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多重宇宙】UNIVERSE-05 女科學家的AI跨域之旅:談AI跨界合作、創新與溝通力

有人稱2023年是人工智慧科技的前寒武紀元年,因為該領域的蓬勃發展,如同生命大爆發當時的盛況。正因如此,如何將人工智慧應用到不同領域、和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變成當今重要的課題。本場講座邀請的兩位女科學家,都在各個AI跨領域研究上持續努力著。將運動科學與人工智慧結合的胡敏君教授,不僅開發出許多輔助運動員訓練的系統,也協助國家隊選手們進行戰術分析。投身於臺灣人工智慧教育推廣的陳宜欣教授則與教育部聯手推動人工智慧教育計畫,期望將人工智慧推廣到各行業,也透過繪製課程地圖,讓學生一步步從認識、理解理論到實際應用。期望透過本場跨域之旅,讓臺灣的AI應用走向更創新、更多元的未來。

Read more

【AI的多重宇宙】UNIVERSE-04 深偽莫測的AI世界

在當今這個後處理技術發達的時代,「眼見已不一定為實」,各種假消息、假圖片、假影片甚囂塵上,深度偽造的議題已經不容忽視。日前曾發生某知名Youtuber將多位女性公眾人物「換臉」到色情影片事件,有些人認為既然影片是偽造的,當事者就不會受到傷害,但事實上從各個面向來剖析,它造成的傷害層面是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社會要因應深偽議題須從許多層面同時著力,唯有透過完善的法律約束、開發更強的防禦技術,並讓社會大眾提升的個人良知與遵守社會的倫理,才能讓科技的發展保持著「促進人類福祉」的初衷。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胡敏君,是台灣為數不多深耕「運動影像分析與沉浸式運動訓練」技術的研究者。研究之餘,她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獲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並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 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 AI 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AI研究。也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STEM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胡敏君說,當年走上教職,是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人們總會覺得科學研究是「發現」的過程,但對於陳宜欣來說,她的人生旅途更像是遵從「探尋」的邏輯。在她的實驗室中,各個學生進行的研究主題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她總是會廣泛地拋出各種大方向,如果學生對哪一個方向有興趣,大家就會再一起「探尋」值得往下深究的題目。事實上,從她求學時期的經歷也遵從著「探尋」的邏輯。她並不是因為本來就對資訊感興趣,也不是事先就決定走上研究之路,而是在路途中一邊探尋一邊前進,在出現於自己眼前的選項中,選擇最值得投資的那一個。未來,她也將在資訊領域持續著未完的探尋。

Read more

【AI的多重宇宙】UNIVERSE-03 社會角色扮演

2023年ChatGPT問世,人們對於AI的認知被全面地改寫,不再如同過往我們所想像的它們只能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目前的AI已經可以幫你創作、寫文。也因為這樣的科技革新,我們必須重新審思與理解AI究竟在當今社會扮演著怎麼樣的社會角色,也應該對於否些職業是否在未來會被AI取代,我們人類又該何去何從⋯⋯等的問題有更充分的認識與思考。

Read more

【人物專訪】需要的不是篤定,而是好奇心——專訪余貞誼助理教授

從學士、碩士到博士,人們想像中的學者,似乎總是清楚知道學術是使命,是志業、是唯一的召喚。但徘徊才是人生常態,學術再怎麼是一種志業,也不代表人們在過程中不能有所游移。余貞誼目前任教於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而她即使在進入研究所就讀之後,也還未篤定學術是自己想走的唯一道路。這不只是研究遇到瓶頸時的自我懷疑,研究所期間,她還真的一度休學,先到連鎖咖啡店做了專職,再到公關公司做企劃。最後把她拉回研究這條路的,是對社會的好奇心。

Read more

【人物專訪】我進入學界,是為了報恩——專訪許志仲助理教授

目前任職於成大統計所的許志仲,早在 2018 年 Deepfake 辨偽技術尚未受大眾關注時,便投入研究,是台灣學界最早投入該領域的研究者之一。2021 年發生小玉 Deepfake 挖面換臉事件,受害者逾百人,引起社會譁然。當年許志仲不太有把握申請到經費的研究主題,如今成為政府也重視的技術。談起當年踏上影像研究之路與進入學界的契機,許志忠毫不猶豫地說:「我進入學界做研究,是為了報恩。」

Read more

【AI 的多重宇宙】UNIVERSE-02 偏見與歧視

近幾年來,AI逐漸佔據我們的生活,小自每天不經意的點開購物網站,大至升學求職面試,AI在當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AI演算法仰賴大量過往經驗和範例建立的資料庫,尋找資料庫中有用的相關性,用這些相關性預測人類行為,但這些預測可能是錯的或有偏誤 (bias)的。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我生命中的兩道光——專訪嚴成文特聘教授

嚴成文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返台於中山大學任教數十載,期間多次獲得教學傑出獎、師鐸獎。早在人工智慧領域未受大眾矚目時,嚴成文慧眼獨具,決定鑽研機器學習,後來更敢於跨入生理醫學訊號處理,與醫學界長期合作,近年起更獲聘於高雄醫學大學。他形容,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他生命中的兩道光。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主線認真攻略・支線從容挑戰——專訪林日璇特聘教授

政大傳播學院林日璇教授的研究領域專攻電動遊戲,獲得許多研究、獎項肯定的她並不是一個事事緊張、汲汲營營的人。相反地,說起她的生涯,好幾次笑稱自己很「懶」;其實,這些光環的背後有著獨特的故事。林日璇注重主要任務而非追求全方位完美,用遊戲比喻,她不會浪費時間在每個次要任務上,但一旦確定大方向,就會全力以赴,成為主線上最優秀的玩家。這樣的學習態度在她各個階段的求學時期展露無遺,一路走在主線任務的她善於取捨,知道何時需要砍掉重練、加入公會、越級打怪等等⋯⋯

Read more

【AI 的多重宇宙】UNIVERSE-01 文化再現

人工智慧的出現源於人類的需求與想像,而當AI的發展開始影響著當今的人類文化社會時,我們該如何看待?【AI的多重宇宙:性別X文化X社會】系列講座,首先邀請陽明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楊谷洋與御宅文青相談所Podcaster GALA,分別從技術本質與文化意義兩個不同面向談論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Read more

【人物專訪】「演算法」有罪?激發無限思考的哲學辯證之路——專訪顏均萍兼任助理教授

「論證的核心就是給理由。你為什麼贊成?為什麼反對?」一頭亮麗藍髮的顏均萍,暢談之間的眼神總是犀利,講話語調雖輕柔,卻句句擲地有聲。起於高中一堂哲學講座,講師不經意的一句話,讓顏均萍驚喜發現哲學在答辯之間激發的火花,自此踏上一條反覆辯證的旅程⋯⋯

Read more

【人物專訪】AI 倫理領域的哲學家——專訪甘偵蓉博士

甘偵蓉博士於博士階段前的學科養成,都在哲學系所完成。回頭想來個人的研究關懷,總不脫離社會議題。相比於第一線抗爭者,她從小更偏好思考社會現象背後發生的起源。哲學思辨重點通常不僅限於最終立場是贊成還是反對,而是更偏好釐清問題背後的概念及論述理由,不同的哲學理論在於提供不同的思考框架,正中她的喜好。而甘博士選擇人權哲學理論與國際正義作為研究主題在於,這比較符合她喜歡思考規範理論如何有助解決或思考現世問題的研究傾向。

Read more

【人物專訪】因為感受,所以分享——專訪嘎拉嬉皮GALA 自媒體創作者

身著一襲藏青軟料襯衫與米色寬褲、腳踩棕色文青牛津鞋,眼前穿搭簡約的GALA緩緩說著一路走來經營自媒體的心路歷程。她時而冷靜沉著、時而歡笑,唯一不變的是談到創作時的眼睛總在發亮,絲毫隱藏不了對藝術創作的熱愛。兩年前,因疫情爆發的緣故,podcast在台灣一炮而紅,人們開始探詢新的媒介排解隔離的煩悶,也恰巧成為她誤打誤撞踏入自媒體創作領域的契機⋯⋯

Read more

【人物專訪】機器人研究以外的事——專訪楊谷洋教授

一聽到楊谷洋教授專精的是機器人領域,不少人可能會浮現小時候拿著機器人遊戲的畫面。事實上,楊谷洋進入機器人領域是個意外。除了是名機器人學者,他還是《數位時代》網站6年來筆耕不輟的專欄作家,也是重度電影、小說迷,甚至專門為機器人電影出了一本書。富有人文素養的他,其實研究所從沒想過機器人與人的關係,憑的只是好奇心,進入人機關係的新世界。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