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dplay樂團與海洋清理組織的永續行動

炎炎夏日,你比較喜歡到海邊戲水還是在室內聽音樂?海洋、音樂,兩個關鍵字放在一起,你會想到什麼?如果再加一個關鍵字「永續」,你會想到什麼呢?本篇文章將帶你從音樂和產品生產者的角度探索如何實踐永續,讓令人頭痛的塑膠廢棄物獲得新生,進而減少塑膠廢棄物對海洋和河川環境的衝擊,也協助海洋、河川中的生物有更好的生存環境。本文和SDGs第14項「永續海洋與保育」、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有關,期待各位讀完之後,一起思考我們能為海洋、責任消費與生產做些什麼!一起成為永續行動的夥伴!

Read more

又紅、又悶、又炎熱:都市熱島效應如何讓酢漿草由綠轉紅

黃花酢漿草 (Oxalis corniculata) 是世界上分布第三廣泛的維管束植物,不僅在野外綠地常見,都市內的各個角落也能看見它們的蹤跡。儘管它們有著極強的韌性,都市熱島效應導致的高溫,對酢漿草來說,仍然是一大威脅。在強大的選汰壓力下,住在都市中的酢漿草演化出紅色葉子的特徵,在高溫壓力下仍能保有較佳的生長表現,因應都市環境的挑戰。

Read more

少了你,我變得格外軟弱——讓甲蟲翅鞘堅硬的共生菌

甲蟲具有堅硬的翅鞘和外骨骼,這些堅硬的翅鞘不僅能保護翅膀,還能防止天敵的攻擊。然而,翅鞘如此堅硬的關鍵其實來自牠們的共生菌。以象鼻蟲為例,其共生菌Nardonella能夠完成大部分「酪胺酸生合成」反應。酪胺酸是象鼻蟲形成堅硬外骨骼的關鍵前驅物,如果酪胺酸不足,象鼻蟲便無法形成堅硬外骨骼和翅鞘,從而影響生理功能和健康。以往可能會直觀地認為,這些堅硬翅鞘是昆蟲自己合成的,但事實上,這個過程需要昆蟲和共生菌的合作才能完成。

Read more

象蟲襲來怎麼辦?──透過生態棲位模擬預測物種分佈模式並評估蘇鐵蛀莖象鼻蟲入侵風險

蘇鐵是常見的園藝造景植物,由於搭上近年賞玩塊根植物的風潮,除了經常被栽植於公園、學校的琉球蘇鐵外,外國產的蘇鐵植物也成了新寵兒,然而卻有一種來自澳洲的象鼻蟲會蛀食蘇鐵莖幹,一世紀以來,多次入侵歐、美植物園,並會感染外國產蘇鐵而使其凋亡。究竟這些蘇鐵蛀莖象鼻蟲是否有入侵全球的風險呢?氣候變遷會如何影響其分布?我們又應如何因應呢?透過生態棲位模擬,我們得以初步地評估其威脅性。

Read more

巨無霸琥珀花化石現身:波羅的海琥珀內灰木科化石修訂

2023年,一篇《Scientific reports》的研究報導了包埋於波羅的海琥珀內的花朵化石,直徑達28毫米,為目前世界上發現最大的琥珀花朵化石。該研究分別描述花部構造與花粉構造,將其鑑定為灰木科 (Symplocaceae) 灰木屬 (Symplocos) 的植物,並爬梳文獻,將過往誤認為山茶科的Stuartia kowalewskii Casp.化石標本修訂為Symplocos kowalewskii (Casp.) Sadowski et Hofmann。

Read more

可可栽培和熱帶雨林的完美平衡——可可混林農業的奧祕

巧克力是無論男女老少都愛不釋手的食物,更是讓無數人感到快樂的幸福泉源,但人們對巧克力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採收後處理、風味加工和包裝分級上,對巧克力源頭——可可樹 (Theobroma cocoa L.) 多變的栽培環境知之甚少。近年來,可可生產大國大規模砍伐熱帶雨林增加可可產量,造成雨林生物多樣性消失也加劇全球暖化,因此越來越多學者、公平貿易組織和農民推廣可可混林農業,希冀在可可生產、農民生計和環境保護間達成平衡。

Read more

外表看似米蟲,行為卻一點也不米蟲的澳大拉西亞蘇鐵授粉象鼻蟲

「米蟲」一詞常被用來形容不事生產,徒然消耗米糧的人,而水稻收割離開田後所出現的稻米害蟲,也被稱為米蟲。一般人最熟知的米蟲,莫過於洗米時冒出的黑色小蟲,這大概率是被稱為「米象鼻蟲或米象 (Sitophilus oryzae)」的象鼻蟲,其成蟲身形細長,約2.5-3.5 mm,穀粒若遭米象產了卵,那孵化後的幼蟲便會蛀食穀粒,逐漸將其蛀出孔洞。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象鼻蟲雖然外觀看似米象,實際上卻是蘇鐵授粉的重要媒介,可以說是這種遠古植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夥伴。

Read more

在沙漠中飽餐一頓:吃仙人掌果實的動物們

仙人掌是臺灣常見的外來植物,原產於美洲的乾旱地區。仙人掌的果實鮮豔且多汁,藉由吸引各種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取食,仙人掌的種子得以散布到其他地區拓展植群。一篇2023年的巴西研究,觀察當地特有仙人掌和果實取食者間的交互作用,該研究認為仙人掌的高度差異,會影響食果動物的組成;此外,研究也提供當地食果動物種類的完整資料。

Read more

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

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二):從顯微結構觀察薄壁細胞特性

含羞草的葉枕是控制葉子開闔的重要角色,除了組織內具有讓葉枕能膨脹與收縮的構造外,在單個細胞內細胞壁纖維排列的方式、初生紋孔域的形狀,也影響了薄壁細胞的結構,使之具有異向性 (anisotropy)。藉由顯微鏡的觀察和滲透壓實驗,可從各個階層看見葉枕形變的物理機制,瞭解薄壁細胞和組織是如何調控葉枕的觸發運動。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一):葉枕的表皮和木質部特性

含羞草是一種常見也知名的植物,葉枕的膨壓可以控制葉片的閉合與下垂。從葉枕形態和解剖構造,可以發現葉枕形變時的物理機制。從組織的階層觀察,葉枕表皮的皺褶、表皮細胞排列方式和維管束的生長形式,都有助於含羞草受到觸碰刺激後,快速將細胞的水分輸送到導管,並進行可重複的葉枕彎曲行為。

Read more

進擊的呱呱!海蟾蜍入侵澳洲後,擴散的腳步越走越快?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具有強烈的侵略性。2021年一項研究,蒐集法屬圭亞那、夏威夷,以及澳洲的海蟾蜍現地調查資料,分析其擴散模式與速度。根據研究結果,澳洲的海蟾蜍在離開與原生棲地相近的昆士蘭,往西北部遷徙後,擴散速率開始大幅提高,且越晚入侵棲地的族群,有越高的移動速率。

Read more

把實驗室搬到森林裡面!測量長期夏季乾旱對樹木的影響

一篇發表於《Pla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為了瞭解在自然環境中樹木受反覆夏季乾旱影響的情況,所以在德國南部的森林架起樣區,分別觀測歐洲常見的闊葉樹歐洲山毛櫸 (Fagus sylvatica) 和針葉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受到長期乾旱再恢復水源之後,是否會產生遺留效應,對樹木造成比乾旱本身更長時間的影響。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自然、社會從來不是二分法|臺大博物館群胡哲明副總館長

「不用做到完美,剩下的時間拿來探索,才不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這是臺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教授的人生哲學。胡教授對許多領域都充滿著好奇,這一半是天生使然,一半則是來自於一路走來的不順遂。高中時期的他其實是大家口中的「吊車尾」,對於未來也相當迷惘。但在多個領域輾轉學習的經驗,再加上美國留學期間的跨領域讀書會,讓他擁有跨領域視野顯得自然而必要。如今的他是策展人、科學繪圖家、古書收藏家,他正用著更寬闊的視野來欣賞這個世界。

Read more

大公民科學家時代:成為科學的一份子

近十年來,推廣生物多樣性逐漸主流化與珍惜自然環境,「公民科學家」越來越備受重視。然而,許多參與其中的民眾,卻不一定瞭解自己觀察與上傳的生物資料,究竟有哪些貢獻。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研究的例子,概述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科學資料在科學報告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