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石油&石化產業
思考能源議題是跨領域的問題,討論現在能源議題尤其需要回顧過去歷史的發展。科學史沙龍的講座中,充滿相當多精彩的能源發展故事,而許多通往未來科技的路徑,就隱藏在無數的故事當中。本次演講以石油、石化產業為題,邀請到擁有豐富業界和學界經驗的吳榮章教授與洪紹洋教授,藉由分享過往的故事和石化工業的專業,讓聽眾思索如何看待臺灣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Read more思考能源議題是跨領域的問題,討論現在能源議題尤其需要回顧過去歷史的發展。科學史沙龍的講座中,充滿相當多精彩的能源發展故事,而許多通往未來科技的路徑,就隱藏在無數的故事當中。本次演講以石油、石化產業為題,邀請到擁有豐富業界和學界經驗的吳榮章教授與洪紹洋教授,藉由分享過往的故事和石化工業的專業,讓聽眾思索如何看待臺灣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Read more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
Read more人類的各種活動離不開「能源」,而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則和世界經濟息息相關。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創造低碳排的能源將是全球未來趨勢,2050淨零轉型亦成為國際共識。為了從不同角度理解能源與人類的關聯性,本期科學史沙龍講座分別邀請侯嘉星副教授與吳耿東副教授,從老虎灶歷史與生質能源發展面向,討論過去經驗帶給今日人類的啟示。
Read more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中國青銅刀是一種單刃器,源於舊石器時代。中國各地所發現的商代青銅刀數量大且形態多元,反映多區域發展與交互影響特點。當時的刀多短小,為生活與生產工具,僅脊背刀、獸首刀、裝柄長刀可能是兵器,但它們也同時具有祭祀殺牲、刑具、工具刀、身分地位象徵等功能。甲骨文的「刀」字所表現的是商晚期金文的直柄刀,字形保留上弧的刀刃和下彎的把手,以及兩者間的護鍔。
Read more甲骨文中有個象人跽坐的獨體字,字形特點為拉長而下擺的手臂,手臂前端有著一或兩個與手臂內側相連且、斜出向下的短橫畫。這個字的隸定始終有所爭議,雖然釋作「巴」較受支持,但學界抱持的多是可備一說的態度。該字的造字初義不明,有巴蛇說、蛇形與人形複合體說、象婦女懷孕,用手護住便便之腹之說,以及專指臂長、手大又善於攀爬的人群之說。透過傳世文獻內容檢索、古文字字形類比,可知上述諸說均不正確。透過該字異體字的仔細觀察,可知該字所象其實是跽坐之人雙臂下垂之形,所欲表現的可能是拱手,極可能描繪的是古人席地而坐、拱手揖跪之形,反映商代晚期的跪拜禮,該字應釋作「揖」。
Read more甲骨文中有個「隹」上似有角冠的象形字隸定為「萑」,是鴟鴞的象形。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中還有個與「萑」字相似的字,僅於冠角下多了「吅」形,釋為「雚」。學界早年對於「萑」、「雚」二字的界說有相當大的分歧,原因在於二字除了字形不同,於卜辭中的用法也不相同,但二字出現在年代不同卜辭的現象是相當明顯的。總體而言,「萑」、「雚」二字是在一期卜辭之後才開始分化,不過隨著時間推移,兩字的區別逐漸明確。鴟鴞造型的器物在商代相當常見,且多發現於高等級墓葬,暗示著鴟鴞是商代貴族階層崇拜的鳥類,一說《詩經》中所記載降而生商的玄鳥就是鴟鴞,但鴟鴞成為不祥的象徵可能始於周人,而至遲在西漢晚期開始,鴟鴞的叫聲便已被人們視為不祥。
Read more戟又稱棘,原因除了可能在於戟的援、內和刺伸張如棘刺,而棘之本義為一種多刺植物,故用棘表戟是義同互用,而在傳世文獻也記載棘是製作戟柲的材料,原因可能在於棘木的質地非常堅硬。柲一般指戈、矛、戟的柄部,「柲」是一個後起字,初文為「必」,見於甲骨文,造字初義延續至西周金文。東周時期的柲與前代有較多差異。戰國晚期青銅戟的地位隨著器形再度複雜、冶鐵術的成熟,逐漸讓位於丫形戟、「卜」字形鐵戟,並以「有方」之名持續盛行於漢代。
Read more戟是結合戈、矛的裝柲長兵,雛型在商代出現,西周時期周人可能在先周文化的基礎上使用十字形通體合鑄的原始戟,但多作為儀仗器。春秋開始有真正的戟,為戟體、戟刺分鑄,再以木柲聯裝。在萌生階段它並沒有相應之名,直到東周才有各異的書寫方式和專名。自名戟的「戟」字目前計有十三種,今日之「戟」字則源於秦系文字一脈的「」,並在後來簡化為「戟」。
Read more矛是人類最早使用的狩獵工具之一,在中國的發展源於舊石器時代,並於商代發展出青銅矛,成為專門化兵器,屬於長兵中的刺兵,主要攻擊手段為直刺和扎挑。商周時期青銅矛可分為闊葉長骹和長葉束腰短骹兩型,於春秋晚期定型為窄體矛,趨於尖利。商王朝晚期青銅矛的大量應用可能與來自長江中游的文化影響有關。商代晚期甲骨文中是否有「矛」字仍屬未知,但從以「矛」為聲符的甲骨文和商代金文來推測,應該是存在的,字形可能即象帶纓飾、穿孔的青銅矛頭。以「矛」為造字構件的商周文字數量少,可能與矛傳入中原的時間較晚和青銅矛於西周戰場上不甚流行有關。商周時期青銅矛的起源一說與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文化傳播相關,但現有證據無法證實。
Read more盟會制度是古代中國統治階級中不同政治勢力為了政治、軍事目的而舉行的集會,始於西周、盛於春秋、衰於戰國,而結束於秦滅六國。西周時期的盟會是天子以政治性的冊命約束各地的諸侯,使他們融入宗法體系,聽命於王室的制度,也在各諸侯國間訂立契約、制定規則、調解糾紛與定罪量刑上有所作用。春秋時期的盟會除了政治之外也開始兼具軍事性,既緩解了諸侯間的矛盾,也能夠維持經濟互利。戰國時代列國終意識到透過會盟無法維持國之存續,也因此盟會不再受重視。有學者主張夏商時期應有較為原始的盟會活動,但此說有待商榷。
Read more甲骨文的「皿」字是一個鼓腹帶圈足口微侈容器的象形,「血」字則从皿,皿中有一、二小點或一小圈。因「皿」與「血」字形相近,曾導致「盟」字的寫法有所爭議,但隨著甲骨文的發現,「盟」字从「皿」今日已再無疑惑。「盟」過去曾被認為是個會意字或形聲字,但若考究構件「囧」、「皿」均為象形,並從考古出土文物中翻找,其實也能找到「囧」、「皿」合於一器的實證,說明「盟」其實也可能是個不折不扣的象形字,所象為帶囧形紋的盆或盤。在卜辭裡「盟」字除了表今河南省孟州市以南黃河兩岸的古孟津(盟津)之外,多作為一種用牲方法或祭名使用,而沒有盟誓義。
Read more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甲骨文與金文部分文字的造字創意隱含著人地關係方面的訊息,而根據「田」字而來的「畕」、「彊」、「疆」、「邦」等字便是理解當時人們區劃疆界意識的最佳例證,商代晚期以「田」表示土地界劃。與「邦」字相關的還有「丰」、「封」和「對」字,在卜辭中分別主要作動詞的分封和地名使用。
Read more商周時期以「隹」、「鳥」為造字構件的文字相當多,學者經由字形、文獻考證所推測的可能物種包含杜鵑鳥、烏鴉、啄木鳥等,可補充考古發現上的不足,而從「雉」、「隻」、「䍜」、「羅」、「離」等字可知,當時人們除了以箭矢射鳥,也以網捕、徒手抓取、設陷阱等方式捕鳥。古人捕鳥不一定是全然為了食肉,從文字構形,可知也是為了防止鳥害、祭祀或作為賞玩之用。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