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保鮮膜的三生三世(上)
台灣在減塑政策的長期推動下,開始限制塑膠袋和許多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並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而大眾的減塑意識和意願也正在慢慢提高。然而,在我們專心減量塑膠袋與塑膠餐具的同時,其實無意中忽略了另一種常見的塑膠產品——保鮮膜。究竟保鮮膜是怎麽誕生的?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哪些方面?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麽影響呢⋯⋯
本月物理史

【物理史上的七月】1921年7月19日:亞婁(Rosalyn Sussman Yalow)的誕生
醫學物理學家亞婁(Rosalyn Sussman Yalow)於 1977 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出生在美國的女性獲此殊榮的第一位。亞婁和物理學家伯森(Solomon Berson)長達 22 年的科學合作,發展出放射免疫分析(RIA)技術。RIA 技術可以偵測血中少量的物質例如胰島素或酵素,開創了內分泌學中幾個有影響力的研究路徑⋯⋯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

【探索 27-9】行走的冷戰科學: 1960年代的同位素實驗車
1960年代,兩部蘊含與包藏了先進而深奧的核子科學技術的豐富設備與技術的實驗車,在聯合國原子能總署派遣下,前往世界多個國家踏訪。看似單純、客觀而中立理性的科學技術,在其推廣與引介的背後,原來,也有政治立場、冷戰脈絡的因素滲入其中?
編輯精選

保鮮膜的三生三世(上)
台灣在減塑政策的長期推動下,開始限制塑膠袋和許多一次性塑膠產品的使用,並設定目標要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產品,而大眾的減塑意識和意願也正在慢慢提高。然而,在我們專心減量塑膠袋與塑膠餐具的同時,其實無意中忽略了另一種常見的塑膠產品——保鮮膜。究竟保鮮膜是怎麽誕生的?它出現在我們生活的哪些方面?又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什麽影響呢⋯⋯
文字考古學|江柏毅專欄

從幾個商、周文字談古代中國的「書寫」
毛筆是中國的傳統書寫、繪畫工具,自古有蒙恬發明之說,但古漢字與考古出土文物均可證此說不真。毛筆的使用在中國至少有五、六千年之久,甲骨文、金文字形也反映了商周時期毛筆的應用,當時書寫的主要載體可能是簡牘。考古出土文物可見毛筆在戰國至漢代的製作技術演進,墨塊遺留則顯示秦漢時期的墨並沒有固定的形制,都需於書寫前放於硯上,加水研磨使用⋯⋯
東北亞 遇見數學

【東算系列之二:日本侵略與明清爭霸後的中人算家慶善徵】
在東算系列的第一回,我們提到朝鮮的技術官僚階級稱為「中人」,許多數學從業人員都來自這個階級。本來中人算家主要的工作就是研讀宋、金、元帝國的算學經典,通過科舉考試之後,以數學專長擔任國家公務員。然而,16世紀末豐臣秀吉兩度派兵侵略朝鮮,加上17世紀前半朝鮮被捲入明清爭霸的戰火中,朝鮮生靈塗炭的狀況引發了朝鮮知識份子的反省,努力尋找建設國家的方法,間接地刺激數學的發展。
謝宇程專欄

校園政治,需要好機制【下】— 加州高教系統的啟示 (六)
大學不能是個各科系雜編而成的百貨公司(department store),而應該是一個能互補交流、能協力合作的團隊,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就不能只靠各別有熱忱的老師單打獨鬥,需要學校成為一個有機的、有力的整體;而此前提,就是有效能的行政,以及受信任的領導。在上篇中,我們討論了無效的校園行政機制可能是什麼面貌、出現什麼問題。在這篇之中,我們終於要仔細剖析加州州立大學 (CSU) 系統的行政管理機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