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Energy!(三)

粒線體是細胞內非常重要的胞器,是細胞內的發電廠,與我們全身的新陳代謝、能量生成息息相關。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常常會在不自覺間傷害了這些精巧但重要的小工廠,而粒線體的受損就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後果。繼上篇文章我們討論「慢性發炎」的成因後,本次我們繼續討論導致身體產生不良能量 (Bad Energy) 的其他原因,聚焦討論我們體內的粒線體為什麼會受損,而這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七部:轉運體DAT吸塵器

在多巴胺狂喜刺激派對結束後,阿丹這個工作細胞DAN的溝通管道空隙中,布滿了多巴胺五彩碎屑。這時,型號SLC6A3智慧型吸塵器:多巴胺轉運體 (DAT),具備最精確細緻的神經遞質傳遞模型,憑藉清除回收多巴胺高效行動的效率功能,在神經通路上自動滑行,吸走每一點多餘的多巴胺碎屑。在這場過剩與秩序間永無止境的循環中,DAT,就讓我們暫且暱稱他為多巴胺T仔,是我們無聲的守護者,守護我們深愛大腦的和諧與平衡。

Read more

從自然裡看科學:種子傳播到仿生科技的革命

仿生學是一門透過觀察、模仿自然界的結構與機制,來開發新技術與材料的跨領域科學。從魔鬼氈的發明到植物種子的彈射機制,大自然為人類提供了無數創新的靈感。舉例而言,科學家觀察了果莢如何利用內部結構的應力變化將種子高速彈射的機制,進而開發出基於4D列印技術的仿生彈射器。這項技術結合智能材料,可在外界刺激下快速變形,將彈射物快速釋放,擁有在航太與環境工程等領域的應用潛力。本文將帶大家了解仿生學如何從自然中汲取靈感,並將其轉化為實用技術。

Read more

【台大科研】我們吃什麼,昆蟲吃什麼?——氣味如何形塑昆蟲的食物選擇

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

Good Energy!(二)

上篇我們說到Good Energy概念興起的原因與背景,本篇繼續以Dr. Means的理念作為依據,來談談造成「慢性發炎」的根本原因。發炎反應是我們身體面對緊急狀態時的保護反應,然而為什麼在沒有明顯的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持續維持在警戒和防禦的狀態,一直在發出發炎訊號呢?這就是我們要深究的所謂慢性發炎。若要深度瞭解這根本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先從組成身體的根本單位——細胞體內開始慢慢談起。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Good Energy!(一)

在醫療選擇上,中醫與西醫是截然不同的體系。中醫主張慢性調養,從體質上改善而達到根治的目的;西醫主張對症下藥,針對有病症的地方進行治療,效果快速且有效。這兩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也都是確實能改善身體的病症。然而,隨著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龐大的壓力;而就個人而言,並非所有國家皆有完善的健保體制,像是在美國,幾使有投保健保者,依然會被昂貴的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問題使得不少醫療從業者、學者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來看待病症。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六部:就是要創業

一位創業家,眼裡閃耀著千個想法的光芒,腦中特定區域更是閃閃的發電。這人不僅受到雄心冒險的驅使,還受到人格特徵和精神症狀複雜相互作用的驅動,所有這些都以多巴胺的潮起潮落為基礎。這種神經遞質化學物不僅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和動機,還會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結果。從本質上講,創業的故事就是一個多巴胺能的歷程,這是一個關於「多巴胺能超能力」和「多巴胺能脆弱性」如何點燃創業火花、推動企業家實現夢想燃料,以及潛在動盪風險的二元故事。

Read more

植物的生存密碼——解讀種子傳播的策略

種子是植物生存與擴散的關鍵,配合不同的地理環境,植物在傳播策略上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多樣性。透過設計不同的果實與種子形態,使其得以利用重力、彈射、風力、水力與動物的協助,讓種子橫跨大地、漂洋過海,甚至搭上動物的「便車」完成生命的旅程。這些傳播方式不僅確保植物繁衍,也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多樣性。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種子的傳播也備受挑戰,認識並保護這些自然機制已然是我們的責任。種子傳播之旅展示了植物在環境適應上的智慧,讓我們看見自然界的精妙設計與生命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鳥蠅——領角鴞寶寶身上的吸血小蒼蠅

寄生蟲隱蔽的生活方式往往讓他們不易被察覺。近期我們透過動物救傷過程取得的樣本發表一種新紀錄的領角鴞外寄生蟲——東方鳥蠅。是臺灣首次紀錄的鳥蠅科種類。這類昆蟲寄生在雛鳥身上,過去難以被察覺。但近年臺灣動物救傷的規模擴大,意外地推動相關寄生蟲的研究。除了採樣不易之外,鳥蠅吸血的行為與體內假基因的存在干擾目前普遍使用的分子鑑定技術。在眾多的外寄生蟲中,鳥蠅相對是了解相對較少的類群。目前還不知道這種寄生蟲對雛鳥的危害以及擴散方式。但在確定這些吸血小蟲的身分之後,未來將有機會解開牠們與貓頭鷹的互動關係。

Read more

人類意外成了「種子快遞員」?揭開種子傳播的祕密!

多數植物透過種子傳播來擴大分布範圍,除了避免與母株競爭資源,也增加了基因多樣性。為了適應不同環境,植物已演化出風力、水力、動物等多種傳播策略,以促進族群繁衍。此外,種子傳播也因人類的參與而變得更為複雜:人類活動在無意間成為了種子傳播的重要媒介,鞋子、衣物、車輛等都能攜帶種子進行遠距離傳播,且人類所進行的農業和植物馴化也對植物的自然分布產生了深遠影響,並使部分植物逐漸依賴人工種植而失去自我傳播的能力。儘管人類活動促進了植物的全球傳播,但也引發了外來物種入侵與生態失衡等現今需解決的課題。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五部:恐懼也來湊一腳

還記得今年在多巴胺科學進展史上,67歲的多巴胺姑娘嗎? 她二十幾歲才逐漸成為快樂代言人,然而,這快樂的背後其實是帶點恐懼 (fear) 的。在研究初期,科學家使用基本工具探索多巴胺的作用,重點是和精神病與抗精神病藥物有關。由於所用的藥物、工具和技術的不足,最初關於多巴胺參與恐懼制約的說法是被駁斥的。但是,科學發展至今,原來《腦筋急轉彎》中全身紫色的「驚驚」或「怕怕」也和多巴胺姑娘有些交情,這次就讓我們一起來腦筋急轉彎一下吧!

Read more

臺灣山岳的珍蟲——偽圓孔姬蜂屬一新種於臺灣之發現及其對該屬親緣位置的意義

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近期自高山昆蟲調查樣本中發現並發表了一種新種寄生蜂——截角偽圓孔姬蜂 (Pseudalomya truncaticornis Chen & Kikuchi, 2024)。偽圓孔姬蜂屬過去僅在溫帶地區或熱帶高山發現,因樣本稀少而被認為是極為罕見的寄生蜂類群。由於臺灣高山地區的採樣不易,且歷來幾乎沒有相關研究者,此新種的發表可謂意外之喜。我們也藉由分析新種的DNA序列重建親緣關係,探討偽圓孔姬蜂屬的親緣位置。本研究不僅為這類珍稀寄生蜂提供了新的資訊,還展示出臺灣高山昆蟲研究的巨大潛力。

Read more

我把你的武器變成我的武器!——淺談葉蚤對十字花科作物的解毒機制

昆蟲與植物的交互作用猶如自然界中的軍備競賽。植物雖無法移動,卻不斷演化出防禦機制,例如透過次級代謝物合成毒素來抵禦昆蟲。然而,部分昆蟲,例如葉蚤,不僅能抵禦植物毒素的攻擊,甚至將其轉化為自身的武器,用以對抗天敵。昆蟲的解毒的機制相當複雜,除了昆蟲自身能分泌一些酵素阻止毒素的合成之外,其腸道中的共生細菌亦能幫助昆蟲分解毒素。昆蟲和植物的攻防演化隨時都在發生,彷彿一微型社會般錯綜複雜。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四部:綁定的受體D1~D5

多變多巴胺之所以多變,不僅因為它具有神經遞質的化學特性、有時也可以是會放電的工作細胞,還因為在細胞膜上負責接收它的特殊蛋白質——「多巴胺受體」相當多變。前面兩個變化型已經在先前的文章介紹過了,那受體又是什麼怪東西呢?想必此時此刻大家腦海中可能已經閃閃亮起了多巴胺好奇。其實受體曾因前幾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而聲名大噪,在不少研究報導中所提到的「ACE2」就是「開鎖」讓新冠病毒進入體內的特殊受體。或許用此概念來看,大家就很容易認識這些被多巴胺綁定的受體了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