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道歉了?一探理工天才的感情世界(二)

愛因斯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因其卓越的科學貢獻而為人熟知,但在這些光輝成就的背後,他也曾經對於一些事情感到後悔,像是,他曾將宇宙常數引入廣義相對論,後來卻稱這為「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但對於核武器造成的傷亡感到內疚;他也曾與納粹支持者菲利普.萊納德有著口角衝突。愛因斯坦雖然是科學天才,但也有著深刻人性的掙扎與反思,這些思考至今仍對我們有所啟示,使我們知道該以什麼態度來看待科學發展。

Read more

宋代已有活字,為何《四庫》還用手抄?(下)

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

宋代已有活字,為何《四庫》還用手抄?(上)

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

愛因斯坦道歉了?一探理工天才的感情世界(一)

2017年,國家地理頻道推出電視影集《世紀天才》,首季聚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的生平,透過現代影視的技術,將愛因斯坦的生平描繪出來。這部片迅速成為科學愛好者必看的節目,其中最讓人熱議的便是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他曾經有過兩段婚姻,且還有多次的婚外情,讓我們透過他的兩段婚姻來一探他的感情世界,使我們能更立體地認識這一位科學巨擘。

Read more

人們對金屬的初步瞭解:Drude模型

自西元前8000年起,人類開始使用銅鑄造物品。到了西元前3300年,人們進入了青銅時代,開始提煉金屬製作工具和武器,但對金屬的本質並不清楚。1900年,保羅.德魯德 (Paul Drude) 提出Drude模型,假設電子在金屬中隨機運動並受磁場和電場影響,成功預測金屬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趨勢,並解釋金屬的導熱性,因此人們有了對金屬最初步的定義:「電子能夠在當中自由移動的材料」。然而,隨著更多在金屬材料中不同物理現象的發現,Drude模型並無法符合所有的實驗結果,因為它並沒有電子的量子現象納入考慮。雖然如此,Drude模型仍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電子在金屬中運動的基礎。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前傳

多巴胺應該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體內神經傳遞物質,畢竟「快樂分子」誰不喜歡呢?但你知道嗎?多巴胺可沒有這麼簡單喔!她在人體內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依然眾說紛紜,甚至經常傳出她在哪個行為、反應當中,又出乎意料地如何影響著我們。本文藉擬人化科學資訊主題,將多巴胺在科學史上發展的過程、不同階段所發現的不同特性,以少女成長過程作為比喻來觀察和理解,來作為認識迷人多巴胺完整知識架構的前導故事。

Read more

以理工腦捍衛愛情的費曼

理查.費曼 (Richard Feynman,1918-1988) 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物理教師,也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物理學領域的巨擘。理查.費曼過世後,她的女兒米雪.費曼 (Michelle Feynman) 在整理他曾經往來的信件中,發現許多費曼不為人知的人際互動,其中,最讓人著迷的便是費曼與其第一任妻子阿琳 (Arline Greenbaum) 的互動了,信中透露出他們之間的喜悅與滿足。雖然阿琳被疾病纏繞,費曼卻仍然堅定地愛著她,甚至在父母反對之下,堅持要與阿琳結婚。本篇文章要以不同的角度來講述費曼與阿琳之間令人動容的感情故事,看看理查.費曼是如何以「理工腦」來與反對這段感情的父母對談,守護與阿琳的愛情,完成兩人之間的婚約。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59-1967年:電弱交互作用的統一

在高中物理課上會介紹自然界的四大作用力,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但你知道嗎?這四大作用力都有一些很神奇的相似之處,例如磁偶極間以及電荷間的交互作用力都跟重力一樣,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庫侖定律。從二十世紀以來,不少物理學家都曾嘗試將重力和電磁力統一,但始終無果。但在其他作用力的統一上,卻有了不少研究與突破。例如1935年湯川秀樹便曾試圖將強–弱作用統一;至於建立起弱電場論的功勞,則歸因於格拉肖、薩拉姆和萬柏格三人的鑽研。

Read more

曆獄:一場現代天文學與傳統儒家之間的衝突

曆法的訂定是根據天文學推算而來,對天文學的瞭解愈深,訂定出來的曆法就與天象愈吻合。在明清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現代天文學,卻也引起了守舊派的反撲。清朝初期甚至發生了「曆獄」,一眾天文官因此下獄,甚至判刑。康熙帝親政後舉辦了御前辯論會,最終西方傳教士用實際的科學實驗結果驗證了他們所帶來的曆法系統,也讓康熙帝得以為這些天文官平反。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675年10月:萊布尼玆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的原始「積分」構想

大家都聽過微積分,但應該許多人不知道微積分的重要性為何。事實上,微積分的發明提供了計算速率的最佳工具,使得定量科學發展神速。微積分的發展眾所皆知需歸功於牛頓與萊布尼茲。牛頓的思維邏輯大家可能比較熟悉,但另一位萊布尼茲的思路可能就鮮為人知了。究竟這位科學巨擘是如何研究微積分的呢?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56年7月20日:微中子的發現

科學研究的突破與發現總是循著脈絡環環相扣。有了貝克勒在1896年歪打正著發現鈾鹽的放射性,才開啟了後續一連串對於輻射、核能、帶電粒子射線等的研究。而在研究β衰變過程中,離奇地出現了違反角動量守恆的現象,包立於是大膽提出了有種質量極小的粒子被釋放出來的假設,而後費米又進一步完善假設,提出費米β衰變理論,「微中子」以傳聞中的幽靈型式首次被大家認識。而這隻幽靈在隨後的二十年當中,不斷透過各種實驗結果證明自己的存在,但始終無法見到它。直到1956年7月20日,瑞恩斯與科安將氫靶放置在原子爐附近,透過液閃爍偵檢器偵測光子信號間的關聯性,確定了微中子真實存在,讓這個「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神祕粒子被科學界接受。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48年5月:朝永振一郎 (Sin-Itiro Tomonaga) 採用重整方法完構量子電動力學

二十世紀初,有兩顆重磅炸彈被投入物理領悟——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它們掀起了革命性地風暴,開創全新的研究領域,更孕育了無數諾獎的得主。朝永振一郎也是這片煙花中的燦爛星火,他鑽研的領域是量子電動力學的研究,其研究團隊發現電子散射幅中的發散其實是源自於質量和電荷的發散,而且質量和電荷的發散形式類似。其後,又基於貝特的量子估算,最終完整了量子電動力學的主架構,於1965年與其他兩位QED奠基人許溫格、費曼獲得諾貝爾獎的桂冠。

Read more

【物理史上的一月】大約1961年1月:勞侖次 (Edward Lorenz) 和蝴蝶效應

對於一般門外漢來說,渾沌的概念帶給他們的是一種完全任意性的印象,但對於科學家來說,它卻是表示在因果系統中的隨機行為,也就是說,系統對於測量太敏感,以致於產生的結果雖然有著根本的秩序,但看起來卻很隨機。這個表面上很矛盾的觀點是一位由數學家改行成為氣象學家的勞侖次 (Edward Lorenz) 所提出的,他在一次意外發現了此現象,隨即孕育出現代渾沌理論的領域,並永遠改變了我們檢視像天氣等非線性系統的方式。

Read more

探索微觀奇境:從光學到電子,顯微鏡的進化之旅

過去的人們總認為眼見為實,對於肉眼不可見的微小世界,是完全不瞭解甚至是不知其存在的。當放大鏡發明之後,我們終於可以看清昆蟲、花朵等的細微結構;延伸應用光學元件進行組合,光學顯微鏡的誕生為我們開啟了微觀的大門;而突破瑞利準則的電子顯微鏡、掃描式電子顯微鏡更是使我們進入奈米世界。可以這麼說,是顯微鏡的發展推動了科技的進程。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675年10月29日:萊布尼茲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 完成建構積分並引入積分符號

博學的萊布尼茲,除了是位哲學家、科學家、外交家之外,更因發展出微積分,而在數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年僅十四歲的萊布尼茲便進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法律和數學,開始接觸到伽利略、培根、霍布斯及笛卡爾等科學家的新思潮。他初抵巴黎便結識惠更斯並在他的指導下,致力研習物理和數學。在巴黎苦讀數學的萊布尼茲終於綻放出創意的花朵。1675 年 10 月 29 日他在手稿中引入符號「∫」即將拉丁文「summa」(英文「sum」總和) 的第一個字母 「s」 拉長,以表示積分。但其實這一路以來波折不段,之後與牛頓的糾葛更是讓他抑鬱,跟著科學史日誌一起回顧萊布尼茲艱辛、精彩的一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