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科研】為什麼要住這裡?非洲夜蚯蚓腸道寄生蟲的選屋原則(上)

相信生活在臺灣的大家對於「蟯蟲」並不陌生,在小學都會有蟯蟲貼片的檢查。但你知道嗎?蟯蟲其實是很多種寄生蟲的總稱喔!而且牠們不僅會寄生在我們、貓狗等脊椎動物,連無脊椎動物也都在牠們的宿主名單上,甚至連「昆蟲」都難逃魔掌。更勁爆的是,已經有研究發現,連「蚯蚓」的腸道中都發現了牠們的影子。臺大昆蟲系的邱名鐘教授與賴亦德博士等人,對於這個發現非常感興趣,於是展開跨界合作,一起調查臺灣的三種堆肥蚯蚓們是否已經身受其害,並再進一步探索這種「蚯蚓蟯蟲」到底是怎麼選擇牠們的宿主呢?

Read more

【台大科研】來自排灣族傳統領域的新種甲蟲——卡蘇卡華爾特菊虎之發現

華爾特菊虎 (Walteriella) 是一類特產於中南半島至東亞南部的菊虎,已命名共11個種(亞種),而臺灣為已知分布區域的東界與北界,目前已描述紀錄三種。近期蕭昀博士與日本倉敷自然史博物館的奧島雄一博士合作研究臺灣產的華爾特菊虎,最終確認一種全新物種,命名為「卡蘇卡華爾特菊虎 (Walteriella kasugana Hsiao & Okushima, 2025)」,種小名源自於本種發現地於當地排灣族語的地名。

Read more

如何讓身體產生Goof Energy!(一)

在我們瞭解Good Energy與Bad Energy概念,並瞭解他們各自對人體有何幫助與害處之後,那我們究竟該如何讓身體產生Good Energy呢?方法當然有很多,但最簡單、最重要也最首先的,就是好好瞭解自己的身體,此時你的健檢報告就是最好的指南,裡面很多數值都透漏著你身體內部的訊息。我們就先從健檢報告的數據入手,看看各個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解密身體在跟你說些什麼吧!

Read more

【探索34】水泡與腳印:人類行走於地球的歷程

數百萬年來,人類在地球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深淺不一的「腳印」。從最早的微小足跡,到無遠弗屆的城市文明印記。這些腳印,成就了我們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物種的巨大影響力。然而,當這段漫長的旅程發生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生態失衡……這些潛藏在旅途中劇烈疼痛的「水泡」,是否是我們過度使力的證明?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檢視?

Read more

細胞也能時光倒流?iPSC的誕生故事

在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中,一顆由iPSC製作、跳動的迷你心臟吸引了全球目光,也讓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再次成為科學焦點。本文回顧iPSC技術的誕生歷程:從細胞分化不可逆的傳統觀念,到約翰·格登透過核移植證明體細胞仍保有發育潛能,再到山中伸彌成功以四個基因將成熟體細胞「重編程」,創造出能分化成多種細胞的iPSC。這項突破不僅改變了幹細胞研究的方向,也成功避開胚胎使用的倫理爭議。iPSC 的出現揭示了細胞命運的可塑性,也為再生醫學與精準治療帶來無限可能。

Read more

▍量子力學究竟怪在哪裡?|海森堡在100年前開啟的學問 ▍

物理科普大學長——高涌泉老師開講啦!時逢量子百年,擅長理論物理學、又熟知物理學家們之間各種八卦的高涌泉老師,要來跟大家聊聊量子力學究竟怪在哪裡?薛丁格腦中那隻不死不活的貓,究竟代表什麼?對於「量子」感興趣的、想更深入量子世界的、想聽聽物理科普大師如何詮釋量子的夥伴,歡迎與我們一起跟隨著涌泉老師,一起打開這扇神祕但又非常科學的大門!

Read more

毛毛蟲的腸道細菌不是來自植物,而是來自土壤?改變土壤微生物,或許能成為新的害蟲防治策略?

你可能從沒想過,一隻啃食葉片的毛毛蟲,牠肚子裡的微生物竟然跟土壤息息相關!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毛毛蟲(甘藍夜蛾)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比起牠們吃的植物葉片,竟與土壤微生物更加相似。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透過利用不同類型的植物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不僅能影響植物的健康,甚至具有控制害蟲數量的潛力。這不僅為農業害蟲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更環境友善的思路,也再次證明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呢!

Read more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下)

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Read more

【台大科研】釋迦牟尼也頭痛的釋迦新興害蟲——不期恩象鼻蟲

來自美洲的熱帶水果釋迦,肉質香甜可口且營養價值極高,目前是亞洲多國重要的經濟作物。2023年8月,越南北部河南省的釋迦果園突然爆發出一種未知的象鼻蟲害蟲,牠們大量集中於釋迦的花瓣並啃食,影響果實的產生。經由蕭昀博士和研究團隊們與日本、澳洲、越南等專家合作研究後,確認為一種新種的象鼻蟲,命名為「不期恩象鼻蟲(Endaeus inexpectatus Hsiao & Kojima, 2025)」。

Read more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上)

「有一種幸福是,你能靜靜地在野生動物旁邊,看著牠做出牠日常的行為,而牠們既不害怕,也不試圖逃跑。此時,你會感覺到動物接納你了。在這個空間中,你幾乎和牠融為一體了。」當曾惠芸老師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她眼神中流露著溫柔,以及對野生動物的鍾情。從小,惠芸老師對各種動物充滿了好奇心,這份熱情一直延續至今。

Read more

用磁場調節大腦的開關:經顱磁刺激

市面上販售的磁性手環、磁枕、磁腰帶等產品,這類磁療商品的用途聽起來很吸引人,但根據目前研究,它們並未展現明確且可信的證據。事實上磁場確實可以用來調節情緒,尤其可應用於藥物難治型憂鬱症的治療,這就是經顱磁刺激。經顱磁刺激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治療設備,主要使用脈衝磁場,讓神經組織產生感應電流,對大腦皮質、脊髓根以及顱神經和周圍神經進行刺激,廣泛應用於臨床神經科學與精神病學,在基礎科學研究上也具有極大潛力。

Read more

3D列印如何讓機器人「感覺」世界

3D列印早已不只是製作玩具的工具,它正悄悄成為實驗室裡的「創新加速器」。傳統的模具製程難以製作微小又複雜的結構,而3D列印透過「加法式製造」能大幅提高物件的精細度,且大幅簡化流程、節省時間,使創意設計能快速實體化。最新研究更成功用3D列印打造出仿造人類皮膚的觸覺感測器,讓機器人擁有如人手般的觸感與判斷力,加強機器人的平衡能力。顯然,3D列印已經成為革命創新科技的重要推手!

Read more

不具備磁性也能儲存資料:第三類磁性登場

交錯磁體是一種近年被發現與證實的特殊磁性結構。交錯磁性既不同於傳統的鐵磁性,也不同於反鐵磁性,展現出獨特的自旋排列與電子特性。在這種材料中,內部磁矩以特殊交錯方式排列,雖然整體不產生淨磁場,卻能對自旋電子產生明顯的選擇性作用。這使交錯磁性成為自旋電子元件領域的潛力新星,有望兼具鐵磁材料易於控制與反鐵磁材料抗干擾的優點,於去年更是被科學雜誌列為十大科學突破之一。隨著材料工程與測量技術的精進,交錯磁性有望從理論走向應用。若說二十一世紀的前半場是自旋電子學的起點,那交錯磁性極有可能就是下個重要的里程碑。

Read more

翅果 × 仿生科技:當種子變成微型飛行器

自然界的飛行機制為科學家提供了創新的靈感,特別是植物翅果的獨特設計。翅果透過翼形結構與空氣動力學的相互作用,使其能夠在空中緩慢旋轉並飄落,從而擴大種子的傳播範圍。其獨特設計吸引科學家展開一系列的研究,發現這種飛行模式依賴於翼前緣渦漩的形成,可有效提升升力與穩定性,並且翅膀的柔性更能影響其降落速度與穩定程度。此外,科學家開始模仿翅果的自旋飛行特性,運用仿生技術開發微型飛行器,以提升其在空氣中的滯留時間與傳播範圍,藉由攜帶微型感測器來監測環境數據。這些仿生飛行器不僅加深了人類對空氣動力學的理解,也為環境監測與生態保護提供新方法,展現出大自然的設計如何啟發科技創新。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4):二維稀土材料

你知道嗎?未來的手機可能充一次電就能用好幾天,電腦也不再發熱卡頓,這些科技進步的夢想,可能將由「二維稀土材料」來實現。稀土元素原本就像是科技產品的「維他命」,微量卻不可或缺;而當它們進入原子層級的二維狀態後,居然還能產生全新的電子行為,像是為電子傳輸安排交通指揮,使電子只能往特定方向移動,讓資料傳輸更快、能耗更低,雖然目前仍多停留在理論預測階段,科學家正在一步步讓這些理論成為現實,成為科技再次更上一層樓的契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