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老師改作文——學習英語及自動寫作評量系統

「寫作」對於許多人來說,想必是學習語言當中最難突破的項目。除了寫作本身學習門檻較高之外,也有部分原因在於難以自主練習,畢竟自己完成練習寫作後,作品一般難有人給予評點與教導。但或許AI老師可以解決這個問題!Wilson等人便針對學生們使用MI Write練習寫作之後的成果,進行數據分析與比較,以確認以AI練習寫作,是否真的能幫助寫作能力的進步。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文化的轉變:創作新時代,是誰在創作?

AI新時代的來臨不只帶給我們便利的生活,也同時在某些領域帶來了衝擊。關於AI繪圖、AI創作的爭議,讓一般民眾與專家學者們皆熱烈討論著。究竟在這個嶄新的創作時代,是「誰」在創作呢?當AI生成圖創作完成後,著作權又該歸屬於誰?在文藝領域方面,我們又該怎麼看待人與AI之間的關係呢?本期的AI沙龍講座,將與大家一起討論AI帶來的文化轉變。

Read more

用機器學習技術開發美國空軍飛行員的決策支援系統

近年來隨著疫情的衝擊,一些航空公司為了因應航班取消所帶來的虧損,進行了相關的人事調整,但隨著疫情的收束,人才需求又成了迫切的議題。隨之而來議題,也讓民間的航空企業和軍方的空軍需求形成了拉鋸關係,如何確保飛行員等相關航空人員的配置,又能因應時代需求,正考驗整體航空事業。

Read more

每個人都可以說上一兩句?跨國民調揭密各國民眾如何看待AI

如果我問你:「你對『AI是什麼』相當瞭解嗎?」你會怎麼回答呢?著名民調公司Ipsos曾分別在2021年與2023年在31國進行這樣的測試,而結果可以說是出乎意料。平均來說,2023年的民調結果有67%的人民認為,自己相當瞭解AI,但這有可能嗎?再從兩次民調結果數據來看,2023年與2021年的數據相比,竟然只提高了3%,要知道,2022年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可以說2023年是AI蓬勃發展的一年,僅僅增加3%的民眾瞭解AI顯然說不過去。這樣的數據意味著什麼呢?這是否代表,我們自以為對於AI議題的擔憂,其實很有可能根本並沒有直擊核心呢?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人機關係的變化:虛擬分身與現實生活的奇幻交會?

科技發展改變了我們和智慧裝置的互動模式,大幅增加人類的螢幕使用時間,未來人類醒著的時間大部分會在線上,和真實世界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世界衛生組織在2020年將網路成癮列為人類共同挑戰,美國醫學會也發現網路成癮會降低白天注意力、惡化人際關係、提高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人機介面發展有缺點也有優點,如何善用科技的優點來改善人類福祉、讓生活更加便捷,成為當代重要議題,今天的AI沙龍邀請到人機互動專家,分享該科技在未來正面的優勢和潛力。

Read more

用AI進行憂鬱症的「快篩」

在現今社會中,具有憂鬱症或憂鬱傾向的患者數量持續攀升,然而傳統上評斷憂鬱症的方式具有其問題與限制,且須花費臨床醫師大量的時間處理檔案與訪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Weisenburger等人開發出了新的方法,應用科技來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他們訓練了AI聊天模型,讓受試者僅需與機器人完成問答,就可以完成初步的憂鬱症評估,且其預測結果有高達90%的準確度。然而,由於目前此項研究結果仍有其限制,期望日後有更多關於這方面的研究,讓科技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心理健康檢測的困難。

Read more

【AI新浪潮:生成式變革】科技治理的轉型:人工智慧的機會和挑戰

生成式AI為社會發展帶來新契機的同時,也可能有哪些風險?國際上監管AI的方式,對台灣社會有什麼啟示?成功大學敏求智慧運算學院助理教授李韶曼、臺北醫學大學醫療暨生物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李崇僖都認為,生成式AI時代下,價值判斷的能力是人類珍貴之處。

Read more

以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偵測網路霸凌

網路和社群媒體的出現,開啟了人類一個新的連結方式和溝通管道,但是隨著社群媒體使用的增加,網路霸凌事件的成長也獲得了很大的關注,尤其是現今社會中也有數起因為網路霸凌而引發的自縊事件,更使得網路霸凌的議題變得更加具有迫切性。

Read more

管制必然阻遏AI創新?對付「脫衣軟體」這樣的害群之馬,反而有助產業發展!

科技是把雙面刃,在帶給我們便捷、多彩的生活的同時,也有可能受到某些有心人士的利用,造成危害。如今的生成式AI越來越厲害,要產生各式圖片變得相當簡單,但…深偽技術也更加猖獗。曾經臺灣網紅的「換臉」事件震驚社會,而今各式「脫衣」網站、應用程式遍地開花。英國智庫成員便提出警告,呼籲政府、企業重視科技被不當濫用的情況,並應該加以管制。或許有些人會認為,「管制」將會阻遏AI創新,然而智庫團隊卻認為,適當的防範害群之馬,才能維持科技在民眾心中的正面形象,如此一來方能維持科技的持續進步。

Read more

「媽!我不想練琴」──那就跟機器人一起彈鋼琴吧

當紅歌手周杰倫從小被媽媽逼著練琴的故事家喻戶曉,要把音樂技術練得更好,勢必得經過大量的練習才有可能讓自己的琴藝變得更加進步。不過,每個孩子也許適合不同的教育方式,在現今的科技發展之下,科學家們也嘗試導入「社會機器人 (social robot)」來和孩子一起學音樂!

Read more

用腦波預測依附類型:透過機器學習找訊號特徵

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大程度的受到了自我價值以及人際之間信任的影響。而依附類型則表現了親密關係的情感與行為的動態關係,理論上共分為四種依附類型:迴避型依附 (dismissive attachment)、恐懼型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 (preoccupied attachment)、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目前這幾種依附類型已經證實與腦神經活動具有一定的相關,但究竟其神經活動的訊號有哪些特徵?依附類型是否如理論上所言是四種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對於跨領域研究教學的熱情永遠不滅——專訪鄭士康教授

臺大電機系一直是臺灣電資研究的學術火車頭,從數年前的大數據到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電機系的教師們始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帶領臺灣的學術研究走向國際。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臺大電機系鄭士康教授,分享他的學術之路、包羅萬象的研究領域,以及給對有志投入人工智慧研究的年輕學子的建議。

Read more

商業競爭的壓力之下,OpenAI還有本錢懷抱巨大野心嗎?

ChatGPT爆火,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使得創立公司OpenAI去年的年收高達20億美金,創投公司對於其的估值甚至高達800億美金。事實上,OpenAI的目標可不止於ChatGPT-5,他們希望打造的是所謂的通用人工智慧。然而,OpenAI公司真的有那麼多的餘韻去構建他們的長遠大夢嗎?現實可能非常殘酷。大型生成式AI模型的誕生確實影響了社會各層面,但如何運用於商業上、企業們是否願意買單,令人憂心,再加上越來越多挑戰者的出現,OpenAI已經不是無可取代的唯一龍頭,這都為他們是否能達成遠大的AGI之夢蒙上陰影。

Read more

【人物專訪】穿梭於現在和未來世界——專訪葛如鈞教授

作為臺灣第一位從各路天才齊聚的奇點大學畢業的葛如鈞,他擁有豐富的創業、研究和獲獎經歷,可謂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業家和學者,如今更進入立法院推動科技相關法案,將臺灣對人工智慧應用的規範推向全新篇章。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人稱「寶博士」、現任立法委員和臺灣大學網媒所助理教授的葛如鈞,分享他前衛的研究領域、跳脫框架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人類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下必備的能力。

Read more

寶寶在看哪裡?自動化嬰幼兒眼動數據標註系統

當今的電腦計算機可能尚無法自主進行研究、提出理論,但卻能夠有效率地幫忙收集資料、解決過去進行研究時所遇到的瓶頸。過去進行嬰兒行為相關研究時,總是會因為參與者稀少、數據分析、標示的人力成本過高,導致研究窒礙難行,但Erel等人在2023年的最新研究,開發出了一個可以自動化標註嬰兒眼動軌跡的系統,此系統雖然在某些條件下仍會有誤判的情況,但整體而言的準確率已經近似人類標註者。這項電腦視覺技術使得心理學家們得以安心透過網路平臺招募參與者,並使用電腦軟體協助判讀,降低人力成本,有效解決過往進行實驗時所遭遇的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