同角度分析災害發生原因,建立共識並制定解決方案。陳宏宇分享,1990年歐菲利颱風時,他和同仁到花蓮銅門勘災,當時許多專家認定災害導因於當地居民濫砍濫挖,但他調查完現場情形後,認定土石流導因於現場的順向坡及節理破壞的地質環境,加上連日豪雨才造成現場大量的土石崩落,團隊於是對症下藥,制定出正確的邊坡防治措施。他強調,雖然各領域專家看法不同,但造成災害的原因只有一個,先找到致災原因,再收集不同領域的防災觀點,方能收穫「跨領域防災」的成效。

陳宏宇也強調「防災科普化、簡單化」的重要性,像是過去臺灣80年代的教科書常使用「碎屑流」指稱「土石流」,名詞上使用的「碎屑」似乎無法完全形容現地的實際災害現況,他和一群專家便建議教育部將碎屑流改成土石流,讓民眾更容易從字面上了解該災害。此外,他也致力於將艱澀的科學數據轉換成各行政部門的防災訊息,讓非學界的人也能快速地了解災害起因和應對方式,大幅提升資源整合和救災效率。他分享了1996年賀伯颱風,他到南投信義鄉神木村勘災時,有位原住民大哥跑來告訴他,幾年前颱風來臨時,陳宏宇交代居民,土石流發生時要往高處跑,這次賀伯颱風來,他帶著全家往高處避難,順利躲過土石流,因此當搜救團隊找不到他們一家,以為他們被活埋時,他們的出現可說是非常振奮人心。那位居民也公開提出「遷村」的構想,當地居民因為這家人的成功生還,深深被他所提的建議說服,「遷村」的概念從此在該地落實,對臺灣的地震和颱風災害管理有了很大的貢獻,也讓陳宏宇和團隊同仁意識到防災教育的重要性,決定將更多資源挹注在防災教育上。

過去數十年來,陳宏宇十年如一日地致力於臺灣自然災害的減災和防災措施,將所學淋漓盡致地貢獻於社會,讓臺灣的天然災害應對能力不斷提升,也讓民眾意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

(Visited 4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