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的兩種青銅刀與甲骨文、金文的「刀」字(下)
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中國青銅刀是一種單刃器,源於舊石器時代。中國各地所發現的商代青銅刀數量大且形態多元,反映多區域發展與交互影響特點。當時的刀多短小,為生活與生產工具,僅脊背刀、獸首刀、裝柄長刀可能是兵器,但它們也同時具有祭祀殺牲、刑具、工具刀、身分地位象徵等功能。甲骨文的「刀」字所表現的是商晚期金文的直柄刀,字形保留上弧的刀刃和下彎的把手,以及兩者間的護鍔。
Read more甲骨文中有個象人跽坐的獨體字,字形特點為拉長而下擺的手臂,手臂前端有著一或兩個與手臂內側相連且、斜出向下的短橫畫。這個字的隸定始終有所爭議,雖然釋作「巴」較受支持,但學界抱持的多是可備一說的態度。該字的造字初義不明,有巴蛇說、蛇形與人形複合體說、象婦女懷孕,用手護住便便之腹之說,以及專指臂長、手大又善於攀爬的人群之說。透過傳世文獻內容檢索、古文字字形類比,可知上述諸說均不正確。透過該字異體字的仔細觀察,可知該字所象其實是跽坐之人雙臂下垂之形,所欲表現的可能是拱手,極可能描繪的是古人席地而坐、拱手揖跪之形,反映商代晚期的跪拜禮,該字應釋作「揖」。
Read more甲骨文中有個「隹」上似有角冠的象形字隸定為「萑」,是鴟鴞的象形。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中還有個與「萑」字相似的字,僅於冠角下多了「吅」形,釋為「雚」。學界早年對於「萑」、「雚」二字的界說有相當大的分歧,原因在於二字除了字形不同,於卜辭中的用法也不相同,但二字出現在年代不同卜辭的現象是相當明顯的。總體而言,「萑」、「雚」二字是在一期卜辭之後才開始分化,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兩字的區別逐漸明確。鴟鴞造型的器物在商代相當常見,且多發現於高等級墓葬,暗示著鴟鴞是商代貴族階層崇拜的鳥類,一說《詩經》中所記載降而生商的玄鳥就是鴟鴞,但鴟鴞成為不祥的象徵可能始於周人,而至遲在西漢晚期開始,鴟鴞的叫聲便已被人們視為不祥。
Read more戟又稱棘,原因除了可能在於戟的援、內和刺伸張如棘刺,而棘之本義為一種多刺植物,故用棘表戟是義同互用,而在傳世文獻也記載棘是製作戟柲的材料,原因可能在於棘木的質地非常堅硬。柲一般指戈、矛、戟的柄部,「柲」是一個後起字,初文為「必」,見於甲骨文,造字初義延續至西周金文。東周時期的柲與前代有較多差異。戰國晚期青銅戟的地位隨著器形再度複雜、冶鐵術的成熟,逐漸讓位於丫形戟、「卜」字形鐵戟,並以「有方」之名持續盛行於漢代。
Read more戟是結合戈、矛的裝柲長兵,雛型在商代出現,西周時期周人可能在先周文化的基礎上使用十字形通體合鑄的原始戟,但多作為儀仗器。春秋開始有真正的戟,為戟體、戟刺分鑄,再以木柲聯裝。在萌生階段它並沒有相應之名,直到東周才有各異的書寫方式和專名。自名戟的「戟」字目前計有十三種,今日之「戟」字則源於秦系文字一脈的「」,並在後來簡化為「戟」。
Read more矛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狩獵工具之一,在中國的發展源於舊石器時代,並於商代發展出青銅矛,成為專門化兵器,屬於長兵中的刺兵,主要攻擊手段為直刺和扎挑。商周時期青銅矛可分為闊葉長骹和長葉束腰短骹兩型,於春秋晚期定型為窄體矛,趨於尖利。商王朝晚期青銅矛的大量應用可能與來自長江中游的文化影響有關。商代晚期甲骨文中是否有「矛」字仍屬未知,但從以「矛」為聲符的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來推測,應該是存在的,字形可能即象帶纓飾、穿孔的青銅矛頭。以「矛」為造字構件的商周文字數量少,可能與矛傳入中原的時間較晚和青銅矛於西周戰場上不甚流行有關。商周時期青銅矛的起源一說與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文化傳播相關,但現有證據無法證實。
Read more盟會制度是古代中國統治階級中不同政治勢力為了政治、軍事目的而舉行的集會,始於西周、盛於春秋、衰於戰國,而結束於秦滅六國。西周時期的盟會是天子以政治性的冊命約束各地的諸侯,使他們融入宗法體系,聽命於王室的制度,也在各諸侯國間訂立契約、制定規則、調解糾紛與定罪量刑上有所作用。春秋時期的盟會除了政治之外也開始兼具軍事性,既緩解了諸侯間的矛盾,也能夠維持經濟互利。戰國時代列國終意識到透過會盟無法維持國之存續,也因此盟會不再受重視。有學者主張夏商時期應有較為原始的盟會活動,但此說有待商榷。
Read more甲骨文的「皿」字是一個鼓腹帶圈足口微侈容器的象形,「血」字則从皿,皿中有一、二小點或一小圈。因「皿」與「血」字形相近,曾導致「盟」字的寫法有所爭議,但隨著甲骨文的發現,「盟」字从「皿」今日已再無疑惑。「盟」過去曾被認為是個會意字或形聲字,但若考究構件「囧」、「皿」均為象形,並從考古出土文物中翻找,其實也能找到「囧」、「皿」合於一器的實證,說明「盟」其實也可能是個不折不扣的象形字,所象為帶囧形紋的盆或盤。在卜辭裡「盟」字除了表今河南省孟州市以南黃河兩岸的古孟津(盟津)之外,多作為一種用牲方法或祭名使用,而沒有盟誓義。
Read more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甲骨文與金文部分文字的造字創意隱含著人地關係方面的訊息,而根據「田」字而來的「畕」、「彊」、「疆」、「邦」等字便是理解當時人們區劃疆界意識的最佳例證,商代晚期以「田」表示土地界劃。與「邦」字相關的還有「丰」、「封」和「對」字,在卜辭中分別主要作動詞的分封和地名使用。
Read more商周時期以「隹」、「鳥」為造字構件的文字相當多,學者經由字形、文獻考證所推測的可能物種包含杜鵑鳥、烏鴉、啄木鳥等,可補充考古發現上的不足,而從「雉」、「隻」、「䍜」、「羅」、「離」等字可知,當時人們除了以箭矢射鳥,也以網捕、徒手抓取、設陷阱等方式捕鳥。古人捕鳥不一定是全然為了食肉,從文字構形,可知也是為了防止鳥害、祭祀或作為賞玩之用。
Read more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隹」與「鳥」是甲骨文中兩個飛鳥側面形象的字,並不總是容易單從字形上來分辨,有時須借助卜辭內容。「隹」與「鳥」其實是一形之變,兩者在古文字中作為偏旁也常互用,並不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云,以尾之長短作為區分。從「隹」、「鳥」所呈現的鳥形如此多樣的情況來看,二字可能並不特定表某種鳥,而是泛指。商周時期先民以此二字為構件所創造的甲骨和金文字相當多,這些文字,如「雥」、「霍」、「集」、「鳴」、「進」等,反映了人群對鳥類的敏銳觀察與辨識力。學者經由字形、文獻考證所推測的可能物種,如燕、天鵝、雀等,也能補充考古發現上的不足。
Read more目前最早的「文」字見於商代晚期金文與甲骨文,與「大」字相似,均為一正立的人形,但「文」字突出魁梧的上半身,金文字形多見上半身帶V形、U形和菱形紋等,應是心形的簡省。甲骨文字形與金文類似,多見胸膛上不帶紋飾或簡省為X或V形。「文」字的造字創意過去受《說文》:「錯畫也。象交文」的影響而眾說紛紜,近年則以文身說居主流,但最新根據《村中南》452卜骨所見「文邑受禾」一語,可推知「文」與「大」字相通,可互訓,商周時期用作對先王、祖先的美稱,表偉大,與文身其實無關。
Read more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