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下)
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Read more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Read more來自美洲的熱帶水果釋迦,肉質香甜可口且營養價值極高,目前是亞洲多國重要的經濟作物。2023年8月,越南北部河南省的釋迦果園突然爆發出一種未知的象鼻蟲害蟲,牠們大量集中於釋迦的花瓣並啃食,影響果實的產生。經由蕭昀博士和研究團隊們與日本、澳洲、越南等專家合作研究後,確認為一種新種的象鼻蟲,命名為「不期恩象鼻蟲(Endaeus inexpectatus Hsiao & Kojima, 2025)」。
Read more「有一種幸福是,你能靜靜地在野生動物旁邊,看著牠做出牠日常的行為,而牠們既不害怕,也不試圖逃跑。此時,你會感覺到動物接納你了。在這個空間中,你幾乎和牠融為一體了。」當曾惠芸老師說出這段話的時候,她眼神中流露著溫柔,以及對野生動物的鍾情。從小,惠芸老師對各種動物充滿了好奇心,這份熱情一直延續至今。
Read more甲骨文與數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老師在閱讀了〈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後便開始思考,或許可以介紹中國古算文本涉及的算題。像是「誰發明了代數學?」「誰發明了微積分?」等等,也很容易引發一般人的好奇心。因此,出土甲骨文若蘊含有史料可以連結到數學知識活動,那麼,它們一定可以豐富我們對於中國古算輪廓的理解。而本篇文章,是洪萬生老師在擔任「甲骨文裡的動物與牠們的產地」活動的與談人後,以文章的方式補充在活動當中來不及說完的,中國古算經中隱藏的數學故事。
Read more化石紀錄作為過去生物的實體證據,豐富了我們對於演化歷程的視野,也是探討類群演化不可或缺的一角。偽瓢蟲是一個多樣性適中的中小型甲蟲類別,部分種類外觀近似瓢蟲,故稱為偽瓢蟲或擬瓢蟲。在本研究中,我與波蘭科學院的世界偽瓢蟲專家Wioletta Tomaszewska合作,統整已知偽瓢蟲化石紀錄,透過生物多樣性分析與多樣化速率估算,探索偽瓢蟲科中生代-新生代之多樣性演化動態,與其背後的生態演化意義。
Read more科學是什麼?科學探索的對象又是誰?科學與玄學看似完全相反,但為什麼會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呢?科學哲學應該是不少人深感好奇,但望而卻步的領域,畢竟討論的東西虛無縹緲,難以入門。不懂沒關係,不妨聽聽專家怎麼說!本場活動將邀請科哲大師陳瑞麟與兩位科普人陳竹亭、高涌泉,一起聊聊彼此對於科學哲學的看法,此外,另外兩位科哲學者王道還、洪廣冀也會一起加入討論。想知道形上學是什麼嗎?想理解科學哲學在討論什麼東西嗎?想聽聽看專家眼中,科學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嗎?歡迎來到活動現場與我們一起嘗試打開科學盡頭的大門!
Read more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2025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 熱血開跑啦!不管你是臺灣還是海外高中生,熱愛科學、有創意、有想法,這裡就是你發揮的舞台!臺灣的國三應屆畢業生也可以參加喔!什麼是「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這是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臺大科教中心主辦的科學競賽。不只有團隊賽,還有個人賽可選擇,歡迎大家用創意詮釋科學,用行動傳遞知識。
Read more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CASE報科學開設〈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已過三年,如今江柏毅老師終於將這些文章重新整理與校訂,集結成《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系列書陸續出版。本場活動將邀請江柏毅老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從事甲骨文教育推廣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進行這些研究過程中的故事。並邀請賴建誠老師、周涵怡執行長,以及專欄粉絲的洪萬生老師擔任與談人,從師長、合作者、書迷的角色與江老師一同討論科普推廣路上一路的點點滴滴。如果你對考古有興趣、對文字有熱情、對古生物感到好奇,都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Read more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科學講座,帶著滿滿的知識春季回歸!重磅推出【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大氣、農業、防災及生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科學視角剖析環境變遷在不同面向的影響和考驗,並探討人類如何攜手應對!
Read more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史沙龍2025:環境變遷】系列講座來報到~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以「環境變遷」為主軸,透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跨域對談,從多元面向探索與我們環環相扣的環境變遷議題,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
Read more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