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AI 時代下,重新理解「人」的獨特性——專訪葉素玲教授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系列講座
AI與意識
2025.7/05(六)14:00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葉素玲 教授
當人工智慧蓬勃發展、大型語言模型席捲教育與社會,關於「人類的獨特性」這個古老卻本質的問題,也再次浮現於我們的眼前。在科技快速前進的當下,我們是否依然能掌握「我」的價值與定位?今天的專訪,邀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葉素玲特聘教授,與我們分享她從知覺心理學出發、橫跨AI與人文研究的學術旅程,以及她如何在這波AI浪潮中,重新凝視人類獨有的意識與情感。
從知覺訊息整合到意識研究:AI與人的交會點
葉素玲的研究之路從臺大心理系和心理所起步,一路延伸到哈佛、柏克萊等世界知名學府。大學與碩士期間,她就對心理學中的「注意力」和「整合機制」充滿好奇,研究焦點圍繞在顏色、形狀等物體特徵在大腦中如何結合。最初之所以想出國深造,是因為著迷於碩士論文中探究大腦整合兩隻眼睛所收到的訊息的機制,以及物體特徵——如顏色和形狀等視覺訊息進入眼中之後予以整合的時間點,希望能延續這方面的研究。出國後,她的研究逐步延伸至視覺神經網絡,並在哈佛參與人工神經網路(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研究,試圖以數學模型與程式碼模擬人類大腦在處理知覺、學習、與記憶的過程。然而,當時電腦程式算力與技術尚未成熟,做研究時如果要跑程式碼,往往需要等上一杯咖啡的時間,AI可謂處於「冬天」,也讓葉素玲意識到,要用數學或電腦模型來模擬人類大腦,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博士班第二年,葉素玲轉到柏克萊,跟著指導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Russell DeValois及其夫人Karen DeValois研究視覺、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Daniel Kahneman及其夫人Anne Treisman學習注意力,以及諾貝爾獎物理學獎得主Donald Glazer 學習人工智慧神經網路,那段時間的研究讓她漸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其實在於深入了解人類心智的運作機制,以解釋大腦裡發生的事,而非人工神經網路的運作模式。葉素玲用「黑盒子」比喻大腦內各個神經網路複雜的連接過程,大多數研究專注於探究黑盒子輸出和輸入的內容,卻鮮少觸及黑盒子內部的運作機制,不了解人類的知覺與認知歷程在哪個階段做了什麼、傳遞了什麼訊息、又對最終的意識輸出和行為造成什麼影響。葉素玲強調,她的研究主題始終彼此相關,像是視覺訊息整合其實屬於神經網路黑盒子的一部分,她的研究旨在解開大腦內訊息處理和整合的過程。
探問人的本質:AI 能有「意識」嗎?
回到台大心理系教書後,葉素玲在2019-2020年和2023-2024年,分別到美國史丹佛大學高等行為研究中心,和北卡羅來納州的美國國家人文研究中心擔任駐地會士(residence researcher),投入AI時代的人類獨特性相關研究,這也成為葉素玲日後這方面研究的濫觴。
AI時代人類的獨特性著重探討在AI時代下人類的專注力和意識(主觀經驗)等人類獨有但難以量化的心理現象,葉素玲特別關注AI能否有意識。葉素玲認為,AI或許能模擬人類的語言和行為,但缺乏主觀感受,因此沒有真正的意識,更不能複製人類情感與連結等心理狀態。她以哲學著名的「中文房間論證」(Chinese room argument)為例:房間裡有一個不會說中文的人,每當房間外A處的人傳一張寫了中文問題的紙條進來,房間裡的人就要查表找出該紙條對應的英文翻譯與回答,再將答案翻譯成中文的紙條傳給房外B處的人。葉素玲指出,房間裡的人看似可以正確的以中文應答,但不代表這位查表的人有意識或真正地理解紙條上那段文字的內容,他只不過是像機器人一樣,查表後再像程式語言般010101的輸出。
當今AI快速發展、甚至不少人認定AI具有人類主觀意識,葉素玲認為大家必須仔細思考,當AI可以做得比人更多更好,那人類還剩下什麼?「意識、情感、愛與人的連結都是人類很獨特,且AI無法取代的特點。」葉素玲強調「意識」不應該只是一連串資料處裡的節果,更是一種「我正在經歷」的主觀狀態,像是受訪者和採訪者在訪談過程中會感受到對方的存在,也感受到訪談正在進行,這是當今任何AI系統都尚未能觸及的領域,也是AI時代下人類的獨特性。
從興趣出發,讓好奇心引領研究
剛回到台灣時,葉素玲向國科會提出了用心理學探討人類意識的研究計畫,當時同事告訴她,這種「搬不上檯面」的研究主題是不會被國科會核可的,然而,諾貝爾生醫獎得主Francis Crick提出「驚異的假說」,強調人類意識可以用大腦活動解釋,也就是意識可以用科學解釋。這份見解打破心理學界存在許久的「意識研究難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心理學界過去一直將意識認定為第一人稱的主觀經驗,不能使用強調客觀研究的科學的測量和研究方法解釋,主觀經驗和客觀科學測量之間的鴻溝,構成了「意識研究難題」。葉素玲說,越是困難的問題就越具挑戰性,正是這道主觀意識和客觀研究方法間的鴻溝,鼓勵她長期投入心理學研究。
問及葉素玲最喜歡或最有興趣的研究,她笑著說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因為研究主題之所以成為研究主題,往往是因為對該領域有興趣和熱情,只要是有興趣的內容,她都會積極投入。「越是困難的問題就越有挑戰性,如果所有東西都清楚明瞭了,那其實就沒什麼好研究的。」葉素玲笑著說。許多人對AI快速發展感到焦慮,擔心未來自己是否會被AI取代,葉素玲卻對日新月異的技術充滿期待,上學期開設了新的課程「AI時代人類的獨特性」,提供理論和實作,希望學生有所覺察自己想過的生活、值得活的人生是什麼。為了此課程,一方面需要時時更新快速更迭發展的AI以及對人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理解了人類獨特性是什麼之後,能著重在獨特的部分,例如與人相處與連結、有意識地過自己企盼的美好生活。準備這樣與時俱進的新課程雖然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充滿了使命感,希望在快速變化的AI時代,能夠提供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見解,畢竟這和每個人都未來息息相關。有覺察,才有改變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