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ASE
關於CASE
CASE出版品
訂閱電子報
CASE粉絲頁
CASE粉絲團
CASE LINE官方帳號
CASE活動報名
網站地圖
2021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競賽第一彈 / 2021-04-12
青尬讀書會來啦
今年度「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的指定閱讀讀書會,首先登場的是《破解動物忍術:如何水上行走與飛簷走壁?動物運動與未來的機器人》
歡迎中部的好朋友來現場參與!其他地區的朋友與我們線上相會!
時間
:110年4月24日(六)
報名網址
:
這裏!
地 點
:臺中市明道高級中學 弘道大樓5樓 國學講壇
【上午場】10:00~11:30
主持人:黃興倬|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講師:楊佩良|美國史丹佛大學環境與土木工程學系
第二講【摺出未來】講師:嚴志弘
報名網址
:
這裏!
主持人:#趙軒翎|科學月刊 Science Monthly 執行總監
講師:#紀凱容|國立中興大學物理學系 副教授
直 播
:
這裏!
(YT搜尋: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mobilbahissitelerim.com
【CASE報科學】小腦的大發現,表面積直追大腦...
【科學史沙龍@紀州庵】從名人之死談中西古代醫療的背後...
【講座訊息】「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
【CASE報科學】小腦的大發現,表面積直追大腦 / 2020-10-19
撰文|陳敦理
小腦長期以來不論在醫療、科學、健康、教育等許多領域都備受忽略,會產生這種現象其實並不讓人感到意外。乍看之下,小腦實在不怎麼出色,體積不大只有大腦的十分之一、位置也不好在大腦後邊下方、功能好像不是很重要,很長一段時間認為小腦的功能就是協調肌肉、維持平衡。說小腦是腦部的邊緣份子似乎也不過份。不過愈來愈多研究發現小腦的功能可不只是協調肌肉、維持平衡,甚至參與許多進階的認知功能,從思考、感覺到情感都有。
小腦之所以會成為鎂光燈的焦點,與腦部神經細胞的研究有點關係,科學家發現小腦的神經細胞數目是大腦的好幾倍。 ......
繼續閱讀
【AI 報你知】AI在製造業的瓶頸 / 2020-10-16
【AI 報你知】運用AI技術,讓你球神上身! / 2020-10-09
【CASE報科學】湖泊裡的汞電梯 / 2020-10-07
【AI 報你知】當「家」也是「辦公室」 / 2020-10-05
【CASE報科學】檢驗上的兩三事 / 2020-10-03
【CASE報科學】塑膠千年不壞是個迷思? / 2020-09-28
>> 觀看更多資訊
【科學史沙龍@紀州庵】從名人之死談中西古代醫療的背後 / 2020-11-09
時間
:11/21(六) 14:00-16:00
地 點
:紀州庵文學森林大廣間
第一講【同治之死】講者:張哲嘉
世間至今仍為同治皇帝的死因爭論不休。如果用現代科學知識重新審視當時可靠的公、私記錄,將會發現同治的直接死因既不是天花、亦無關梅毒,而是另有別情。
第二講【1828年的愛丁堡連續殺人案】講師:王道還
事實上,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鼓勵以「解剖」研究人身構造,歐洲亦不例外。因此歐洲醫學史充滿「盜墓」的故事,愛倫坡最著名的小說便源自這一「傳統」。1828年愛丁堡連續殺人案,就是這一傳統的邏輯後果。
【AI講座】千變萬化中的智慧醫療 / 2020-09-26
【科學史沙龍@台大】 實驗的可再現性 / 2020-09-23
【科學史沙龍】為什麼孔恩(T. Kuhn)誤解了STS? & 哲學解讀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 / 2020-09-21
【AI講座】從全自動化製造邁向智慧製造 / 2020-09-20
【科學史沙龍@高雄】東沙島的故事 / 2020-09-16
【AI講座】用人工智慧解答法律問題 / 2020-06-12
>> 觀看更多資訊
【講座訊息】「週末Let's go!分享大師視野」-在人類世呼喊新啟蒙運動─聲景篇... / 2020-10-15
為增進社會大眾對科學有更深入的瞭解,科技部結合東海大學及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資源,共同規劃 出一系列近週末的大眾科學教育專題演講,邀請不同科學領域的傑出專家學者,深入淺出地引領大眾 窺探科學發現的趣味與甜苦,並融入人文、倫理、藝術與社會關懷的對話,以期兼顧科學普及與人文 涵養的提升。
時 間
:週五 14:00~16:00
地 點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生命科學廳 B1 多用途劇場
...
【活動訊息】台灣科學節—海生館科學市集開跑 / 2020-10-12
【講座訊息】2020秋-週日閱讀科學大師 / 2020-10-03
【活動訊息】iFun科普創客嘉年華,9/11開放入館觀眾體驗! / 2020-09-30
【展覽訊息】科學叢林瘋一夏 / 2020-09-27
【展覽訊息】109國際失智症月-歡迎來到我的腦! / 2020-09-22
【活動訊息】Kiss Science—科學開門❤青春不悶 / 2020-09-18
>> 觀看更多資訊
1
2
3
4
5
6
7
8
生命之樹
第三屆分子生醫影像攝影競賽展 優勝
作者:生命科學所博士生 陳品妤
(國立臺灣大學 分子生醫影像研究中心 版權所有)
2018-08-30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