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對於跨領域研究教學的熱情永遠不滅——專訪鄭士康教授

臺大電機系一直是臺灣電資研究的學術火車頭,從數年前的大數據到近幾年來快速發展的人工智慧,電機系的教師們始終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帶領臺灣的學術研究走向國際。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臺大電機系鄭士康教授,分享他的學術之路、包羅萬象的研究領域,以及給對有志投入人工智慧研究的年輕學子的建議。

Read more

【人物專訪】穿梭於現在和未來世界——專訪葛如鈞教授

作為臺灣第一位從各路天才齊聚的奇點大學畢業的葛如鈞,他擁有豐富的創業、研究和獲獎經歷,可謂走在時代尖端的創業家和學者,如今更進入立法院推動科技相關法案,將臺灣對人工智慧應用的規範推向全新篇章。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人稱「寶博士」、現任立法委員和臺灣大學網媒所助理教授的葛如鈞,分享他前衛的研究領域、跳脫框架的創新思考模式,以及人類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下必備的能力。

Read more

【人物專訪】以AI工具探究法學問題——專訪李韶曼教授

李韶曼是臺灣長期深耕法律語言學、計算法律分析領域的學者,透過人工智慧技術更全面地分析法律文本、回答法學問題。是什麼一路引領李韶曼從法律跨入人工智慧領域,甚至決心開發適合法學研究的大型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工具呢?在人工智慧浪潮下,法學研究方法可望有哪些突破?

Read more

【人物專訪】在生物科技與法律之間跳躍——專訪李崇僖教授

多數人對法律系畢業學生的出路,除了考國考當律師、法官、檢察官,或少數人踏入政壇,鮮少有其他想像。法律跨領域結合其他專業,像是醫學和自然科學,更是少見。今天的專訪邀請到臺北醫學大學李崇僖教授,分享他在法律界從財經、生物科技、人工智慧醫療和再生醫學的跨領域研究,以及面對快速變革的人工智慧,年輕學子應該培養的能力。

Read more

【人物專訪】技術的自由、民主與叛逆——專訪洪靖教授

當機器越趨溶入人類生活,人與機的互動、關係,以及科技倫理、技術哲學等領域就越顯重要。對於這樣的人機問題,有人根據自身的專業大聲呼籲、有人以自由、民主為底氣反對不同的聲音,而洪靖教授選擇遠走荷蘭,在這個倡導技術哲學的國度學習。充分吸收技術哲學養分後,他秉持著期許自己能夠改變或改善家鄉社會的使命感,回到了臺灣,並持續關懷著一個又一個議題,並在網路中寫下觀點與評論。面對這個技術越趨發達的社會,他選擇將自己置於一個遠遠俯瞰、適合深思的角落,注視著技術與人的關係日趨複雜的未來。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宗教研究轉行,運用社科知識釐清「科技要解決什麼問題」——專訪劉育成教授

在過去文理分家明確的時代,大眾皆認為「社科」與「科技」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極端。但…同樣是從「人」的思想與行為為出發點的兩者,真的有如此大的不同,彼此能毫無往來嗎?對東吳大學社會系的劉育成教授來說,其實「社科」所學,就是在幫助我們釐清「科技要解決什麼問題」。劉教授不僅在大學所學的「宗教」與近期投入研究的「科技」領域之間找到了連結,更透過社科知識作為基礎,進一步分析科技所面臨的問題,對於AI未來的發展走向提出了獨到的見解。或許,正是因為他是這樣一位「有科技腦的社科人」,才能更清楚的分析「AI科技帶來的文化轉變」。

Read more

【人物專訪】實作派知識詠唱師——專訪李怡志教授

在資訊、AI議題中活躍的李怡志教授,頻繁地在網路上留下自己的足跡,只要有新的網路服務、新的功能出現,他就會前往嘗試。對他來說,網路並不是經營自己的地方,只是他的遊樂場。回顧過往,他的人生歷練十分豐富。從高中起,他的學習就不止於課堂老師的授課,更多是來自閱讀、自學。對於所追逐的目標,他也總是奮鬥努力、永不放棄,這樣的精神也體現在他所投入的教學現場。或許正因為他「只做自己喜歡的事」,所以他對於「所做的事」總是充滿熱情、做到最好。

Read more

【人物專訪】定義問題、拆解問題,1+AI=∞?——專訪呂欣澤教授

『與其擔心AI取代工作,我們更該思考可以如何運用AI,才能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而想要善加利用AI,最核心的關鍵能力便是「定義問題」和「拆解問題」。』在學界、業界皆有所經歷的呂欣澤教授對於AI大未來有了這樣的結論。這樣的結論,來自於他本身的兩次經歷。一次是因為一場遠在泰國的洪水,讓他體認到,要能精準「定義問題」,才能運用科技發揮影響力;一次是在處理案件時,發現某些問題可能沒有辦法一次解決,但將問題拆解之後,問題便迎刃而解。現在走在教學道路上的他,也將自己一路走來的心得分享給學生們,也鼓勵學生善用AI來解決問題,畢竟這才是現實產業與未來在應用AI的實際情景。

Read more

【人物專訪】以AI跨越偏鄉,接軌世界——專訪唐宇新老師

「學生的熱情反饋」以及「學生自豪地將課堂作品與親朋好友分享」,這是唐宇新嘗試探索與精進AI教學的原動力。任教於花蓮縣源城國小的唐宇新老師,因為朋友的推薦而接觸了生成式AI,也因為過程中AI的「應答效率」與「刻意性答錯」,讓他有人將AI帶入課堂實作的慾望。儘管AI教學在推廣的過程難關重重,但每每看見課程獲得意想不到的成果,都讓他倍感成就,也有了持續下去的動力。回顧一路走來的AI教學推廣之路,苦樂參半,但他始終秉持著那顆熱情的初心,繼續大步向前邁進。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選擇教職,是為了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專訪胡敏君教授

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副教授胡敏君,是台灣為數不多深耕「運動影像分析與沉浸式運動訓練」技術的研究者。研究之餘,她投入資訊工程女性人才培育,獲 Google Research exploreCSR Award 補助並號召清大、成大、台科大師生團隊共同合作辦理 Fun AI 營隊,希望透過 AI 遊戲闖關的教學與競賽,吸引更多高中生與非資工系的大學生投入AI研究。也擔任美國國務院科技女孩計畫(TechGirls Program)導師,協助帶領對STEM有興趣的女高中生深入探索不同研究主題。胡敏君說,當年走上教職,是為了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尋的邏輯——專訪陳宜欣教授

人們總會覺得科學研究是「發現」的過程,但對於陳宜欣來說,她的人生旅途更像是遵從「探尋」的邏輯。在她的實驗室中,各個學生進行的研究主題都是大家一起討論出來的,她總是會廣泛地拋出各種大方向,如果學生對哪一個方向有興趣,大家就會再一起「探尋」值得往下深究的題目。事實上,從她求學時期的經歷也遵從著「探尋」的邏輯。她並不是因為本來就對資訊感興趣,也不是事先就決定走上研究之路,而是在路途中一邊探尋一邊前進,在出現於自己眼前的選項中,選擇最值得投資的那一個。未來,她也將在資訊領域持續著未完的探尋。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我生命中的兩道光——專訪嚴成文特聘教授

嚴成文於卡內基美隆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便返台於中山大學任教數十載,期間多次獲得教學傑出獎、師鐸獎。早在人工智慧領域未受大眾矚目時,嚴成文慧眼獨具,決定鑽研機器學習,後來更敢於跨入生理醫學訊號處理,與醫學界長期合作,近年起更獲聘於高雄醫學大學。他形容,人工智慧和睡眠醫學,是他生命中的兩道光。

Read more

【人物專訪】主線認真攻略・支線從容挑戰——專訪林日璇特聘教授

政大傳播學院林日璇教授的研究領域專攻電動遊戲,獲得許多研究、獎項肯定的她並不是一個事事緊張、汲汲營營的人。相反地,說起她的生涯,好幾次笑稱自己很「懶」;其實,這些光環的背後有著獨特的故事。林日璇注重主要任務而非追求全方位完美,用遊戲比喻,她不會浪費時間在每個次要任務上,但一旦確定大方向,就會全力以赴,成為主線上最優秀的玩家。這樣的學習態度在她各個階段的求學時期展露無遺,一路走在主線任務的她善於取捨,知道何時需要砍掉重練、加入公會、越級打怪等等⋯⋯

Read more

【人物專訪】「演算法」有罪?激發無限思考的哲學辯證之路——專訪顏均萍兼任助理教授

「論證的核心就是給理由。你為什麼贊成?為什麼反對?」一頭亮麗藍髮的顏均萍,暢談之間的眼神總是犀利,講話語調雖輕柔,卻句句擲地有聲。起於高中一堂哲學講座,講師不經意的一句話,讓顏均萍驚喜發現哲學在答辯之間激發的火花,自此踏上一條反覆辯證的旅程⋯⋯

Read more

【人物專訪】AI 倫理領域的哲學家——專訪甘偵蓉博士

甘偵蓉博士於博士階段前的學科養成,都在哲學系所完成。回頭想來個人的研究關懷,總不脫離社會議題。相比於第一線抗爭者,她從小更偏好思考社會現象背後發生的起源。哲學思辨重點通常不僅限於最終立場是贊成還是反對,而是更偏好釐清問題背後的概念及論述理由,不同的哲學理論在於提供不同的思考框架,正中她的喜好。而甘博士選擇人權哲學理論與國際正義作為研究主題在於,這比較符合她喜歡思考規範理論如何有助解決或思考現世問題的研究傾向。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