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偽技術的背後心理:觀眾如何接受AI產生的作品?
深偽技術 (Deepfakes) 是一種超現實的合成創作技術,用AI將真實世界的影像或聲音複製,並且合成出新的媒體內容,甚至逼真程度可以到達以假亂真。然而,深偽技術的使用常常是在沒有獲得原創作者許可的情況之下,使用了一些有名的媒體內容,或者是以名人為素材來製作新的內容。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而言,觀看真實的畫面或者是深偽技術的畫面是否有任何欣賞上的差異?當使用這些內容進行敘事時,觀眾的心理機制是如何?
撰文|王冠云

深偽技術 (Deepfakes) 是一種超現實的合成創作技術,用AI將真實世界的影像或聲音複製,並且合成出新的媒體內容,甚至逼真程度可以到達以假亂真。然而,深偽技術的使用常常是在沒有獲得原創作者許可的情況之下,使用了一些有名的媒體內容,或者是以名人為素材來製作新的內容。
儘管深偽技術的不當使用對於文藝界帶來了一些衝擊,將會傷害到內容創作者,但是卻也帶給了內容創作者一個很好應用的技術,在需要製作成本高昂、難度高的電影內容或者是電玩遊戲時,這項技術可以很好地讓製作者生產出很好的內容。
不過,從觀眾的角度而言,觀看真實的畫面或者是深偽技術的畫面是否有任何欣賞上的差異?當使用這些內容進行敘事時,觀眾的心理機制是如何?
娛樂心理學:我們觀看影片是為了什麼
Soto-Sanfiel等人 (2025) 的研究以娛樂心理學的概念為出發點,人們之所以觀看媒體內容,為的是想要追求娛樂、尋找樂趣,或者是獲得正向的經驗等等。而對於媒體形象 (media persona) 的熟悉度,也可能影響了觀眾和媒體內容的互動,媒體形象指的是一個有名的真人或是虛擬人物在媒體上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與信念。此外,研究者也注意到了一個談娛樂心理學時的重要概念:敘事轉移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敘事轉移解釋了為什麼「說故事」具有影響人們的效果,這個概念指的是當人們沉浸在故事中,他們會開始想像故事中的環境,並且同理故事中的角色。以理論上而言,敘事轉移得越深,觀眾越能在媒體內容中感受到樂趣。
此外,除了熟悉度、敘事轉移之外,Soto-Sanfiel等人 (2025) 也在調查中加入了感知真實性 (perceived realism) 以及訊息評價 (message evaluation) 和樂趣 (enjoyment) 等不同的面向來探討觀眾們對於深度偽造媒體內容的心理機制,以及與媒體互動的行為,包含了是否會讓觀眾更有意願想要分享該內容。
大規模線上調查:娛樂程度會影響分享意願
Soto-Sanfiel等人 (2025) 在網路上總共招募到了1031位研究的問卷填答者,並且準備了具有深偽技術的媒體內容共10組,影片主題包含商業廣告、明星或名人影片、深偽技術APP應用類影片、含有敘事結構的名人微電影、政治人物化政治話題為題材的影片。這五種類型的影片都是可能會用到深偽技術且常見的影片類型,而研究者從免費的網路素材資源庫蒐集並剪輯這些影片,做成了10支約1分鐘半到2分鐘的小短片,同時也從該資源庫的數據確保這幾支影片的娛樂程度和受歡迎程度皆相當。
每一位問卷填答者都會隨機被研究者分派到其中一支影片,在觀賞完之後,回答問卷相關問題,問卷內容包含樂趣、分享意願、熟悉度、敘事轉移、感知真實度、對深偽技術等評價等等。取得這些問卷項目資料之後,再利用統計學上的結構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 進行假設檢驗。
研究結果指出,看完影片之後,只有約9%到12%的人想要分享影片,尤其是政治類型的影片分享的比例是最低的。而傾向分享的那些人當中,對於這些深偽技術產生處來的影片他們所獲得的樂趣也普遍較高。另外,敘事轉移的強度越深,也越是能促使人們產生對深偽技術的真實性產生更正向的看法。
觀看媒體所獲得的樂趣越高,越有可能促使人的分享行為,這樣的結果和娛樂心理學當前的研究結果一致。此外,Soto-Sanfiel等人 (2025) 在論文提到,以往研究深偽技術的相關論文多關注於深偽技術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也認同,該技術的出現對於文化創意產業而言,仍然具有相當的幫助,可以幫忙製作很多有趣的內容。
這篇研究還不足以回答什麼樣的影片會「爆紅」
最後,研究者提醒,目前這篇研究雖然希望透過了解消費者的心理機制來討論為什麼某些深偽影片會得到病毒式的傳播,但是在該論文中並沒有辦法很明確地指出相關原因。此外,由於未能了解每一位問卷填答者本身對於深偽技術的既有認知,所以這也許也可能是影響本研究的其中之一個因素。
不過,該研究仍然確認了「娛樂效果」以及滿足樂趣,可以說是閱聽眾之所以使用媒體內容的重大因素之一。另外,該研究的「分享意願」僅限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深偽技術影片的意願。閱聽眾若是想要分享,也有可能是透過其他管道,或甚至是在真實世界的人與人互動中、甚至是更特定的社交管道進行分享。
參考文獻
- Soto-Sanfiel, M. T., Angulo-Brunet, A., & Saha, S. (2025). Deepfakes as narratives: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explaining their reception.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65, 108518.
- Thomas, V. L., & Grigsby, J. L. (2024). Narrative transportati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agenda. Psychology & Marketing, 41(8), 1805-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