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下)

殷墟是中國目前有家馬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中國家馬的起源問題便是殷墟出土家馬的來源問題。學界主流意見認為商代先民獨立馴化野馬的可能性極低,中國家馬的起源既有外來傳入也有本地馴化因素,起源歷程可能是最早源自於歐亞草原的家馬和馴馬技術自西向東傳入東亞,東亞先民繼而掌握馴馬技術後馴化本地野馬。甲骨文的「馬」也指一種機動性極高的常備軍,可能是以騎射為主要攻擊手段的騎兵。

Read more

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上)

甲骨文的「馬」字是一匹馬的象形,字形特點為長首、大眼、大耳、帶鬃毛的頸、下垂的長尾和圓形或平底的蹄足。早期字形偏圖像化,晚期字形則轉筆畫化。今日楷書的「馬」字便源於甲骨文。卜辭裡的「馬」字常見作本義使用,商代晚期的馬名目繁多,有些是按照毛色來命名的,有些則是按照其他動物的特點。殷墟是中國目前確定有家馬(Equus caballus)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先民利用牠們進行祭祀和殉葬,以王陵區和族墓地裡的大墓較為常見,中、小型墓葬則無,顯見馬匹的珍貴性。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下)

西周與商代的馬車系出同源,但周人對馬車的改良和適用於車戰的成套兵器出現,使得駟馬戰車自西周時期開始逐漸成爲軍隊的主力兵種之一。許多西周青銅器銘文上都見有戰車搭配步卒作戰的記載,反映戰車在西周戰場上與步卒的搭配已為常態。西周、春秋時期單次作戰中投入的戰車數量可能也沒有特別多,因為戰車作戰有多項制約條件。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乘戰車可能都維持著一輛戰車搭配十名步卒的配置,至春秋中期以後一乘馬車的步卒數量才開始大幅增加。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戰車的使用由盛轉衰,徹底消失於戰場的時間大致在兩漢之際。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中)

馬車在晚商登場時已具備完整面貌,但發展期相關物證的缺乏也讓起源問題帶有爭議,過去有西方傳入和本土獨立起源兩種觀點,近年研究則認為與卡拉蘇克文化的東向文化傳播有關,可能是在烏拉山脈東南麓及高加索地區起源,經南西伯利亞、蒙古向東、向南傳播,沿太行山西麓的山西進入中原,馬車傳入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400至1300年間。商代晚期馬車的使用並不普及,即便出現在戰場上,可能也只作為具機動性和視野的指揮車,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表徵,並未實際於戰場上衝鋒陷陣。馬車成為戰車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大規模投入戰場,並成為致勝關鍵,可能是周滅商的牧野之戰。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上)

商代考古的「車馬坑」為刻意埋藏了馬車的土坑,年代為商晚期,是中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馬車發現。商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車」字便有不少與馬車遺留相似,而有些甲骨文表現出壞損狀態的「車」顯示當時以木質結構為主的馬車並不耐用。商代車馬坑多為一車二人或一車一人的埋葬組合,若從車輿的高度最高僅約五十公分來思考,較合理的乘坐方式是跽坐或跪坐。若再從車輿面積不到一點八平方公尺來思考,其上乘載三人的可能性不高。在卜辭中車(馬車)和馬(騎兵)的量詞都是「丙」,所表為一對,可與西周以後才出現的金文「兩」(㒳)字相通。「兩」代表兩輛馬車。

Read more

文字與文物所見古代中國的軍戰斷首、截耳與獵首風俗(下)

考古發現、青銅器銘文與傳世文獻都表明商代的軍戰斷首、截耳在西周時期仍延續著,並進一步發展為勝利後的獻俘、獻捷禮。斷首可能源自遠古的獵首風俗,但此看法在考古學上並無法有效實證,但商代晚期諸多商文化遺址所發現埋有頭顱或軀骨無頭的現象,應為戰俘作為人祭犧牲無誤。軍戰斷首之風並沒有隨著時間推演而消失,戰國中晚期秦國獎勵軍士計馘為功便是一例。

Read more

文字與文物所見古代中國的軍戰斷首、截耳與獵首風俗(上)

「馘」、「聝」二字是否為一字之異體,長期以來便爭執不斷。若從商代晚期金文、甲骨文字形與族徽銘文來看,「聝」字出現的時間並不比「馘」晚,同時反映的商代晚期軍戰斷首與截耳之俗。商代人頭骨刻辭便反映著商人曾以敵對外族首領首級祭祀祖先。

Read more

甲骨文裡「陰晴不定」的商代天氣

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辭留有許多對於天氣陰晴的貞問,裡頭的「陰」字便表天陰。卜辭也常見「陰」和「雨」出現在同版卜辭。與天陰相對的是天晴,但在甲骨文中並無「晴」字,而是以「曐」表之,但對於由陰日轉晴的雲開,商代先民是以「」表之,在卜辭中「」也常與「陰」對舉。卜辭中也有「易日」一詞,意思是雲開天晴,而撥雲見日後的放晴則以「昜」來表示。

Read more

甲骨文的「雪」、「霰」與「雹」

本文介紹「雪」、「霰」和「雹」的甲骨文字,三者皆為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雪」字由形符「雨」、數個如雪花般的小點字綴,和掃帚形作聲符使用的「彗」所組成,在卜辭中除了表其本義之外也表雪神。對「雪」的貞問在卜辭中相當少,可能反映商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氣候環境相較今日而言更加溫暖。「霰」字从「雨」从「散」,在卜辭中作為地名使用而非表氣象現象。「雹」字从「雨」和三個兩端帶尖角的雹子,所象即數量龐大的冰粒,在卜辭中作本義使用,常與災害的貞問有關。

Read more

中國古算經涉及動物的算題

甲骨文與數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老師在閱讀了〈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後便開始思考,或許可以介紹中國古算文本涉及的算題。像是「誰發明了代數學?」「誰發明了微積分?」等等,也很容易引發一般人的好奇心。因此,出土甲骨文若蘊含有史料可以連結到數學知識活動,那麼,它們一定可以豐富我們對於中國古算輪廓的理解。而本篇文章,是洪萬生老師在擔任「甲骨文裡的動物與牠們的產地」活動的與談人後,以文章的方式補充在活動當中來不及說完的,中國古算經中隱藏的數學故事。

Read more

甲骨文的「風」(鳳)與風神

从虫从凡的「風」字最早僅見於戰國時期楚系和秦系的簡帛文字,但其字源可回溯至西周早期金文和甲骨文的「鳳」字。「鳳」向「風」字的演變推測是省去了形符,只保留聲符「凡」與綠孔雀象形的尾上覆羽,演變過程年代大約在西周至春秋時代之間。古人是假借音近的「鳳」字來表「風」,因為風沒有具體形象。從卜辭可知商代晚期商王和貴族們都非常關注風的日常影響,而有今日、未來會不會有風的貞問,也有「風」、「立中」測風等語。卜辭也可見對「小風」、「中風」、「大風」、「大掫風」、「風」等的貞問,多是擔憂過大的風勢造成危害。在商代先民心目中風是接受「帝」指揮行事的臣屬神祇。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氣感應與傳統風水文化

人類自環境中取得能源,加以利用累積成文明,文明和歷史則反映了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傳統的風水在當代意義討論中,也可以從空間、地方、環境與人的關係切入,不論是人類所處的自然空間中,或人、建築與環境彼此之間的空間配置,都影響人類觀看世界的角度。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邱博舜名譽教授,以耳目一新的「傳統風水」主題,討論這個文化現象從何而起,又在當代生活中,遺留下了哪些痕跡。

Read more

甲骨文的「云」與「气」

「云」為「雲」之初文,造字初義有象形、指事和形聲說,但从「上」,「旬」(螾)聲的說法較受支持。卜辭中「云」作「雲」使用,常見「各云」、「害云」。「數字+云」的句式則表數種顏色的雲。卜辭中常見雲、雨一同出現的貞問,而對其祭祀之目的多為求雨。「气」為「氣」之初文,學界過去曾認為「气」在卜辭中表名詞雲氣,但經論證後應為指事字,表斷開義,「气」也是「刉」之初文,在卜辭中表乞求之乞、迄至之迄和訖止之訖,實與氣象無關。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肥料的歷史&肥料學

2024年由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辦的科學史沙龍能源與歷史系列講座中,主題為「肥料的歷史與肥料學」。這場講座由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的廖昱凱助理教授主持,並分別邀請臺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和臺大農化系鍾仁賜名譽教授兩位講者為聽眾帶來精彩的演講。這場講座以肥料為主題,從肥料歷史與肥料科學兩個方面看人類文明中的肥料資源。這次講座的主題結合了科學與歷史的觀點,期待不同的見解和討論,可以擦出精彩的互動與火花。

Read more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下)

「劍」是個形聲字,古稱「輕呂」可能是突厥語或原始印歐語的借詞。周人之所以選擇「輕呂」一語來表劍,很可能是在不知該以何名稱來稱呼這種透過與魚(弓魚)國交流所獲得的新式兵器情況下,選擇以短劍的域外之名「輕呂」來代稱之。中國早期的青銅劍長度都不長的原因與合金材料特性以及於戰場上的實用性有所關係。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