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雪」、「霰」與「雹」
本文介紹「雪」、「霰」和「雹」的甲骨文字,三者皆為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雪」字由形符「雨」、數個如雪花般的小點字綴,和掃帚形作聲符使用的「彗」所組成,在卜辭中除了表其本義之外也表雪神。對「雪」的貞問在卜辭中相當少,可能反映商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氣候環境相較今日而言更加溫暖。「霰」字从「雨」从「散」,在卜辭中作為地名使用而非表氣象現象。「雹」字从「雨」和三個兩端帶尖角的雹子,所象即數量龐大的冰粒,在卜辭中作本義使用,常與災害的貞問有關。
撰文|江柏毅
甲骨文的「雪」字最早由唐蘭釋出,字形由形符「雨」、數個如雪花般的小點字綴,和掃帚形作聲符使用的「彗」所組成(圖一)(註一)。《說文解字》中收錄的小篆「雪」字作「䨮」,於甲骨文字形的基礎上加了「手」形來持掃帚,源於西周晚期青銅器伯盨父簋所見目前唯一的金文字形(註二),可證「雪」字確實原从「彗」。「䨮」字彎曲的「手」形在西漢時期被拉直成「彐」,而中間的筆劃是到了東漢時期才被省略,整體轉變為今日的「雪」字(圖一)。

在大氣科學中雪(snow)是一種固態降水,是從雲中緩慢飄落的六角形結晶狀固體冰,甲骨文的「雪」字於卜辭中即作本義使用,即下雪、雪花,並常與作為動詞使用,表下落、降下的「雨」字一同貞問,如《屯南》769:「……風京雪雨」、《合》20914:「四月乙酉卜,雪,今夕雨,不雨」、《合》34039:「甲辰卜,丙午雨雪。」
在所有與「雪」有關的卜辭中,《花東》400是較完整的一版,共計四條:「乙亥夕卜,丁不雨,一」、「乙亥夕卜,其雨。子占曰,占曰,今夕雪,其于丙雨,其多日。用。一」、「丁卜,雨不于庚。二」、「丁卜,[雨]其[]于庚。子占曰,□。用。二。」整版卜辭大意是在乙亥日的夜間占卜,正、反貞問白天會下雨嗎?貴族「子」看了兆紋後判斷說:『今天乙亥夜間降雪,大概到次日丙子繼續下雨,可能會延續多日。』丁丑日繼續占卜,貞問降雨會不會延續到庚日?貴族「子」看了兆紋後作了判斷,但可惜之後辭殘,無法進一步得知觀測細節。《花東》400卜辭確實記錄了從乙亥、丙子、丁丑到庚辰,前後長達六日的降雪情況。
卜辭也見對「雪」進行燎祭,如《合》39718:「□戌,貞,比燎于雪以黃奭」(註三)、《合》41411:「其燎于雪,又大雨。」陳夢家於《殷墟卜辭綜述》中認為此「雪」並非天氣現象,而是指雪神。
整體而言,相較於常見的「雨」、「風」,對於天氣現象「雪」的貞問在卜辭中可說相當少,此現象可能反映著商代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氣候環境相較今日而言更加溫暖的情況(註四),故降雪頻率不高。
與雪類似的霰(snow pellet)也是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但其形成過程及外表與雪不同。霰是由過冷水附著在降落的冰晶、冰珠或破裂的雪片上所形成。由於為急速凍結,結構裡還有許多空氣,因此較為鬆散,形狀接近球狀或圓錐狀。霰一般在下雪之前或與雪同時落下,但其降落時因空氣阻力較小,如自由落體般速度較雪更快。
甲骨文中有「霰」字,但僅發現於《合》11010和《合》13010兩條卜辭。該字早年曾被羅振玉、王襄誤釋為「霖」,因為他們認為該字从「雨」从「林」,但該字實際上並不从「林」,而是「林」旁有數小點字綴的「」,劉釗、張亞初等學者均認為此為甲骨文「㪔」字(註五)省去了手持棒表敲打的「攴」形,而「㪔」為「散」字之初文,故這個从「雨」从「散」的字實為「霰」(圖二),是一個形聲字。「霰」字所出兩版卜辭均甚殘,從僅存的文字推測均來自於田獵卜辭,疑作為地名使用而非表氣象現象。

雹(hail)也是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是對流雲形成過程中水氣隨氣流上升,遇冷凝結成冰,最終下落至地面的結果。雹出現時常伴隨著雨,原因在於有些冰粒下落至地面時已消融為液態水。根據《說文解字》:「雹,雨冰也。从雨,包聲」、《說文解字注》:「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雹。劉向曰:盛陽雨雹(hail)也是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是對流雲形成過程中水氣隨氣流上升,遇冷凝結成冰,最終下落至地面的結果。雹出現時常伴隨著雨,原因在於有些冰粒下落至地面時已消融為液態水。根據《說文解字》:「雹,雨冰也。从雨,包聲」、《說文解字注》:「雨仌也。仌,舊作冰,今正。雨仌,謂自上而下之仌也。曾子曰:陰之專氣為雹。劉向曰:盛陽雨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於甘泉,則為冰。此其驗也」,正表明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便已認識到雹的形成過程便像是將密閉容器中滾燙的水放入低溫泉水中水氣上升凝結成的冰。水,溫暖而湯熱。陰氣脅之不相入,則轉而為雹。故沸湯之在閉器,而湛於甘泉,則為冰。此其驗也」,正表明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便已認識到雹的形成過程便像是將密閉容器中滾燙的水放入低溫泉水中水氣上升凝結成的冰。
甲骨文中有「雹」字,字形从「雨」和三個兩端帶尖角的雹子,所象即數量龐大的冰粒(註六),「雨」下也偶見象雨水的小點字綴(圖三),說明古人對雹的氣象觀察入微。該字過去曾被誤釋為「霽」、「霝」或「雨」,原因在於部分學者將字形的冰粒誤認為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中由三支箭鏃(一說為穀粒)所組成的「齊」字,或是三個「口」形,但其實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齊」字(圖四)是箭鏃(或穀粒)一上二下、二上一下的組成,而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中也另有从「雨」从一至三「口」和數小點字綴的「霝」字(圖五)(註七)。至於「雨」說則源於李學勤,他認為該字三個帶尖角的雹子只是雨水的勾勒法表現,而非典型以小點字綴表現雨水。不過這個甲骨文字字形可見雹子與小點字綴共存現象,正說明雹子絕非雨水的勾勒法表現。



甲骨文「雹」的正確釋字始於沈建華,她根據「雹」字的古文(圖三)回推甲骨文,認為甲骨文「雹」是個會意字,會雨下落冰塊。從會意字演變為从「雨」「包」聲的小篆形聲字,聲符演化最早可見於戰國楚帛書的「雹」字,其「雨」下左右各一似「目」形合組的字形結構仍保留著甲骨文的構形原意,而兩「目」之間如趴伏般側立的人形即為聲符,為後來聲符「包」之所從。
雹在高空能夠滾動、吸附多少周遭的小冰粒或水滴,並成長至多大的雹,取決於上升氣流的強度,而當雹的重量無法再由上升氣流承載,便會下落至地面。雹一般呈圓球形、圓錐形或不規則形,大小多在直徑五至五十公厘,以二十至三十公厘較為常見,但最大也能如一顆乒乓球般對地面造成危害。在卜辭中「雹」作本義使用,但與「雹」有關的辭條數量僅十餘條,從內容來看,例如《合》11423:「癸未卜,賓,貞茲雹不唯降。十一月」、《合》14156:「丁丑卜,爭,貞不雹帝唯其……」、「丁丑卜,爭,貞不雹帝不唯……」、《合》12628:「丙午卜,韋,貞生十月雨其唯雹」、「丙午卜,韋,貞生十月不其唯雪雨」,皆表明先民對於雹造成災害的擔憂。
註釋
註一:甲骨文「彗」字有兩種字形,第一種為兩把並列、方向一致的掃帚省形,第二種則於掃帚形底部各相連一小圓點。「彗」字的考訂曾眾說紛紜,有「濯」、「羽」、「習」之省文、「雨」、「雪」之說,至唐蘭始考訂為「彗」。「彗」字的本意即掃帚,在卜辭中引申為「除去」義,如《合》13613:「…旬〔亡〕。旬㞢(有)求(咎),王疒(疾)首,中日彗」。「彗」字在此表除去之義,全辭意思是商王貞問未來十日是否有災禍?經占卜後得到將有災禍的神示。驗辭則提到果然之後商王頭痛,但到了正午時病況已除。
註二:伯盨父簋上的銘文為「白(伯)盨父乍(作)雪(簋)」,其中的「雪」字並不是「下雪」之雪,而可能是讀為「鏏」。根據《說文解字》:「鏏,鼎也。从金,彗聲。讀若彗」、《淮南子・說山》:「鼎䥘日用而不足貴」,而王念孫《讀書雜志》引王引之曰:「古無謂小鼎為䥘者,䥘當為鏏,鏏字本在鼎字上,鏏鼎小鼎也,言小鼎雖日用而不足貴……《說文》曰:鏏鼎也讀若彗,〈說林篇〉水火相慣,三枉其閒,五味以和,彼《注》云:鏏小鼎正與此注相同,則䥘為鏏之誤明矣,鏏小貌也,小鼎謂之鏏,小棺謂之槥,小星貌謂之嘒,其義一也」,故「雪」當為「小」。
註三:在卜辭中黃奭是商王祭祀的重要對象之一,但究竟指何人,目前尚無定論。「黃」可能是人名、地名或族名,而黃尹是商王祭祀的先臣。「奭」在甲骨文中有匹配之義,多指商先王配偶,故黃奭即黃尹的配偶。另有一說黃奭即黃尹。亦有學者認為黃尹即伊尹,那麼黃奭也可能即伊尹。
註四:商代處於全新世氣候最適宜期的尾聲,古代植物群、動物群、古土壤磁化率等研究,均反映著商代華北的氣候與今日長江流域約略相當。
註五:「㪔」為會意字,會一手拿著短棍在拍打兩株表皮已被剝除的麻(也就是「」)。
註六:中國古文字裡若重複出現三個相同的符號,通常代表著多數。
註七:根據《說文解字》:「霝,雨零也。从雨、,象形。《詩》曰:霝雨其濛」,「霝」的本義是小雨。《說文解字》:「零,徐雨也」,故「雨零」即雨徐徐落下,「霝雨」表微雨。不過「霝」字在卜辭中多用作人名,其「雨」下「口」形之造字初義待考。
參考文獻
- 于成龍
2023《甲骨卜辭菁華・氣象篇》,北京:文物出版社。 - 王樹鈞
2012〈帛書《天文氣象雜占》雜考〉,《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九輯,頁25-36。 - 王輝
2007〈讀扶風縣五郡村窖藏銅器銘文小記〉,《考古與文物》第四期,頁13-15。 - 沈建華
1981〈甲骨文釋文二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頁207-209。 - 宋雪瑩
2016〈「雪」「瑩」古文字研究的文獻綜述〉,《開封教育學院學報》第三十六卷,第七期,頁96-98。 - 李學勤
2000〈甲骨文同辭同字異構例〉,《江漢考古》第一期,頁30-32。 - 李聰
2023〈論字形訛混引起的詞義過繼-以「散」「麻」為例〉,《古漢語研究》第三期,頁31-38。 - 林宏明
2012〈卜辭黃尹即伊尹補證〉,輯於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出土文獻研究視野與方法》(第四輯),頁145-159,台北:國立政治大學。 - 胡厚宣
1980〈殷代的冰雹〉,《史學月刊》第三期,頁13-15。 - 徐云峰
1999〈再論「雪」字由來及商末氣候演變〉,《古今農業》第二期,頁1-4。 - 唐蘭
1981《殷墟文字記》,北京:中華書局。 - 陳柏全
2004《甲骨文氣象卜辭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 陳冠榮
2019《甲骨氣象卜辭類編》,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博士論文。 - 張亞初
2000〈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輯於宋鎮豪、段志洪主編,《甲骨文獻集成》(第十三冊),頁408-418,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 黃天樹
2018〈殷墟甲骨文驗辭中的氣象紀錄〉,輯於《古文字研究 - 黃天樹學術論文集》,頁463-505,北京:人民出版社。 - 楊升南
2010《商代史.卷六 商代經濟與科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裘錫圭
2012〈殷墟甲骨文「彗」字補說〉,輯於《裘錫圭學術文集》第一卷甲骨文卷,頁422-430,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 劉釗
2016《古文字構形學》(修訂本),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劉繼剛
2022《甲骨文所見殷商災害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 - 韓江蘇
2010《商代史.卷二 《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