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28-10】後疫情時代的公衛危機,或轉機?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奪走無數生命,更有無數患者在康復後仍飽受「長新冠」所苦,這些現象讓人不禁反思,當今的公共衛生體系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然而,公共衛生危機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就已存在,新冠病毒只是眾多公衛危機的其中一項結果,卻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促使政府和民眾重新檢視迫在眉睫的公衛問題。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陳美霞特聘教授,為我們講解後疫情時代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翻轉危機的可能方法。

Read more

【探索 28-9】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我們準備好了嗎?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年年增加。氣候變遷造成熱浪、水災、森林大火等現象層出不窮,但大多數人通常不會意識到全球暖化對飲用水水質安全造成的威脅,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王根樹教授,和我們分享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探討全球和臺灣在暖化下面對的嚴峻水資源挑戰。

Read more

【探索 28-8】台灣海洋保育面面觀 -NGO的視野

直至最近三十年,台灣始接觸海洋、認識海洋,而保育海洋的行動自開放海禁後開始醞釀,環境保護團體、政府單位、相關產業乃至我們每一個人,對海洋從陌生、認識到保育意識的萌芽,這一路的脈絡,隨著台灣社會的工業及經濟發展而變化,唯有讓更多人有機會親近海洋、與海洋生物產生連結,軟性的開放與民眾溝通,方能產生更長遠的影響,最終目標乃希望人與環境能和諧的生活下去。

Read more

【探索 28-7】淨零碳排的挑戰─從遲滯轉型到加速綠色新政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極端氣候出現頻率年年增加。有鑑於此,減少碳排,甚至是在一定期限內達成淨零碳排或碳中和,已是全球共識,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周桂田主任,和我們分享全球淨零碳排規劃和目前遇到的瓶頸,以及臺灣在這波減碳的浪潮中如何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Read more

【探索 28-6】AI機器人的發展會走向永續、還是毀滅?

AI 機器人、AI 網紅、AI 寵物狗,人工智慧在近幾年已成為科技發展的熱門關鍵字,在樂見新技術帶來無限可能的同時,人類也開始害怕,有朝一日是否會被 AI 毀滅。然而,根據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第九項:「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促進包容且永續的工業,並加速創新。」在技術飛速前進的時代,人工智慧所帶來的科技創新如何與永續連結,人類又該如何調適新科技所帶來的影響。

Read more

【探索 28-5】永續金融與責任投資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自然資源日漸耗盡。有鑑於此,聯合國在二零一六年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希望在二零三零年前,共同解決飢餓、氣候變遷和城市永續等問題。今天的講座邀請到國泰金控股份有限公司程淑芬投資長,介紹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中的第十二項——負責任的消費和生產,帶我們認識永續金融和責任投資。

Read more

【探索 28-4】從鋤頭到舌尖的永續城市、健康社區與可食地景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第十一項為「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當人口愈趨集中都市,人們離鄉村也越來越遠,難以建立對於土地的文化認同。都市農耕則可以幫助人們與土地重新連結,深度理解自身與土地的關係

Read more

【探索 28-3】解讀全球氣候政治與能源轉型策略

你是否想過2050年的生活會是什麼樣的呢?當車輛不再依靠石油、天然氣,取代加油站的是充電站或加氫站,人們生活在兼具防洪和生態環保的海綿城市中,這是一個人類和大自然共處的理想世界。回到2022年的現在,這樣的理想無法一蹴即就,需要靠長期的累積和改變,而世界各國都正往這個方向努力前進中,我們又該如何在2050年達到減碳清零的目標呢?

Read more

【探索 28-1】談糧食安全與營養安全

十八世紀末,工業革命的炬火熊熊燃起,化石燃料轉化成龐大能量推動機械,卻也釋放大量二氧化碳到大氣中,使地球在兩百年來不斷升溫,自然資源日漸耗盡。有鑑於此,聯合國在二零一六年提出十七項永續發展指標,希望在二零三零年前,共同解決飢餓、氣候變遷和城市永續等問題。今天的探索基礎科學講座,邀請到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張靜貞研究員,介紹十七項指標中的第二項——終止飢餓,帶我們認識糧食安全和營養安全。

Read more

【人物專訪】全身投入的社會實踐家——專訪陳美霞特聘教授

陳美霞老師與她背後整牆的書櫃,從地板到一個人的高度,都是用角鋼組裝而成的書架,裡頭滿滿的書。但不像書店一樣直立擺好,而是橫擺側放,書桌上也是一疊又一疊的書堆。這樣的書房,不只一間,有好幾間。內容從政治學、經濟學、社會科會,到科普書籍,儼然是一座小型圖書館。這裡是陳美霞與老公林孝信特別為書買的家,也是15年來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以下簡稱「衛促會」)的「社運基地」⋯⋯

Read more

【人物專訪】務實地走出一條保育之路——專訪陳瑞賓秘書長

環境資訊協會的陳瑞賓秘書長是本期探索講座中唯一的 NGO 工作者,他在 2000 年發行環境資訊網絡電子報,推廣環境信託理念;在 2001 年推動環境資訊協會成立,該協會至今仍是台灣最重要的環境媒體之一。在 2021 年的公投中,該協會也曾針對第 20 案、有關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是否應遷離桃園大潭藻礁區域製作專題報導,並將之稱為「臺灣第一個生態保育公投」,試圖透過梳理正反雙方的立場,讓環境保育的議題更高程度地整合進公共事務的討論中。本期探索講座邀請秘書長分享,便是以 NGO 的角度,剖析臺灣海洋保育面臨的挑戰為題,期待能帶來更多元的視野,讓大家認識環境與海洋保育的課題。

Read more

【人物專訪】氣候變遷喝得到?氣候變遷與水質安全——專訪王根樹教授

據經濟部水利署統計,從民國104年到109年,國人每日自來水生活用水量年年增加,最多達每日289公升。110年因為降雨減少,部分地區採取限水措施,平均用水量略下降至282公升。氣候變遷導致的降水不穩定,讓大家開始迫切關心水資源是否充足。但是除了洗衣、洗車、上廁所沖水以外,每天有將近兩公升的水被我們喝下肚,這些飲用水的水質和我們的健康更切身相關,我們夠關心它們嗎?台大公衛系的王根樹教授即將在11月為我們帶來「氣候變遷下的水質安全課題」,現在讓我們一窺這精彩演講的序幕⋯⋯

Read more

【人物專訪】社會改革的實踐者——專訪周桂田主任

走進周桂田老師的研究室,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超人的記憶力,聊到何時入伍,他可以立刻吐出年份跟日期;聊到大學時的社會風氣變化,他可以立刻說出時代的年份與氛圍;聊到社會思想的演變,他可以講出一連串的數字、人名與事件,絲毫看不出這是發生在幾十年前的事情。把事情理得清清楚楚,幾點幾分想做什麼事,講到社會改革時眼睛會迸出光⋯⋯

Read more

【人物專訪】把自己放在跟別人一樣重要的位置——專訪程淑芬投資長

42歲,對程淑芬來說,是個人生重要的分水嶺:在此以前,家庭、朋友、父母都是最重要的存在,唯獨沒有自己;在此以後,自己與他人同等重要。1997年被國際財經媒體《亞洲貨幣》評選為台灣最佳營建業分析師,她有長達一年多沒辦法寫好報告,因為開始會怕自己寫不好,甚至也不敢看同業的報告;她說:「不管你看過什麼,你有你的闡述,不用有壓力,做你的最好就好了。」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