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鼻用於疾病篩檢的潛力
電子鼻是一種可以模擬人類嗅覺細胞感知氣味的電子分析儀器,英國科學家Persaud和Dodd於1982年模擬哺乳動物嗅覺感官的結構及原理,提出了以感測器矩陣技術為基礎的電子鼻,使得這些主觀的生物感覺有了科學化的基礎。電子鼻技術已廣泛用於食品及環境的檢測,近來發展迅速有應用於醫療方面的趨勢。本文除引領讀者認識電子鼻外,並將探討其用於疾病篩檢的潛力及可能面臨的挑戰。
Read more電子鼻是一種可以模擬人類嗅覺細胞感知氣味的電子分析儀器,英國科學家Persaud和Dodd於1982年模擬哺乳動物嗅覺感官的結構及原理,提出了以感測器矩陣技術為基礎的電子鼻,使得這些主觀的生物感覺有了科學化的基礎。電子鼻技術已廣泛用於食品及環境的檢測,近來發展迅速有應用於醫療方面的趨勢。本文除引領讀者認識電子鼻外,並將探討其用於疾病篩檢的潛力及可能面臨的挑戰。
Read more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 Johnson Syndrome,SJS)是指嚴重藥物過敏症狀,特徵是先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接著皮膚出現多型性環狀紋、紅斑及疹子,面積逐漸擴大,隨後出現水皰,嚴重時造成人體黏膜受損,甚至多重器官衰竭而死亡,致死率可達30%以上,雖屬罕見疾病,但仍令人聞之色變。目前引起SJS的原因尚未十分清楚,真正病因仍在持續研究中,我們將在本文中引導讀者認識SJS的症狀、成因及治療,並探討其引發毒性表皮溶解之機轉。
Read more蕁麻疹(urticaria)是一種過敏(allergy)反應,俗稱「風疹」,來去有如風一般,雖有時可自行消退,但有時又會腫成一大塊,全身到處長並反覆發生。據統計蕁麻疹是困擾超過20%民眾的皮膚病,發作起來癢到不行,但抓了卻又會更嚴重,相信不少患者都有全身起疹子的奇癢難耐的記憶,甚至需要掛急診止癢的經驗。目前引起蕁麻疹的確切原因尚未十分明瞭,我們將在本文中引導讀者認識蕁痲疹的症狀、成因、治療及預防,並探索相關最新研發的現況。
Read more2020年度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已揭曉由發現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的阿特爾(Harvey Alter)、賀頓(Michael Houghton)及萊斯(Charles Rice)三位學者共同獲得殊榮。藉由血液傳播(blood-borne)的C型肝炎容易轉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發病率及致死率均極高,每年在全世界奪走上百萬條人命。HCV的發現對C型肝炎的流行性、致病性及治療的研究極為關鍵,我們將在本文中探索HCV發現的歷程、可能的致病機轉及藥物、疫苗開發之挑戰。
Read more2020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已揭曉由基因編輯技術CRISPR發明者珍妮佛.杜德納(Jennifer Doudna)及埃馬紐埃爾.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共同獲得。CRISPR技術有「上帝的手術刀」之稱,使研究人員可以精準且快速的對生物體(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的基因進行編輯。目前CRISPR已廣泛用於基礎研究,並成功用於生產農產品及食品,而且技術逐漸成熟而可能應用於生產醫藥品及其他產品,其多方面應用的潛力引起各界重視,我們在本文將回顧這項技術的重要發展歷程。
Read more喝咖啡對健康的優缺點,一直是科學家爭論不休的議題。不管你是淺嚐即止的輕度愛好者,或是每日得嗑上幾杯的老饕,關於咖啡對身體的影響,大夥兒都應該一起來暸解。2020 年 7 月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 的一篇綜論文章,是由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合作團隊發表,為我們解惑現階段的研究對於咖啡與健康之間得出了那些結論。
Read more胰臟癌(胰腺癌約占95%)是一種預後極差的致命的惡性腫瘤,篩檢及治療方法是胰臟癌早期診斷及預後良好的關鍵性因素。現行的篩檢方法是電腦斷層掃描、磁共振顯影、正子發射斷層掃描及內視鏡超音波;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除,其他療法(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及標靶治療)則作為輔助治療之用。我們在本文中,將介紹胰臟癌的傳統及新興的篩檢方法,並探索胰臟癌的免疫療法,並評估其作用及有效性。
Read more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肺癌已躍居我國男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第一位,一般認為其發生與吸菸(含二、三手菸)、空氣汙染(含廚房油煙)、肺部慢性發炎疾病、遺傳及長期暴露於致癌環境( 如冶金業、採礦業及石綿、放射線接觸者)有密切相關性。在台灣,超過50%的患者並未抽菸,其中 93%是女性,傳統上認為是空汙及油煙導致的。但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不吸菸族群罹患肺癌可能和體內的APOBEC基因發生突變有關,為肺癌的病因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Read more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的最新癌症發生率統計資料顯示,大腸癌已越居我國十大癌症之首(男女合計),並已連續12年發生人數排名第一,許多人年紀輕輕便罹患大腸癌,連國內外很多達官顯要及名人也有人罹患此症,著實令人談大腸癌色變。在本文我們將探討大腸癌的症狀、致病因子、篩檢方法及預後評估的發展。
Read more歷史上人們窮盡一生尋找東方長生不老藥、西方的青春之泉,到現代人生活中琳琅滿目的化妝品、瞬間秒殺額滿的重量訓練課程。人類總是想盡辦法想要常保青春,想要找回永恆的生命。近期研究發現,科學家能透過電腦模擬、基因工程來修改酵母的遺傳物質 DNA,讓酵母走一條新的老化路線,成功讓壽命可以變得很長。
Read more間質幹細胞(MSC)具有顯著的抗發炎和免疫調節的能力,這是MSC在臨床試驗最重要的焦點,可於體外培養的特性顯示其應具有更廣泛的應用範圍,可用的醫療用途仍在持續開發中,目前已嘗試用來治療COVID-19。儘管MSC研究領域的不斷擴大和發展,已可在各種臨床環境試驗使用MSC進行細胞治療,但仍應謹慎評估病人的需要、治療利益及潛在風險,並觀察預後情況,而恩慈療法正可提供一個COVID-19重症患者的可能治療選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