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磁場調節大腦的開關:經顱磁刺激
市面上販售的磁性手環、磁枕、磁腰帶等產品,這類磁療商品的用途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根據目前研究,它們並未展現明確且可信的證據。事實上磁場確實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尤其可應用於藥物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這就是經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設備,主要使用脈衝磁場,讓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對大腦皮質、脊髓根以及顱神經和周圍神經進行刺激,廣泛應用於臨床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也具有極大潛力。
Read more市面上販售的磁性手環、磁枕、磁腰帶等產品,這類磁療商品的用途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根據目前研究,它們並未展現明確且可信的證據。事實上磁場確實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尤其可應用於藥物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這就是經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設備,主要使用脈衝磁場,讓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對大腦皮質、脊髓根以及顱神經和周圍神經進行刺激,廣泛應用於臨床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也具有極大潛力。
Read more2024年初,Netflix上播出的《三體》成為臺灣地區熱門影集之一,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科幻小說。故事中,主角奧姬是奈米科技專家,透過奈米纖維改善人類生活。奈米纖維是一種能大幅提升表面積與體積比例的材料,可應用於醫療、過濾和藥物載體等領域。製作奈米纖維常用的方法是靜電紡絲,透過施加高電壓使液體成為帶電狀態,再拉伸成細流。雖然《三體》中呈現奈米纖維作為武器的場景純屬虛構,但它激發了對科學潛力的想像。讓我們來瞭解現實生活中奈米纖維的實際應用吧!
Read more提前準備好的讀書計畫又搞砸了嗎?預先計劃好的工作進度又漸漸落後了嗎?拖延,是不論學生或上班族都會遇到,也令人頭痛的效率危機。除了心理因子,如人格特質、焦慮以外,生理因素也似乎是潛在的影響因子。這次讓我們來一同瞧瞧,學者Efrat Barel團隊在其研究中,發現特定神經內分泌因素在焦慮問擾與拖延行為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吧!
Read more還記得2020年的過年後,新聞轉播畫面中那架從武漢回來的飛機嗎?還記得那些佔據新聞版面的封城封院、瘋搶口罩、東京奧運延期等報導嗎?在疫情剛爆發的時候,社會上充滿各種不安與慌恐,當時一連串政府的對應以及民眾的反應與防疫行動,和現在的「後疫情時代」可說是截然不同。
Read more高血壓是相當常見的疾病,且盛行率仍然在成長當中,造成醫療體系相當大的負擔。高血壓的成因複雜,而在治療上,除了藥物的介入,運動處方也早已是公認有效的方法之一。多運動沒有問題,不過「怎麼運動」又是另一回事,來看看相關研究怎麼說!
Read more近期以來,各大廣告及通路皆可看見標榜「甚麼都不用做」、「只要站著就好」的震動訓練器材,對無運動習慣的大眾似乎十分吸引人,然而,震動訓練真的有這麼厲害嗎?其效果及背後的原理又是如何⋯⋯
Read more在許多運動競賽中,常常能聽到賽事主播形容某位選手擁有大心臟,表示運動員出色的能力,然而,若從生理學的角度來看,大心臟可以說是每個運動員都該擁有的特質之一,而不同運動項目的選手之間,心臟也可能長得不太一樣,究竟運動訓練是如何影響人類的心臟構造與功能,且聽娓娓道來⋯⋯
Read more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世界前二大死因是冠狀動脈心臟病和中風;然而玻利維亞的原住民之一,奇馬內人(Tsimané)卻幾乎沒有任何心血管疾病。科學家們前往玻利維亞進行研究,這些研究顯示,只在所謂文明社會做研究,其實有很大的侷限,許多我們深信不疑的醫學知識,可能只適用於特定的研究對象⋯⋯
Read more在運動訓練以及復健的領域中,想要誘發肌肉的生長或是力量的增加,一般認為必須有足夠的強度與負荷,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能夠接受這樣的運動訓練,比如術後的病人。血流限制訓練法可能是問題的解答之一⋯⋯
Read more環境 DNA(eDNA)分析具有巨大潛力,不僅可以通過基因檢測用於生物監測,提前預警入侵物種及稀有物種,還可以來研究古生物或已滅絕的物種。eDNA在無需收集活的生物有機體的情況下進行監測,從而能夠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研究活生物體,而不會對其造成人為壓力。空氣中的eDNA(airDNA)在探索現存尚無充分紀錄的物種之種群規模、分佈及動態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與傳統的採樣方法相比較,airDNA 通常更具成本效益。
Read more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已引起全球大範圍傳播和持續大流行。當前用於 COVID-19 診斷的測試方法包括抗原快篩、PCR 核酸檢測及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因 COVID-19 病毒的快速變異,NGS 在許多方面發揮著極重要的作用。NGS 可用於探索病毒來源、偵測變種病毒及預測其演化趨勢以阻止大規模傳播,有潛力進一步用於 COVID-19 的新診斷方法和新治療靶點的開發。NGS 的廣泛應用將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以應對未來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Read more果蠅是最佳的生命科學研究模式生物之一,特別是在遺傳學的發展上。建立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之上,現今許多的生物基因已經完全解碼,包含人類在內,目前更發現果蠅有部分基因與人類極為相似,讓人們不只從分子生物的層級認識不同的物種,瞭解物種演化、遷移及性狀表現的機制,最近科學家更將這項工具應用於疾病的分析,當前最令人振奮的就是癌症相關的研究,未來可望藉由建立果蠅的多基因模組,為癌症患者設計訂作個人化的精準治療。
Read more肉類是補充蛋白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的重要來源,受到養生風潮影響,很多人在挑選肉類時,會在紅肉與白肉之間再三思量,認為白肉比較健康,而紅肉比較不健康。確實,攝取紅肉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腸道菌代謝副產物-氧化三甲胺(TMAO)是增加罹病率的重要因子(膳食肉鹼 → γBB → TMA → TMAO)。特定基因群gbu的厭氧菌會主導 TMA的代謝,飲食條件左右微生物 gbuA 基因的活性,攝取紅肉會提高微生物的 gbuA 基因表現量,進而誘發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子產生。
Read more在多明尼加一個村落中有許多女孩在青春期會變成男人,而且這些人不會患上攝護腺肥大和雄性禿。科學家研究這些人之後,得以確定攝護腺肥大的成因,並開發出治療攝護腺肥大和雄性禿的藥物。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