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機器學習從臉部表情判斷學生學習狀態

在COVID-19疫情期間,不少學校開始展開了線上教學,而大規模的線上教學的興起,也讓人意識到了大規模線上教學時所面臨的限制。對於授課教師而言,如何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課堂參與度以及課程的節奏等等,在遠距授課的情境下,由於無法當面直接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使得教師在掌握教學節奏和內容時,具有一定程度的挑戰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跨領域人文研究的先鋒——專訪鄭揚宜教授

若僅看鄭揚宜教授的研究經歷,或許你會感到好奇,AI主題講座怎麼會與他掛上鉤呢?確實,在AI領域他也是半路出家,但從他的訪談中就能得知,他對於關懷社會的熱情與對於問題的思考正是現今AI快速發展中,所需要的社會人文跨領域專家。他過去主要進行障礙研究,希望透過社會脈絡和價值觀去反思造成一個人變成「障礙者」的成因,進而設計出包容弱勢族群的硬體建設和社會結構。雖然他過去就讀的科系、進行研究的主題並不熱門,但他認為,與其一直探就讀某個系未來有什麼出路,不如思考如何將自己在系上所學貢獻社會。這樣懷有人飢己飢精神的社會學家,亦是AI領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腳色。

Read more

使用大語言模型進行文本探勘:心理社會障礙復健相關研究為例

在醫療保健領域的研究當中,心理社會復健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以及心理社會障礙 (psychosocial disability) 的研究持續受到重視,圍繞著這個主題,已有不少研究論文產出。不同的研究針對了這個議題,提供了在診斷、預防措施、治療策略等等方面提供了不少觀點。如今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s) 已經發展得越來越成熟,能否透過LLMs來進行文本探勘,分析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計算語言學翹楚 ——專訪謝舒凱教授

大型語言模組 (LLM) 橫空出世之後,我們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將它投入應用。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喜是憂,一直受到各領域專家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會重塑社會結構,但也有些研究發現LLM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與歧視。臺大語言學研究所謝舒凱教授的研究皆與LLM和語言之間的關聯,多方探討LLM對於人類意識與未來世界的影響。當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世界的一切是真是假、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深思。

Read more

【人物專訪】資訊、社會、心理學的交響曲 ——專訪曹家榮教授

在現今的生活當中,網路資訊已經與我們密不可分。你或許認為,是你操控著自己的社群媒體,但細究又會發現,其實是社群媒體和背後的演化法在操控你的行為,你所接受的資訊是受到演化法的層層過濾、不斷收束而得到的結果。想要跳脫這樣的迴圈,不少人開始討論拿回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但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曹家榮教授從資訊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多方理論中,不斷探討這個嶄新世代科技與人們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期望透過他的分享,讓大眾了解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進而引起我們反思自己是否已經過度受其掌控了呢?

Read more

AI科普沙龍講座【BEING HUMAN: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

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當大語言模型的發言帶有偏見時,你還相信它嗎?

近年來隨著AI科技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尤其是2023年生成式AI的出現,更是把AI的討論度炒熱到了高點。儘管ChatGPT等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 LLM) 具有非常強大的語言能力,但是,距離AI完全的取代人類,仍然還有段距離,反倒是身為AI時代的人們,應該要學會如何使用AI,畢竟大部分的工作仍然得靠人類之手完成 (Abrial, 2023)。然而,當LLM的發言帶有偏見時,使用者是否能明確洞悉呢?

Read more

驗證碼的演進史:如何證明自己是人類?

瀏覽網頁或登入網站時,常需要使用者輸入驗證碼,以獲得進一步瀏覽的權限。這種機制雖妨礙瀏覽網頁的順暢,但對於防止網站遭受大量垃圾資訊等問題卻十分有效。早期因為字元辨識技術尚不發達,基於文字類型的驗證碼是市場上的主流方法。然而,越來越進步的機械學習與演算法模型陸續被發展出來,文字驗證碼容易被破解,促使文字驗證碼的形式越趨複雜。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驗證碼,如圖片、數學題與邏輯測試等。然而越來越複雜的驗證方式,反而容易導致使用者判讀出現錯誤。近年,網頁的驗證方式逐漸朝向簡易且快速的方向發展。

Read more

AI藝術史家:電腦視覺在繪畫上的應用

你能想像畫家是如何構圖,選定作畫主題的嗎?Parker等人 (2023) 在一篇回顧型文獻中指出,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成分,一般被文化學者認為是了解其文化之下的審美標準的基礎。許多藝術史家、文化學家等學者,大多也是從視覺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藝術作品的研究。不過人類四五千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繁多,人文學者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爬梳資料。是否能借助AI的力量,讓我們更能海量的從多個角度去整理龐大的人類文化資產呢?

Read more

大學老師與生成式AI:如何影響教與學

生成式AI是可以用來創作文字、程式碼、圖像、影片、音樂等的AI演算法。而隨著ChatGPT的爆紅,使得生成式AI的應用變得更加的廣泛。使用生成式AI,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帶給了人類新的啟發與想像,不過,卻也帶來了很多隱憂,例如資訊安全問題、假訊息議題、抄襲問題等等。在學校的場域內,不少大學也祭出了使用生成式AI的相關原則與規定等等。而這一兩年來的生成式AI技術火速竄紅之後,實際上大學教師們對於生成式AI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Read more

AI應用與博物館策展:數位轉型七十年

博物館展覽,不論是短期特展或是長期展覽,透過各種形式的展示活動,它是一種社會與文化、藝術、歷史的連結橋樑。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在軟硬體方面都有所改變,不論是人工智慧、沉浸式科技、3D列印、物聯網、雲端運算等技術,都能在博物館的場域中有所發揮。

Read more

What skills do data scientists need?

Data scientists act as translators,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he world of raw data and actionable business solutions. They possess a keen understanding of the data landscape within an organization. This empowers them to identify, acquire, and analyze the most relevant data for uncovering valuable insights. Their ability to explain findings and predictions to the business world supports informed decision making. They are skilled detectives, adept at using a variety of analytical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to unlock the hidden potential within data. These insights are then transformed into actionable roadmaps and strategies that directly address real-world business problems.

Read more

深藏不漏的數據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是數據世界和商業世界溝通的翻譯員,他們不但對數據要有深度的理解,也需要對商業營運有一定的認知,才知道如何運用數據來發掘對研究和商業有影響力的資訊,協助商業決策和預測商業發展。他們也是數據偵探,擅長使用各種分析和統計技術發掘隱藏在數據中的知識,將這些寶貴的訊息轉化為可執行的藍圖和策略,解決現實生活中複雜的商業問題。

Read more

自駕車安全嗎?體驗看看就知道

無人車、自駕車的技術正在發展當中,自駕車通常是電動車,比起油車能減少排放,而他也能提升移動性,並且能針對年長者以及身體不便的人士提供了一個可能的駕駛解決方案。然而,儘管自駕車比純人工駕駛的車輛還要多了更多符合時代需求的優勢,但實際能達到多少效益,還是得看我們的消費市場對於它的安全性以及效率提升面的信任與肯定。

Read more

高效率機器學習模型的力量:預測學習者表現

在當今這個大數據時代,教育類的系統提供了非常大量的學生與科技設備的互動資料。從早期電腦輔助教學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CAI) 的概念提出,到後來又提出了更具有客製化學習概念的「智慧家教系統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ITS)」,用以了解學習者的知識水準、追蹤學習者的學習進度等。數據與資料的儲存和應用,也讓教育科技的領域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