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電腦「看圖說故事」:運用大語言模型的視覺問答

大語言模型除了解決自然語言處理的相關問題之外,在「視覺」等其他多模態學習領域方面,也可以有不同的應用,視覺問答就是其中一個當今人工智慧發展方面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知識型視覺問答更是進一步挑戰了模型的推理能力,要讓系統除了理解圖像之外,還要能理解使用者提出的問題,再整合外部知識以產生正確答案。以人類而言,看似直觀的「看圖回答問題」,對於人工智慧而言,必須整合好幾段模組才有可能發生!

Read more

「快樂」與「happy」是同一個意思嗎?從語言文字中理解情緒

情緒是人類在進行語言溝通時,同時也會表達出來的主觀經驗,而情緒除了透過語言文字本身來傳遞之外,也會透過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等其他方式傳遞。不過,在現代社會中,大量語言文字的交流占據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因為網際網路、社群媒體等的連結,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互相交流。那麼,能不能透過現代化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跨文化、跨語言的理解人們字裡行間的情緒呢?

Read more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意識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 (AI) 的飛速發展,關於AI是否具備意識的討論日益熱烈。這個議題不僅是科學與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與倫理思辨。鄭士康教授從多層本體論和突現論的角度切入,探討意識的來源與本質,而葉素玲教授則從人腦意識測量與圖靈測試等實驗,來檢視AI與人類意識的異同,闡述意識的定義,以及,AI是否擁有意識的進一步剖析。

Read more

與對話式AI代理人聊出感情

不只是聊天而已!在ChatGPT出現之前,還有如Google助理、Siri等具備對話功能的聊天機器人出現。而當消費者使用了這些不同的聊天機器人或AI代理人 (AI agent) 的同時,往往也建立了不只是單純聊天而已的消費者關係。至於何以讓消費者和產品產生關係,也是一個關於行銷方面的重要研究議題。

Read more

LLM與學生的人機互動:對於「能供性」的看法

ChatGPT在2022年底發布之後,讓學界及教育界的研究者們及教師都展開了關於大語言模型(LLMs)的相關研究。不少研究也開始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到教育現場的應用當中,而LLMs所帶來的即時回饋、個人化學習等等,也為教育科技帶來了新的技術進展。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索科技與親密關係的交織——專訪陳維平教授

你聽說過性愛機器人嗎?雖然這樣的新興科技產品尚未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但人工智慧已經透過很多隱藏的方式介入了我們每個人的親密關係。例如現代人常常使用的交友軟體,其實就是演算法影響親密關係的最好例子。陳維平老師的研究聚焦在數位科技時代裡,人們探索感情的方式,以及科技如何形塑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她認為親密關係是受多重社會因素形塑的結果,當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科技進入社會當中,親密關係自然會出現大量的改變,我們是否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正在被科技重塑,以及討論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改變,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Read more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宗教

本次演講深入探討了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與其深層思考。前半段聚焦於元宇宙的數位策展模式的核心要素,並以高雄義永寺的元宇宙數位策展為例,說明如何將宗教歷史與人物具象化。同時,也討論了AI虛擬導覽員的應用、發展方向及挑戰。後半段則轉向AI與宗教信仰的哲學對話,探討AI如何改變人們的宗教實踐、是否可能成為信仰對象,以及科技宗教的概念。透過本演講可以了解到,AI於宗教推廣上的實際應用,以及除了應用之外,關於AI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倫理和社會影響,鼓勵宗教界積極參與對話,貢獻其價值觀與智慧,以促成科技和宗教之前的和諧與永續發展。

Read more

解密ChatGPT的人格特質

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展現了複雜的語言理解能力,也讓心理學家們開始試圖利用這樣的能力,讓這些語言模型去模擬真實世界中,不同文化群體在心理學面的個體差異。他們在LLM模擬不同的群體差異,創建了100個虛擬的人物,每個的社經地位、身分背景均不相同,並發放心理學問卷填寫,希望能藉此來理解真實情況下,這些群體人類的人格特質。

Read more

ChatGPT會用到上癮嗎?

懷疑自己ChatGPT用上癮嗎?自從2022年底ChatGPT發布之後,相信至今已經讓不少人的生活少不了它了。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儘管每個人的使用方法不盡相同,但是有了ChatGPT等使用大語言模型的對話型服務結合了自然語言處理的特性以及其他分析文件、圖片、聲音、影片等資料的功能,提升了不少生產效率,甚至在溝通、自動化等各方面,都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然而,當人類的生活越來越依賴這樣的工具之後,會不會有成癮的風險呢?

Read more

數學應用問題怎麼解?讓LLM學會人類思維

大語言模型帶給了我們生活很多的便利,不少人的資訊檢索習慣已經從搜尋引擎轉變到詢問大語言模型。不過,若是碰到數學問題,尤其是數學應用問題,是否能讓大語言模型在透過理解語言文字之後,完成推理,列出數學式子,以進一步完成題目的要求呢?

Read more

深偽技術的背後心理:觀眾如何接受AI產生的作品?

深偽技術 (Deepfakes) 是一種超現實的合成創作技術,用AI將真實世界的影像或聲音複製,並且合成出新的媒體內容,甚至逼真程度可以到達以假亂真。然而,深偽技術的使用常常是在沒有獲得原創作者許可的情況之下,使用了一些有名的媒體內容,或者是以名人為素材來製作新的內容。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而言,觀看真實的畫面或者是深偽技術的畫面是否有任何欣賞上的差異?當使用這些內容進行敘事時,觀眾的心理機制是如何?

Read more

【人物專訪】AI 時代下,重新理解「人」的獨特性——專訪葉素玲教授

「意識」是一項很神奇的東西,它是否存在、存在在哪裡、是否可用科學驗證,在各個領域都有自己的解釋,在心理學界也曾經存在著「意識研究難題」。到了AI爆炸發展的時代,又衍生出了新的問題:AI是否存在意識呢?若存在意識,人類還剩下什麼?臺灣大學心理學系葉素玲教授的研究,長期關注於解開大腦內訊息處理與整合的過程。而關於AI是否存在意識的問題,她認為「意識」不應該只是一連串資料處裡的節果,更是一種「我正在經歷」的主觀狀態,然而目前沒有任何AI系統能觸及這個領域,這便是AI時代下人類的獨特性。

Read more

AI定價與顧客滿意度:基於SOR模型的分析

數位創新改變了目前消費者的購物行為以及商業手法等等,近期的研究也提出了使用AI虛擬助手來協助企業進行個人化的電子商務業務的方法。AI助手能介入品牌購買的決策當中,在這之中,不少研究透過演算法的開發、分析購買歷史紀錄與資料,以及從數位環境和數位行銷內容等各方面,探討AI介入的應用程式所提供的創新服務。

Read more

從硬解方程到智慧預測:AI打開材料新世界

過去科學家為了找出一種新材料,可能要花上數年時間解無數複雜的方程式,甚至動用超級電腦。現在,AI出現了,它不再「硬解」方程式,而是用學習過的數據幾秒內就能快、狠、準來預測材料性質!AI的介入正在翻轉材料科學的發現方式,從漫長試錯走向智慧預測。

Read more

心理健康AI:用機器學習方法幫助發展失智友善社群

高齡社會帶來的成本日益增加,其中失智症所帶來的挑戰尤其顯著,也讓世人不得不更加重視這個問題。根據國際阿茲海默症組織的報告指出,目前全世界花在失智症上的醫療成本,已經突破1.3兆美元,若將成本視為一個經濟體,可以稱得上世界第17大經濟體。不過,面對這龐大的潛在成本,也提供了AI發揮功能並提供幫助的場域。若能使用AI模型篩選、預測發展良好的失智症友善社區,對於政策規劃上,也具有相當的助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