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數位學習和AI的共生共榮——專訪陳志銘教授
科技發展帶動學習方法的變革,也改變過去教師的教學方式,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新興且極具潛力的研究領域。數位化也帶動文史紀錄方式的創新,「數位人文」研究於是誕生,讓歷史記憶得以被更好的保存。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工業教育出身,同時具備資訊工程專業的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陳志銘教授,和我們分享他從工業教育到數位學習研究的旅程、元宇宙研究的應用,以及AI發展帶來的學習變革。
Read more科技發展帶動學習方法的變革,也改變過去教師的教學方式,讓「數位學習」成為一門新興且極具潛力的研究領域。數位化也帶動文史紀錄方式的創新,「數位人文」研究於是誕生,讓歷史記憶得以被更好的保存。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工業教育出身,同時具備資訊工程專業的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陳志銘教授,和我們分享他從工業教育到數位學習研究的旅程、元宇宙研究的應用,以及AI發展帶來的學習變革。
Read more宗教與AI在許多人眼中是充滿衝突的兩個領域,然而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AI卻帶來了新的宗教思想,讓兩者之間的愛恨情仇更加糾葛。張毅民老師近年來投入許多宗教與AI相關的研究,本身就有天主教信仰的他,從不覺得自己的信仰對於自己的研究有所阻礙,反而認為自己能夠以「圈內人」的視角理解宗教信仰、並用「圈外人」的科學視角客觀分析宗教現象。他希望透過自己研究,呼籲大家關注到AI與宗教保持對話與反思,讓人類的共同福祉與利益能夠確保。
Read more若僅看鄭揚宜教授的研究經歷,或許你會感到好奇,AI主題講座怎麼會與他掛上鉤呢?確實,在AI領域他也是半路出家,但從他的訪談中就能得知,他對於關懷社會的熱情與對於問題的思考正是現今AI快速發展中,所需要的社會人文跨領域專家。他過去主要進行障礙研究,希望透過社會脈絡和價值觀去反思造成一個人變成「障礙者」的成因,進而設計出包容弱勢族群的硬體建設和社會結構。雖然他過去就讀的科系、進行研究的主題並不熱門,但他認為,與其一直探就讀某個系未來有什麼出路,不如思考如何將自己在系上所學貢獻社會。這樣懷有人飢己飢精神的社會學家,亦是AI領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腳色。
Read more大型語言模組 (LLM) 橫空出世之後,我們的生活進入嶄新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將它投入應用。然而,這樣的改變是喜是憂,一直受到各領域專家熱烈討論。有人認為它的出現會重塑社會結構,但也有些研究發現LLM依然存在著大量的不平等與歧視。臺大語言學研究所謝舒凱教授的研究皆與LLM和語言之間的關聯,多方探討LLM對於人類意識與未來世界的影響。當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到來時,世界的一切是真是假、人類存在的意義為何?這些問題都值得大家深思。
Read more在現今的生活當中,網路資訊已經與我們密不可分。你或許認為,是你操控著自己的社群媒體,但細究又會發現,其實是社群媒體和背後的演化法在操控你的行為,你所接受的資訊是受到演化法的層層過濾、不斷收束而得到的結果。想要跳脫這樣的迴圈,不少人開始討論拿回資訊自主權的重要性,但這真的是人們想要的嗎?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的曹家榮教授從資訊學、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多方理論中,不斷探討這個嶄新世代科技與人們之間的關係與互動,期望透過他的分享,讓大眾了解人工智慧和演算法對社會和人類的影響,進而引起我們反思自己是否已經過度受其掌控了呢?
Read more這一期系列講座將聚焦於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透過跨學科的觀點,討論當AI越來越像一個「人」,人類與在過往被視為「機器」的人工智慧之間的關係,有著哪些轉變?人工智慧又是如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