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Fritz Müller如何發現「穆氏擬態」?〉&〈草蜥怎麼討老婆?〉

生物擬態是一種天擇作用造就生物性狀,使其產生在自然環境中的生存適應力的現象。生物教科書上所提到的擬態,通常僅限於防禦性擬態,分為「貝氏擬態」以及「穆氏擬態」兩大類,然而近年來卻有學者認為穆氏擬態根本不存在。本講由穆氏擬態的概念起源出發,了解這個理念為何最近受到質疑的過程。

物競天擇是達爾文在演化生物學最著名的主張,然而他另一項比較不引人注目的重要主張「性擇」,所衍生出來的種化、遺傳交流、訊號傳遞、繁殖策略、寄生蟲生物學,以及生殖投資所產生的權衡與代價,一直都是行為生態學上耐人尋味的研究題材。本講以台灣本土的草蜥為例,經過大量標記樣本以及長期觀察,探究性擇造就的繁殖之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量子斷代史:瑜亮之爭

費曼在《物理定律的特徵》一書中說過:「我想我可以很確切地說,沒有人了解量子力學。」但是如今人們流傳的,是一句比較符合費曼在人們心目中的頑童形象,但他從未說過的話:「如果你以為你懂量子力學,那麼你就不懂量子力學。」科學史存在著許多這種真真假假,弄假成真的內容,本講次就以量子力學在 1925 年到 1935 年的關鍵十年發展期,為聽眾釐清當時許多針鋒相對的觀點真偽。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微觀說珊瑚〉&〈珊瑚礁的庇護所——中光層珊瑚探秘〉

全世界約有 1,500 種珊瑚,位於所謂「珊瑚金三角」頂端的台灣,就有其中 400 多種,種類佔全世界四分之一以上。這種從三疊紀生存至今,外表脆弱且無尖牙利爪的生物,為何會成為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指標?本講就珊瑚的基本構造說起,介紹「胞內共生」這個珊瑚特殊的生物現象,以及珊瑚白化的機轉。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海水酸度上升、溫度劇烈變動,海中的熱帶雨林「淺水區珊瑚礁生態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有科學家提出深海珊瑚庇護所假說,認為淺水珊瑚礁易受環境因素以及人為活動影響,發生白化或疾病現象,因此較不受這些因素影響的深海珊瑚礁,有機會成為淺水珊瑚礁的庇護所。水深 40 公尺以下,光線穿透率僅剩 1% ~ 10% 的中光層珊瑚,真能夠成為珊瑚白化的庇護所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發生」萬萬歲〉&〈血管的生成:多細胞生物體內高速公路的構築過程〉

動物胚胎的發育,可分為細胞分裂、細胞分化、模式形成、型態發生等等幾個階段,這些細胞、組織及器官在個體空間與時間上的整合分佈,都牽涉到細胞之間的溝通,以及基因的表現時機和位置。人們對這些精準的調控機制所知有限,然而仍舊不斷地藉由那些看來和我們長的「很不像」的果蠅、線蟲、斑馬魚以及老鼠,試著了解這場命「孕」交響曲,發生、錯生、重生、以及再生這四個樂章。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拿著天線收看宇宙劇場

■規模宏偉的電波望遠鏡,是電波天文學家觀測宇宙,不可或缺的利器。電波望遠鏡為什麼總是要做成龐然大物?為什麼有些是網狀結構,有些是扎扎實實的金屬表面?排成佔地寬廣的陣列,又是所為何來?本講次為聽眾解說電波望遠鏡的運作原理。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

■從 1929 年哈伯開啟宇宙模型的論戰,到了 1963 年,宇宙學大概只有 2.5 件事情是確定的:夜空是黑的,星系彼此之間互相遠離,以及宇宙的成分「可能」會隨著時間過去而有所變化。本講次介紹這數十年間宇宙學的發展,釐清宇宙為何非得從大霹靂開始不可的原因。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富貴險中求:糖尿病藥物的演化與社會

■人們對於用藥治病,通常有一種「神奇子彈」的想像,覺得只要遵照用藥說明,治療就萬無一失。然而現代生活、醫療知識與疾病認知之間,實際上存在的是一種既不穩定,也不絕對的交錯關係。本講次以口服糖尿病藥物為主軸,探討目前用來降血糖的主流藥物,如何從天然植物納入現代製藥體制,並在有臨床風險的狀況下,逐漸成為「有風險,但可接受」的常用藥物。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富貴病的起源

■演化醫學最早可追溯到 1940 年代,抗生素剛問世不久,就開始出現抗藥性的問題,學界因此開始以演化論的角度,來理解醫學問題。富貴病可說是抗生素的產物,本講次從演化醫學的角度,探討富貴病的成因與發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啟蒙?知識建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根據國際博物館學會在 2007 年的宣言,博物館是一個以社會服務為宗旨的非營利常設機構,具有保存、研究、交流與展覽人類與其生活的自然環境,有形和無形的遺產,並且是以教育、學習及娛樂為目的。然而自 18 世紀開始,歐洲國家成立的博物館,起初卻是為了展示殖民統治力量,鞏固國家認同的需求而設。本講次帶領聽眾走過三百年的博物館史,並藉此重新思考現代博物館所宣揚的啟蒙知識與普世價值。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科學?從實驗室的歷史談起

■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回答者本身的學養背景,各有其著眼點;身為一位地理學家出身的科學史研究者,洪廣冀老師對於「科學知識的地理學」,也就是科學研究發生的場域,特別感到有興趣。本講次帶領聽眾走過實驗室、標本館、博物館以及田野等等,生產科學知識的場域,讓聽眾了解科學研究發生的「場所」,如何成就貫穿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知識。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神經的運作與圖譜〉&〈用眼睛「看」的神經反應——談光學顯微技術與神經科學的發展〉

■在所有人體方面的研究中,腦科學大概是其中最難研究、瞭解程度也相對不高的一個區塊。而由於腦是由眾多神經元(約1千億顆)所組成,科學家的首要目標便是瞭解了神經元;因此神經元是什麼?它怎麼運作?它該用什麼方式來研究呢?成了科學家們必須先回答的問題。
神經的起源相當混亂,它的發現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500年,一位希臘的哲學家阿爾克邁翁在解剖動物時發現了視神經,而後在西元前100年時又由羅馬哲學家蓋倫提出「腦是思考的中心」,推翻了過去亞里斯多德的學說(心是思考的中心),由此奠定了神經生物學的基礎。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必要之「痛」?無妄之「痛」?

■「痛」雖然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一種感覺,它卻是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重要機制,也是除了血壓、心跳、脈搏、呼吸以外的第五生命徵象;身體若是失去痛覺,就很容易受到灼傷、凍傷等等傷害而不自知。然而身體除了這種能夠自我保護的「好的痛」以外,也有因為神經受損,無端痛起來的「壞的痛」,令人不勝其擾。本講次說明造成痛的機制、疾病、診斷、以及治療策略。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大腦中的計算機——從認知神經科學談數學學習

■台灣學生的數學能力,就世界平均水準而言表現優異,然而同時也呈現出高焦慮的狀態。人類的心智與大腦,是用什麼機制完成計算工作的呢?本講次從認知神經科學的角度,對這個問題加以剖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