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科研】我們吃什麼,昆蟲吃什麼?——氣味如何形塑昆蟲的食物選擇

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

【台大科研】從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內窺見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專訪蕭昀博士

琥珀是遠古時期樹脂在地層下經高溫高壓形成,其包裹的立體化石對分類研究者而言是重要的生物證據。本次邀請到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蕭昀博士後研究員,分享有關昆蟲的化石研究細節,琥珀化石的產地,並說明市場上最常見的波羅的海琥珀化石,在昆蟲系統分類與演化研究上有哪些重要的價值與地位。

Read more

【台大科研】你會購買具有食品安全相關認證的食品嗎?

2014年發生的黑心油事件重創台灣食品產業,由於「食用油」涵蓋的食品範圍廣泛,許多下游食品廠商皆受到波及。此外,中國也在2010年代初期發生多起「地溝油」的黑心食品事件。食品產業的食安問題發生在食品製備最基礎的「油」上,是否影響社會大眾的消費行為?政府所祭出的「食安認證」相關標章等解決策略,能否挽救人們對於食品產業的信任?

Read more

【台大科研】化石躲「貓貓」!臺灣古生物多樣性中的劍齒虎

2022年,一篇來自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蔡政修副教授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將一件80年前被鑑定為貓屬的下頜骨化石,利用數值分類、譜系發生、化石形態比對等證據,將其重新鑑定為似劍齒虎近似屬。不但為全球稀少的似劍齒虎證據新增了一筆新紀錄,也讓該化石以臺灣第一件劍齒虎化石之姿,填補更新世時期臺灣動物多樣性缺失的拼圖。

Read more

【台大科研】COVID-19剛來襲時,你相信「反正不會是我被傳染」嗎?

還記得2020年的過年後,新聞轉播畫面中那架從武漢回來的飛機嗎?還記得那些佔據新聞版面的封城封院、瘋搶口罩、東京奧運延期等報導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社會上充滿各種不安與慌恐,當時一連串政府的對應以及民眾的反應與防疫行動,和現在的「後疫情時代」可說是截然不同。

Read more

【台大科研】台灣大密寶:揭露遠古露脊鯨的偉大航道

自台灣與澎湖中間台灣海峽的部分打撈起一件保留了聽骨的化石,根據化石上保存的特徵,判定其隸屬為露脊鯨屬(Eubalaena sp.)。而其當時的生存年代落在更新世(Pleistocene)。現存的露脊鯨分佈在南、北半球高緯度區域,台灣目前沒有任何現生露脊鯨的目擊或擱淺紀錄,因此這件化石是台灣首次更新世露脊鯨化石紀錄,也是史上第一件在熱帶地區找到的露脊鯨類化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