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 Energy!(二)

上一期我們介紹20到40歲青狀年因代謝功能障礙而可能出現的數種病症,這一期接著根據Dr. Means 在其Good Energy (Ref. 1)的第二章的繼續介紹老人和兒童常見慢性疾病的病根。Bad Energy在老人身上累積,可能造成中風、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疾病;而在孩童身上,則與肥胖症、脂肪肝有關。然而,「這些疾病在根本上息息相關」這件事,是醫學上的一大盲點。若僅僅是單就各個症狀進行治療,往往無法發現最根本的原因,導致疾病無法根治。

Read more

毛毛蟲的腸道細菌不是來自植物,而是來自土壤?改變土壤微生物,或許能成為新的害蟲防治策略?

你可能從沒想過,一隻啃食葉片的毛毛蟲,牠肚子裡的微生物竟然跟土壤息息相關!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毛毛蟲(甘藍夜蛾)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比起牠們吃的植物葉片,竟與土壤微生物更加相似。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透過利用不同類型的植物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不僅能影響植物的健康,甚至具有控制害蟲數量的潛力。這不僅為農業害蟲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更環境友善的思路,也再次證明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呢!

Read more

【台大科研】釋迦牟尼也頭痛的釋迦新興害蟲——不期恩象鼻蟲

來自美洲的熱帶水果釋迦,肉質香甜可口且營養價值極高,目前是亞洲多國重要的經濟作物。2023年8月,越南北部河南省的釋迦果園突然爆發出一種未知的象鼻蟲害蟲,牠們大量集中於釋迦的花瓣並啃食,影響果實的產生。經由蕭昀博士和研究團隊們與日本、澳洲、越南等專家合作研究後,確認為一種新種的象鼻蟲,命名為「不期恩象鼻蟲(Endaeus inexpectatus Hsiao & Kojima, 2025)」。

Read more

用磁場調節大腦的開關:經顱磁刺激

市面上販售的磁性手環、磁枕、磁腰帶等產品,這類磁療商品的用途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根據目前研究,它們並未展現明確且可信的證據。事實上磁場確實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尤其可應用於藥物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這就是經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設備,主要使用脈衝磁場,讓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對大腦皮質、脊髓根以及顱神經和周圍神經進行刺激,廣泛應用於臨床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也具有極大潛力。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八部:信任還是不信任

什麼!?多巴胺怎會和信任有關? 相不相信別人,怎會是多巴胺問題?看到標題,一開始你可能產生了懷疑且不信任的想法。此時,不僅「多巴胺好奇」驅動了我們想一探究竟的訊號,另一方面,隨著神經影像學和計算模型的進步,本篇中提到的「信念波動性」告訴我們,你將因新資訊/新知識的更新,從不信任轉變為和多巴胺說好決定,何時信任,何時不信任。現在的科學,多巴胺被認為是一種關鍵的神經調節劑,有助於在社交環境中調節信任 (trust) 和信念 (belief) 的更新。

Read more

Bad Energy!(一)

健康探討系列的前三期討論過身體保有Good Energy的重要性。當然和良能相對應的就是不良能量或壞能。身體的「壞能」是指一種負面的情緒狀態,通常以壓力、焦慮、憤怒或恐懼的感覺為特徵,這在身體上表現為緊張、疲勞和普遍的不適感,可能會影響您的整體健康。

Read more

翅果 × 仿生科技:當種子變成微型飛行器

自然界的飛行機制為科學家提供了創新的靈感,特別是植物翅果的獨特設計。翅果透過翼形結構與空氣動力學的相互作用,使其能夠在空中緩慢旋轉並飄落,從而擴大種子的傳播範圍。其獨特設計吸引科學家展開一系列的研究,發現這種飛行模式依賴於翼前緣渦漩的形成,可有效提升升力與穩定性,並且翅膀的柔性更能影響其降落速度與穩定程度。此外,科學家開始模仿翅果的自旋飛行特性,運用仿生技術開發微型飛行器,以提升其在空氣中的滯留時間與傳播範圍,藉由攜帶微型感測器來監測環境數據。這些仿生飛行器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空氣動力學的理解,也為環境監測與生態保護提供新方法,展現出大自然的設計如何啟發科技創新。

Read more

海洋中的隱形功臣:根瘤菌與矽藻的共生補足了海洋裡缺失的氮?

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並在全球碳循環和氣候調節中扮演關鍵角色。過去多數的研究認為海洋中最主要的固氮生物是藍綠菌。2024年年底,《自然》期刊中的研究發現一種不屬於藍綠菌的固氮細菌Candidatus Tectiglobus diatomicola。這種細菌屬於α變形菌綱,和海洋中的矽藻共生,矽藻提供共生菌光合作用所產生的碳源作為養分和能量,而共生菌提供矽藻氮源作為交換,藉此互利共生。

Read more

Good Energy!(三)

粒線體是細胞內非常重要的胞器,是細胞內的發電廠,與我們全身的新陳代謝、能量生成息息相關。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常常會在不自覺間傷害了這些精巧但重要的小工廠,而粒線體的受損就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後果。繼上篇文章我們討論「慢性發炎」的成因後,本次我們繼續討論導致身體產生不良能量 (Bad Energy) 的其他原因,聚焦討論我們體內的粒線體為什麼會受損,而這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七部:轉運體DAT吸塵器

在多巴胺狂喜刺激派對結束後,阿丹這個工作細胞DAN的溝通管道空隙中,布滿了多巴胺五彩碎屑。這時,型號SLC6A3智慧型吸塵器:多巴胺轉運體 (DAT),具備最精確細緻的神經遞質傳遞模型,憑藉清除回收多巴胺高效行動的效率功能,在神經通路上自動滑行,吸走每一點多餘的多巴胺碎屑。在這場過剩與秩序間永無止境的循環中,DAT,就讓我們暫且暱稱他為多巴胺T仔,是我們無聲的守護者,守護我們深愛大腦的和諧與平衡。

Read more

從自然裡看科學:種子傳播到仿生科技的革命

仿生學是一門透過觀察、模仿自然界的結構與機制,來開發新技術與材料的跨領域科學。從魔鬼氈的發明到植物種子的彈射機制,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數創新的靈感。舉例而言,科學家觀察了果莢如何利用內部結構的應力變化將種子高速彈射的機制,進而開發出基於4D列印技術的仿生彈射器。這項技術結合智能材料,可在外界刺激下快速變形,將彈射物快速釋放,擁有在航太與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帶大家了解仿生學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實用技術。

Read more

【台大科研】我們吃什麼,昆蟲吃什麼?——氣味如何形塑昆蟲的食物選擇

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

Good Energy!(二)

上篇我們說到Good Energy概念興起的原因與背景,本篇繼續以Dr. Means的理念作為依據,來談談造成「慢性發炎」的根本原因。發炎反應是我們身體面對緊急狀態時的保護反應,然而為什麼在沒有明顯的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持續維持在警戒和防禦的狀態,一直在發出發炎訊號呢?這就是我們要深究的所謂慢性發炎。若要深度瞭解這根本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先從組成身體的根本單位——細胞體內開始慢慢談起。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Good Energy!(一)

在醫療選擇上,中醫與西醫是截然不同的體系。中醫主張慢性調養,從體質上改善而達到根治的目的;西醫主張對症下藥,針對有病症的地方進行治療,效果快速且有效。這兩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也都是確實能改善身體的病症。然而,隨著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龐大的壓力;而就個人而言,並非所有國家皆有完善的健保體制,像是在美國,幾使有投保健保者,依然會被昂貴的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問題使得不少醫療從業者、學者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來看待病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