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偽技術的背後心理:觀眾如何接受AI產生的作品?

深偽技術 (Deepfakes) 是一種超現實的合成創作技術,用AI將真實世界的影像或聲音複製,並且合成出新的媒體內容,甚至逼真程度可以到達以假亂真。然而,深偽技術的使用常常是在沒有獲得原創作者許可的情況之下,使用了一些有名的媒體內容,或者是以名人為素材來製作新的內容。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而言,觀看真實的畫面或者是深偽技術的畫面是否有任何欣賞上的差異?當使用這些內容進行敘事時,觀眾的心理機制是如何?

Read more

【人物專訪】AI 時代下,重新理解「人」的獨特性——專訪葉素玲教授

「意識」是一項很神奇的東西,它是否存在、存在在哪裡、是否可用科學驗證,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解釋,在心理學界也曾經存在著「意識研究難題」。到了AI爆炸發展的時代,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AI是否存在意識呢?若存在意識,人類還剩下什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葉素玲教授的研究,長期關注於解開大腦內訊息處理與整合的過程。而關於AI是否存在意識的問題,她認為「意識」不應該只是一連串資料處裡的節果,更是一種「我正在經歷」的主觀狀態,然而目前沒有任何AI系統能觸及這個領域,這便是AI時代下人類的獨特性。

Read more

AI定價與顧客滿意度:基於SOR模型的分析

數位創新改變了目前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以及商業手法等等,近期的研究也提出了使用AI虛擬助手來協助企業進行個人化的電子商務業務的方法。AI助手能介入品牌購買的決策當中,在這之中,不少研究透過演算法的開發、分析購買歷史紀錄與資料,以及從數位環境和數位行銷內容等各方面,探討AI介入的應用程式所提供的創新服務。

Read more

從硬解方程到智慧預測:AI打開材料新世界

過去科學家為了找出一種新材料,可能要花上數年時間解無數複雜的方程式,甚至動用超級電腦。現在,AI出現了,它不再「硬解」方程式,而是用學習過的數據幾秒內就能快、狠、準來預測材料性質!AI的介入正在翻轉材料科學的發現方式,從漫長試錯走向智慧預測。

Read more

心理健康AI:用機器學習方法幫助發展失智友善社群

高齡社會帶來的成本日益增加,其中失智症所帶來的挑戰尤其顯著,也讓世人不得不更加重視這個問題。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組織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花在失智症上的醫療成本,已經突破1.3兆美元,若將成本視為一個經濟體,可以稱得上世界第17大經濟體。不過,面對這龐大的潛在成本,也提供了AI發揮功能並提供幫助的場域。若能使用AI模型篩選、預測發展良好的失智症友善社區,對於政策規劃上,也具有相當的助益。

Read more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溝通、社群影響力

溝通過去是人類社會最小運作單元,但也是最複雜難解的現象。在我們與AI共生的一天之中,聲音,成為了人機共存的關鍵起點——「當AI開始有自己的聲音時,我們還是唯一的說話者嗎?」。當與AI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溝通勢必不會變得更容易,而是將更晦澀、纏繞更多的權力運作。在那天來臨之前,我們是否做好準備了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數位學習和AI的共生共榮——專訪陳志銘教授

科技發展帶動學習方法的變革,也改變過去教師的教學方式,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新興且極具潛力的研究領域。數位化也帶動文史紀錄方式的創新,「數位人文」研究於是誕生,讓歷史記憶得以被更好的保存。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工業教育出身,同時具備資訊工程專業的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陳志銘教授,和我們分享他從工業教育到數位學習研究的旅程、元宇宙研究的應用,以及AI發展帶來的學習變革。

Read more

【人物專訪】宗教與AI的交響曲——專訪張毅民教授

宗教與AI在許多人眼中是充滿衝突的兩個領域,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AI卻帶來了新的宗教思想,讓兩者之間的愛恨情仇更加糾葛。張毅民老師近年來投入許多宗教與AI相關的研究,本身就有天主教信仰的他,從不覺得自己的信仰對於自己的研究有所阻礙,反而認為自己能夠以「圈內人」的視角理解宗教信仰、並用「圈外人」的科學視角客觀分析宗教現象。他希望透過自己研究,呼籲大家關注到AI與宗教保持對話與反思,讓人類的共同福祉與利益能夠確保。

Read more

運用機器學習從臉部表情判斷學生學習狀態

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少學校開始展開了線上教學,而大規模的線上教學的興起,也讓人意識到了大規模線上教學時所面臨的限制。對於授課教師而言,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參與度以及課程的節奏等等,在遠距授課的情境下,由於無法當面直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使得教師在掌握教學節奏和內容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跨領域人文研究的先鋒——專訪鄭揚宜教授

若僅看鄭揚宜教授的研究經歷,或許你會感到好奇,AI主題講座怎麼會與他掛上鉤呢?確實,在AI領域他也是半路出家,但從他的訪談中就能得知,他對於關懷社會的熱情與對於問題的思考正是現今AI快速發展中,所需要的社會人文跨領域專家。他過去主要進行障礙研究,希望透過社會脈絡和價值觀去反思造成一個人變成「障礙者」的成因,進而設計出包容弱勢族群的硬體建設和社會結構。雖然他過去就讀的科系、進行研究的主題並不熱門,但他認為,與其一直探就讀某個系未來有什麼出路,不如思考如何將自己在系上所學貢獻社會。這樣懷有人飢己飢精神的社會學家,亦是AI領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腳色。

Read more

使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文本探勘:心理社會障礙復健相關研究為例

在醫療保健領域的研究當中,心理社會復健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以及心理社會障礙 (psychosocial disability) 的研究持續受到重視,圍繞著這個主題,已有不少研究論文產出。不同的研究針對了這個議題,提供了在診斷、預防措施、治療策略等等方面提供了不少觀點。如今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s) 已經發展得越來越成熟,能否透過LLMs來進行文本探勘,分析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計算語言學翹楚 ——專訪謝舒凱教授

大型語言模組 (LLM) 橫空出世之後,我們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將它投入應用。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喜是憂,一直受到各領域專家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會重塑社會結構,但也有些研究發現LLM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與歧視。臺大語言學研究所謝舒凱教授的研究皆與LLM和語言之間的關聯,多方探討LLM對於人類意識與未來世界的影響。當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世界的一切是真是假、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深思。

Read more

【人物專訪】資訊、社會、心理學的交響曲 ——專訪曹家榮教授

在現今的生活當中,網路資訊已經與我們密不可分。你或許認為,是你操控著自己的社群媒體,但細究又會發現,其實是社群媒體和背後的演化法在操控你的行為,你所接受的資訊是受到演化法的層層過濾、不斷收束而得到的結果。想要跳脫這樣的迴圈,不少人開始討論拿回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但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曹家榮教授從資訊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多方理論中,不斷探討這個嶄新世代科技與人們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期望透過他的分享,讓大眾了解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進而引起我們反思自己是否已經過度受其掌控了呢?

Read more

AI科普沙龍講座【BEING HUMAN: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

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當大語言模型的發言帶有偏見時,你還相信它嗎?

近年來隨著AI科技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是2023年生成式AI的出現,更是把AI的討論度炒熱到了高點。儘管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具有非常強大的語言能力,但是,距離AI完全的取代人類,仍然還有段距離,反倒是身為AI時代的人們,應該要學會如何使用AI,畢竟大部分的工作仍然得靠人類之手完成 (Abrial, 2023)。然而,當LLM的發言帶有偏見時,使用者是否能明確洞悉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