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看似米蟲,行為卻一點也不米蟲的澳大拉西亞蘇鐵授粉象鼻蟲

「米蟲」一詞常被用來形容不事生產,徒然消耗米糧的人,而水稻收割離開田後所出現的稻米害蟲,也被稱為米蟲。一般人最熟知的米蟲,莫過於洗米時冒出的黑色小蟲,這大概率是被稱為「米象鼻蟲或米象 (Sitophilus oryzae)」的象鼻蟲,其成蟲身形細長,約2.5-3.5 mm,穀粒若遭米象產了卵,那孵化後的幼蟲便會蛀食穀粒,逐漸將其蛀出孔洞。然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象鼻蟲雖然外觀看似米象,實際上卻是蘇鐵授粉的重要媒介,可以說是這種遠古植物賴以維生的重要夥伴。

Read more

在沙漠中飽餐一頓:吃仙人掌果實的動物們

仙人掌是臺灣常見的外來植物,原產於美洲的乾旱地區。仙人掌的果實鮮豔且多汁,藉由吸引各種鳥類、哺乳類與爬行類取食,仙人掌的種子得以散布到其他地區拓展植群。一篇2023年的巴西研究,觀察當地特有仙人掌和果實取食者間的交互作用,該研究認為仙人掌的高度差異,會影響食果動物的組成;此外,研究也提供當地食果動物種類的完整資料。

Read more

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

Fucaia這一類在演化上屬於早期鯨魚的種類,是一群帶有牙齒、體型相對小,非常迷人的鬚鯨。臺大生科系蔡政修副教授等人最新的研究,發現目前北半球最古老的鬚鯨新種化石——Fucaia humilis。根據地質學、同時期的古生物等研究資料,推斷Fucaia humilis生存於三千四百五十萬年前的始新世晚期。此外,研究團隊提出一個假說:始新世晚期的北太平洋形成一個相對穩定、營養豐富的大型褐藻海洋生態系,這可能促使有牙齒的小型鬚鯨類的演化,有別於南半球的化石紀錄。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不同生態機制和氣候可能在北、南半球分別孕育了截然不同的早期鯨魚的演化歷史。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二):從顯微結構觀察薄壁細胞特性

含羞草的葉枕是控制葉子開闔的重要角色,除了組織內具有讓葉枕能膨脹與收縮的構造外,在單個細胞內細胞壁纖維排列的方式、初生紋孔域的形狀,也影響了薄壁細胞的結構,使之具有異向性 (anisotropy)。藉由顯微鏡的觀察和滲透壓實驗,可從各個階層看見葉枕形變的物理機制,瞭解薄壁細胞和組織是如何調控葉枕的觸發運動。

Read more

含羞草的葉枕如何讓葉子變得「敏感」?(一):葉枕的表皮和木質部特性

含羞草是一種常見也知名的植物,葉枕的膨壓可以控制葉片的閉合與下垂。從葉枕形態和解剖構造,可以發現葉枕形變時的物理機制。從組織的階層觀察,葉枕表皮的皺褶、表皮細胞排列方式和維管束的生長形式,都有助於含羞草受到觸碰刺激後,快速將細胞的水分輸送到導管,並進行可重複的葉枕彎曲行為。

Read more

進擊的呱呱!海蟾蜍入侵澳洲後,擴散的腳步越走越快?

海蟾蜍 (Rhinella marina) 是世界百大入侵物種之一,具有強烈的侵略性。2021年一項研究,蒐集法屬圭亞那、夏威夷,以及澳洲的海蟾蜍現地調查資料,分析其擴散模式與速度。根據研究結果,澳洲的海蟾蜍在離開與原生棲地相近的昆士蘭,往西北部遷徙後,擴散速率開始大幅提高,且越晚入侵棲地的族群,有越高的移動速率。

Read more

把實驗室搬到森林裡面!測量長期夏季乾旱對樹木的影響

一篇發表於《Plant Biology》期刊的研究,為了瞭解在自然環境中樹木受反覆夏季乾旱影響的情況,所以在德國南部的森林架起樣區,分別觀測歐洲常見的闊葉樹歐洲山毛櫸 (Fagus sylvatica) 和針葉樹歐洲雲杉 (Picea abies),受到長期乾旱再恢復水源之後,是否會產生遺留效應,對樹木造成比乾旱本身更長時間的影響。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自然、社會從來不是二分法|臺大博物館群胡哲明副總館長

「不用做到完美,剩下的時間拿來探索,才不會限縮了自己的視野。」這是臺大博物館群副總館長胡哲明教授的人生哲學。胡教授對許多領域都充滿著好奇,這一半是天生使然,一半則是來自於一路走來的不順遂。高中時期的他其實是大家口中的「吊車尾」,對於未來也相當迷惘。但在多個領域輾轉學習的經驗,再加上美國留學期間的跨領域讀書會,讓他擁有跨領域視野顯得自然而必要。如今的他是策展人、科學繪圖家、古書收藏家,他正用著更寬闊的視野來欣賞這個世界。

Read more

大公民科學家時代:成為科學的一份子

近十年來,推廣生物多樣性逐漸主流化與珍惜自然環境,「公民科學家」越來越備受重視。然而,許多參與其中的民眾,卻不一定瞭解自己觀察與上傳的生物資料,究竟有哪些貢獻。本文利用植物物候研究的例子,概述物候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公民科學資料在科學報告中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經濟與生態只能選一個?兩個我都要!馬達加斯加混農林業的香莢蘭

混農林業(agroforestry)是一種結合農業與林業的土地利用型態,一篇期刊針對馬來西亞的香莢蘭混農林業對當地生物多樣性的關係,並研究影響香莢蘭(Vanilla planiforlia)產量相關的因子。結果顯示,香莢蘭混農林業於休耕地中施行,會提升混農林內的生物多樣性,且香莢蘭的產量,與當地的生物多樣性沒有相關性,因此,或可輔導農民轉作,達到小農和環境共贏的香莢蘭栽種模式。

Read more

【臺大科研】來自煤礦層內的訊息:臺灣第一件羅漢松大型化石出土!

2021年,一個來自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發現了臺灣的第一件羅漢松科木化石,並在《TAO》期刊發表了一篇報告,這不但為全球進行古植物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一份新的證據,也顯示了臺灣在古植物化石研究方面,還有很多有趣的謎團有待解開。

Read more

【CASE 特報】愛玉子與愛玉小蜂~師法大自然的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

愛玉子與無花果一樣屬隱頭花序,它的小花隱藏於外型似果實的花軸中,雌雄異株,雄果與愛玉小蜂共生,愛玉小蜂同時為愛玉子授粉,為大自然中互利共生的典範物種。透過對愛玉子生態及繁衍的研究,我們建構出了現代化「平地愛玉子生產技術」,應用有機、節水養液滴灌及草生栽培等管理技術,配合適當的雌雄品系,可以在平地量產愛玉子,滿足夏日民眾期待愛玉凍的味蕾。

Read more

這菇能吃嗎?大型真菌-擔子菌的類別與數量

真菌與人類的生活相關,這個類群中,擔子菌門的大型真菌更是真菌中代表性的族群。此篇文章概略介紹擔子菌獨特的擔子體與擔孢子構造,以及目前4個亞門的分類,並敘述了不同生態習性的類型與蕈菇種類。此外,亦根據2022年《Fungal Diversity》期刊,提供擔子菌目前發現的物種數,及研究所推估的實際物種數目。

Read more

熱死寶寶了——氣候變遷下的地中海毛毛蟲

氣候變遷最早於 1980 年代提出,累至今日的影響,不僅人類有感,各個生態系及動物也受到嚴重波及。2022 一篇《Scientific Reports》期刊研究指出,歐洲氣候較為溫暖的地中海地區,蛾類多樣性同樣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其多樣性會隨著年均溫上升而下降,夏季處於生長期的幼蟲,影響尤其明顯。氣候變遷不僅讓寒帶地區的物種滅絕,連溫暖地區的生物也受不了——到最後,這個地球沒有任何贏家。

Read more

刺刺植物為何有刺?西藏化石告訴你!

如果想知道以前的棘刺長什麼樣子,化石可以說是個最直觀的證據,然而要知道過去的古氣候,以及古植物、古動物的交互作用,就必須重建當時的氣候,並從間接的證據推測過去生態系的狀態。一篇研究報告指出,始新世中期(約莫三千九百萬年前)的西藏中部,具有極高的有刺植物多樣性,且多樣性的增加,與生物性/非生物性因子皆有關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