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9-6】淺談探月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六講邀請到國家太空中心林新發博士,為我們說說人類與月球的浪漫故事。古今中外,人們就對月亮有無限的嚮往,在各地的神話當中,也都有著月神這個神祇。在科學方面,從伽利略發明望遠鏡以後,人們便從以管窺天一步步走到踏上月球表面。本次講座林博士為我們細細介紹歷史上重要的三波探月熱潮,從美蘇冷戰的太空競賽,到1990年代後的百家爭鳴,最後也會談談近期的「太空時代再起」,分析各個摩拳擦掌準備探月的國家們,它們各自的短期與長期性的目標

Read more

【探索29-5】衛星遙測科技在環境監測之應用策略與挑戰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五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特聘教授,為我們解答衛星遙測技術的興起與全球環境變遷之間的關聯,並詳細介紹衛星觀測三種頻譜——可見光、紅外光和微波的應用原理,還有它們在民生上、都市規劃上和軍事上的應用實例。接著,也會分析目前衛星遙測技術所面臨的各項限制與挑戰,以及點明未來可期待的發展方向。最後,林主任也申明衛星遙測科學研究對臺灣的重要性,期許研發團隊們能夠發展出關鍵技術,幫助臺灣站上這波太空時代浪潮的浪頭。

Read more

【探索29-4】對天說話:衛星通訊的演變與人造衛星微型化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四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張起維教授,為我們分析低軌道衛星的通訊技術重要性為何?並簡單介紹通訊衛星的演變進程,闡述人類科技從無法放大和轉發訊號的第一代通訊衛星進步到1962年首度透過衛星通訊跨洋轉播奧運影像的歷史;接著分析大型衛星與小型衛星各自的利與弊;最終也分析了臺灣如何在這波太空產業浪潮中站穩腳步。

Read more

【探索29-3】一閃一閃小星星——我們與太空碎片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三講邀請到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林映岑助理教授,告訴我們當人類發射的外星探測器衰老、死亡變成太空碎片之後,這些碎片對於人類與地球會造成什麼影響?這些太空垃圾該由誰負責處理呢?目前科學家們又想到了哪些方法來處理太空垃圾呢?

Read more

【人物專訪】太空的逐夢者——專訪林新發博士

太空探索一直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嚮往,而人類也在逐夢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1969年阿姆斯壯在月球上邁出的那一小步,在林新發博士心中種下了太空夢的種子。林新發博士是臺灣國家太空中心的元老級工程師,一路走來,見證了臺灣在航太領域的發展。從福衛一號到福衛二號,他都將衛星當成自己的小孩般細心呵護與照顧。2016年福衛二號正式除役,他雖然滿是不捨,但對於他的這個孩子12年來為臺灣所做出的貢獻深感光榮。正是因為有林博士這些專家們付出熱情、努力與決心,人類的太空探索之旅才能漸漸逐夢踏實。

Read more

【探索29-2】軌道力學——人類文明的救星?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第二講邀請到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蕭富元教授,為我們講述太空中的其他星體對於地球的威脅,再進一步介紹目前科學家們認為可行性最高的解決方法——「重力牽引法」,NASA於2022年完成的DART任務即是此種方式的測試性任務。而此種方式最核心的技術便是軌道力學的計算,它不僅計算出了太空船撞擊小行星的軌道,甚至後續對於小行星受撞擊前後的運行軌道變化觀測也必須仰賴它。可以這麼說,不論日後減少行星撞擊地球的技術如何發展與改變,軌道力學都會是每次任務成敗的關鍵。

Read more

【人物專訪】站在衛星的肩膀上,探索資料應用的更多可能性—專訪林唐煌教授

衛星遙測是現代人類科學發展、人文活動,與災害防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現任的國立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主任林唐煌教授,分享衛星資料的處理與應用。在這次的人物訪談中,林教授不僅提及衛星資料的背景知識和研究成果,更分享了研究報告以外的故事,以及關於資料利用的看法跟反思。

Read more

【探索29-1】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

第29期「探索」系列講座「The New Ocean——太空時代再起」由工研院的廖榮皇博士揭開序幕,以「臺灣在全球太空產業轉型下的切入關鍵」為題目,帶領觀眾們認識全球整體太空產業興起的關鍵,以及臺灣在這波浪潮中的機會,如何從現在的「護國神山」發展為「護國群星」!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書本構築的太空夢-專訪張起維特聘教授

中央大學張起維教授是臺灣立方衛星「飛鼠」的計劃主持人。現在更要領導團隊,製作出臺灣第一個成功登月的衛星酬載。雖然張教授從小就對宇宙、太空有興趣,但最後竟然是因為物理考太爛了,才讓教授真正走上航太的領域。作為臺灣年輕一輩(40歲)的太空科研學者,張教授要將在美國科羅拉多學到的訓練框架帶回臺灣,帶學生實際參與衛星計畫⋯⋯

Read more

【人物專訪】玩出南極夢 —— 專訪林映岑助理教授

從小就立志當太空人、在NASA工作的林映岑,因為近視而轉換跑道,想當科學家。從高中開始,她便參加地球科學類的科展,研究閃電與岩石屬性的關係,日日睡在學校、嘗試新想法。大學多采多姿的社團生活,維持自己一貫樂於探索與活潑的個性。走在成為科學家的路上換過不少題目也不曾澆熄這份熱情,跑遍美國各大洲、全世界,甚至是南極。本期探索講座將為我們帶來與太空碎片的巧遇。

Read more

【人物專訪】太空任務的基石:軌道力學設計 —— 專訪蕭富元教授

外太空對人類來說,充滿未知與可能性,是國力的展現,並且基礎工業相互依存。探索外太空需要許多的基礎科學的理論發展,從製造、軌道設計到人體適應,每個環節都將影響任務的成敗。目前任職於淡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系主任的蕭富元教授,以軌道力學為他的主要研究領域,這次的專訪將先由他來訴說,航太產業與人類的關係及軌道設計在其中的重要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悲觀沒有錯,但要創造歷史,則必須樂觀!專訪廖榮皇博士

廖榮皇博士在工研院服務了二十多年,產出了數十個專利。他的「消防瞄子燈」屢獲國際大獎肯定,並應用於火場拯救性命。現在的他想為整個臺灣牽起太空產業鏈,點亮「護國群星」。這條路雖然困難,但為了造就歷史,他永遠保持樂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