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爭奪戰 (1):稀土是什麼?它一點都不稀有!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

無需插頭與電池的自我供電感測器

在智慧家電與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感測器成為無數設備的必備元件,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智能化支持。然而,在偏遠地區或無法頻繁維護的情況下,傳統感測器的能源需求限制了其應用範圍,像是難以配備電力設備,就算安裝電池也需時常更換。自供能感測器的出現為這一難題帶來解決之道,它透過從光、振動和溫差等環境能量中汲取電力,這種感測器無需依賴電池或外部電源,最新研究更引入「冷啟動」和能量管理技術,滿足高效能與環保的雙重需求,為智慧家居和物聯網設備開啟了更可持續的未來。

Read more

矽烯能否接棒石墨烯,改寫未來材料科技?

近年來,石墨烯 (Graphene) 掀起了一股材料科技的熱潮,這種由碳原子以蜂巢狀排列構成的二維材料,以其驚人的強度、導電性和熱導性,成為眾多科學突破的關鍵,然而,您是否聽說過矽烯 (Silicene)?這是一種由矽原子構成的蜂巢狀二維材料,不僅有著與石墨烯許多相似的物理特性,還因其與現有矽基半導體技術的高度兼容性,以及其高度的柔軟度,被視為次世代電子科技的明日之星!

Read more

用石墨烯接住大象?來認識描述石墨烯斷裂的理論模型!

石墨稀,被譽為「奇蹟材料」不僅擁有優異的導電與導熱性,也擁有極為優異的機械強度,理想的石墨稀在承受巨大外力的時候幾乎不會變形,因此《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的報導曾這樣描述:單層的石墨稀可以撐起一頭大象,然而,這樣完美的石墨稀並不容易取得,因此,科學家開始轉向探討石墨稀的斷裂機制,並找到背後的斷裂模型Griffith 理論,藉由此模型,我們可以了解,在不同裂縫存在的情況下,石墨稀的耐受極限為何,如此有望能開始將石墨稀落實在電子工程之中。

Read more

石墨烯的蝴蝶效應在量子科技上掀起風暴

石墨烯是一種由碳原子排列成蜂巢狀單層結構的材料,自2004年被成功分離後,由於它優異的物理特性,引起了材料科學的革命,科學家紛紛投入石墨烯的研究,在2024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化學》(Nature Chemistry) 上發表了一項革命性成果,他們透過將石墨烯修飾成蝴蝶形狀,使其同時具有鐵磁性和反鐵磁性,而當中的電子則具有高度的量子自旋糾纏,這一發現被認為是量子科技發展的重大突破,有望成為新一代量子材料的基礎,推動量子計算和通信技術的進步。

Read more

用鐵電材料來為AI加速

在迅速發展的科技時代,人工智慧 (AI) 技術已經成為驅動各行各業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隨著AI應用的擴展和複雜性的增加,在數據傳輸效率和能耗方面的挑戰也同時增長。傳統的馮.諾伊曼 (von Neumann) 架構將計算和存儲分離的設計,數據的頻繁傳輸不僅限制了系統的運行速度,還造成了額外的能量消耗,為了解決這一瓶頸,內存計算 (In-Memory Computing, IMC) 技術應運而生。將計算單元直接集成到記憶體中,顯著提高了系統的效率和能量利用率,而鐵電記憶體是一種能實現IMC的元件,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鐵電記憶體吧!

Read more

黃金時代就要來了嗎?世界上最薄的黃金曝光了!

金箔是一種極薄的黃金薄片,常用於裝飾甜點以提升奢華感,其厚度約為10-7米。隨著科技進步,材料科學家合成了僅一原子層厚的金箔片,稱為Goldene,這是一種二維材料,又被稱為石墨稀的金黃表兄弟。Goldene是一種半導體材料,能幫助精確控制電流,滿足奈米電子元件需求,而且其巨大的表面積使其成為優異的催化劑,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瑞典林雪平大學發展出防止Goldene捲曲的方法,但製備過程相當耗時,若要大規模生產仍有難度。未來,隨著製備技術的完善,Goldene將在奈米元件和催化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讓我們一起過上一個真正的「黃金時代」。

Read more

用雷射光在奈米材料上畫圖

奈米材料如何成為奈米科技,關鍵在於奈米圖案化技術,如電子束微影,這技術利用電子束在材料表面製作圖案,可達到奈米級解析度,並可製作奈米級電子元件,另一種技術是透過雷射在材料表面進行加工,然而,這些方法昂貴且複雜。哥倫比亞大學提出一種利用中紅外光與材料共振的新技術,能低成本且高解析度地製作奈米圖案,而這項作法看起來像是在為材料「解開拉鍊」一樣,這樣的方式為奈米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Read more

電子的高速鐵路: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你知道電子也有高速鐵路嗎?在拓樸絕緣體中,電子雖然不能在絕緣體中移動,但是卻能在這樣的材料表面中,如同在導體上一般移動,正如人們身處在壅擠的月臺上無法移動,但一當搭上月臺兩側的高鐵時,便能高速的行進。這便是著名的物理效應——量子自旋霍爾效應。

Read more

隱形戰機的剋星:量子雷達

隱形戰機是當代戰爭中的強力武器,因它能避開雷達的偵測,進行低空的精準投彈,不少國家投入相當的資金進行其研發。然而,隨著量子科技的發展,以量子糾纏為原理的量子雷達具備有追蹤隱形戰機的潛力,是否隱形戰機在戰場上的傳奇就將被打破?或許投資量子雷達這樣保家衛國的武器,更符合保家衛國的人道做法。

Read more

我喜歡鈮!最高溫的單質超導體

科學家喜歡使用鈮金屬來探討電子的行為,因為它是最高溫的單質元素超導體,其超導臨界溫度有9.2 K,雖然比起日常生活的溫度冷上許多,這溫度卻在實際的實驗上帶來許多的便利。因為鈮的晶格結構及電子結構特殊,以至於使它能擁有較高的臨界溫度。透過超導的特性,我們可以更多地瞭解純粹的電子行為,能更深入理解不同物理特性背後的運作機制。

Read more

皺巴巴的石墨烯

在面試中,當考官問到為何穿著皺巴巴的衣服時,你可能感到尷尬,卻無法以急忙出門忘記燙衣服為理由。這時,一個關於皺摺的故事或許能為你解套。研究指出,對石墨烯而言,皺摺能提升其性能,特別是增加皺褶有助於提高疏水性和電化學反應效能。因此,當面對逆境,不妨展現出皺褶的力量,解釋其在石墨烯中的重要性,或許能為你贏得一個機會!

Read more

用顯微鏡來展開奈米世界中的地圖

當提到顯微鏡,相信大部分的人腦中浮現的都是「光學顯微鏡」,除了光學之外,還有其他不同的顯微鏡,運用著其他的原理來探索微小世界。原子力顯微鏡是一種以「凡得瓦力」為基礎的顯微技術,能夠探索奈米級的表面結構;若換上具有磁性的探針,就搖身一變成磁力顯微鏡,以「磁力」作為基礎,能夠勾勒出材料表面的磁性分布。這兩套顯微鏡為科學家在奈米世界中「打開地圖」,不需打海撈針,能夠直接鎖定目標!

Read more

新時代的濾網:從病毒到海水都能過濾的石墨烯

在疫情流行這幾年間,石墨烯成為了「陰謀論」的主角,雖然它具有很多夢幻的特性,但卻不應該為此背黑鍋。另一方面,石墨烯在過濾病毒上的應用倒是被科學家高度關注,它能夠有效阻絕並破壞細菌,卻可能為人體帶來像石綿一般的風險。不過,石墨稀的過濾特性仍被持續的研究中。隨著氣候異常的現象日益頻發,近年來各地不時傳出缺水的危機,石墨烯被當作海水淡化的重要材料,藉由它奇特的特性能夠高效地將海水轉為飲用水。

Read more

當LK-99再次出現,你可以怎麼判讀?來認識超導體伴隨的獨特物性

2023年8月,韓國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宣布取得物理材料領域的「聖杯」——「室溫超導體」。這一突破性消息成為全球焦點,引起各地新聞媒體報導。超導體具有電子無阻礙流動的特性,可實現高效率和零汙染的科技理想。然而,迄今多數超導現象僅能在極低溫環境下發生,限制了日常生活應用。除零電阻外的獨特特性,本文將介紹觀察超導體的重要實驗指標。當下一次又有人宣稱製作出「室溫超導體」時,或許我們就有更多的判讀能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