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盡頭當真是玄學?|《科學作為探索:超越現象的形上學》新書分享會 ▏

科學是什麼?科學探索的對象又是誰?科學與玄學看似完全相反,但為什麼會說「科學的盡頭是玄學」呢?科學哲學應該是不少人深感好奇,但望而卻步的領域,畢竟討論的東西虛無縹緲,難以入門。不懂沒關係,不妨聽聽專家怎麼說!本場活動將邀請科哲大師陳瑞麟與兩位科普人陳竹亭、高涌泉,一起聊聊彼此對於科學哲學的看法,此外,另外兩位科哲學者王道還、洪廣冀也會一起加入討論。想知道形上學是什麼嗎?想理解科學哲學在討論什麼東西嗎?想聽聽看專家眼中,科學的盡頭到底是什麼嗎?歡迎來到活動現場與我們一起嘗試打開科學盡頭的大門!

Read more

【台大科研】我們吃什麼,昆蟲吃什麼?——氣味如何形塑昆蟲的食物選擇

你會偏食嗎?那你知道昆蟲裡面也有偏食與不偏食的區別嗎?臺大昆蟲系林柏安教授的研究團隊,針對「昆蟲如何選擇自己的食物」這個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決定喜歡的食物對於人來說或許只是喜歡與不喜歡的問題,但對於昆蟲來說是攸關生存的挑戰。而他們的研究發現,昆蟲是藉由植物的「氣味」來選擇自己的餌食,而植物為了避免被啃食,也會不斷演化改變自己的「氣味」,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共演化的關係。以這樣的角度來看,植物與昆蟲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我吃你」的單向互動,更是一場由「氣味」所編織而成的演化對話。

Read more

2025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開跑囉!

2025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競賽 熱血開跑啦!不管你是臺灣還是海外高中生,熱愛科學、有創意、有想法,這裡就是你發揮的舞台!臺灣的國三應屆畢業生也可以參加喔!什麼是「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 這是由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臺大科教中心主辦的科學競賽。不只有團隊賽,還有個人賽可選擇,歡迎大家用創意詮釋科學,用行動傳遞知識。

Read more

AI科普沙龍講座【BEING HUMAN: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

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

▎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新書發布會 ▎

CASE報科學開設〈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已過三年,如今江柏毅老師終於將這些文章重新整理與校訂,集結成《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系列書陸續出版。本場活動將邀請江柏毅老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從事甲骨文教育推廣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進行這些研究過程中的故事。並邀請賴建誠老師、周涵怡執行長,以及專欄粉絲的洪萬生老師擔任與談人,從師長、合作者、書迷的角色與江老師一同討論科普推廣路上一路的點點滴滴。如果你對考古有興趣、對文字有熱情、對古生物感到好奇,都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2):稀土如何強化科技設備?

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 (1):稀土是什麼?它一點都不稀有!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

【探索33】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

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科學講座,帶著滿滿的知識春季回歸!重磅推出【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大氣、農業、防災及生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科學視角剖析環境變遷在不同面向的影響和考驗,並探討人類如何攜手應對!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2025科學史沙龍——環境變遷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史沙龍2025:環境變遷】系列講座來報到~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以「環境變遷」為主軸,透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跨域對談,從多元面向探索與我們環環相扣的環境變遷議題,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下)

邱聖貴教授的研究重點在於開發新穎的二維材料合成技術,這些材料僅幾個原子層的厚度,展現出卓越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成為科技界的焦點。邱教授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已有材料的改進,還在積極探索新型二維材料,期望能推動相關技術的革新。此外,邱教授專注於二維磁性材料研究、二維材料在光感測和氣體感測中的應用等,希望通過高靈敏度的光檢測器和氣體感測器,提升光通信、環境監測和工業安全的效能。透過這些研究,邱聖貴教授希望在教育和科研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臺灣的科技發展做出貢獻。

Read more

【開箱大學教授】薪水之外的人生價值|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邱聖貴副教授(上)

邱聖貴曾擔任台積電主任工程師,當時的他有著令人稱羨的高薪,然而,他卻因為女兒的一句話,堅定地放下了業界工作回歸學術領域。他先加入了中央研究院原分所擔任博士後研究員,並在經過兩年的預備後,踏上了大學教育之路。目前,他在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擔任副教授,儘管薪酬不及科技業的豐厚,但邱聖貴卻心甘情願。對他而言,這份工作擁有金錢無法代替的價值——因為它能夠改變人生。邱聖貴說道:「過去我受到師長的幫助,現在我希望能夠以同樣的方式幫助年輕人。」

Read more

植物的生存密碼——解讀種子傳播的策略

種子是植物生存與擴散的關鍵,配合不同的地理環境,植物在傳播策略上展現出令人驚嘆的多樣性。透過設計不同的果實與種子形態,使其得以利用重力、彈射、風力、水力與動物的協助,讓種子橫跨大地、漂洋過海,甚至搭上動物的「便車」完成生命的旅程。這些傳播方式不僅確保植物繁衍,也促進了生態系統的平衡與多樣性。隨著人類活動的影響,種子的傳播也備受挑戰,認識並保護這些自然機制已然是我們的責任。種子傳播之旅展示了植物在環境適應上的智慧,讓我們看見自然界的精妙設計與生命的無限可能。

Read more

深藏不漏的數據科學家

數據科學家是數據世界和商業世界溝通的翻譯員,他們不但對數據要有深度的理解,也需要對商業營運有一定的認知,才知道如何運用數據來發掘對研究和商業有影響力的資訊,協助商業決策和預測商業發展。他們也是數據偵探,擅長使用各種分析和統計技術發掘隱藏在數據中的知識,將這些寶貴的訊息轉化為可執行的藍圖和策略,解決現實生活中複雜的商業問題。

Read more

臺灣山岳的珍蟲——偽圓孔姬蜂屬一新種於臺灣之發現及其對該屬親緣位置的意義

臺灣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我們近期自高山昆蟲調查樣本中發現並發表了一種新種寄生蜂——截角偽圓孔姬蜂 (Pseudalomya truncaticornis Chen & Kikuchi, 2024)。偽圓孔姬蜂屬過去僅在溫帶地區或熱帶高山發現,因樣本稀少而被認為是極為罕見的寄生蜂類群。由於臺灣高山地區的採樣不易,且歷來幾乎沒有相關研究者,此新種的發表可謂意外之喜。我們也藉由分析新種的DNA序列重建親緣關係,探討偽圓孔姬蜂屬的親緣位置。本研究不僅為這類珍稀寄生蜂提供了新的資訊,還展示出臺灣高山昆蟲研究的巨大潛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