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2-7】心肌再生研究的美麗與哀愁:從基礎、轉譯到臨床之路

心臟是人類無法再生的器官之一,但在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的交叉領域中,心肌再生的未來充滿希望。在本次演講中,謝清河教授以其醫學與生物工程雙重背景,深入剖析心肌再生研究的挑戰與突破,特別聚焦於iPSC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的應用。他指出,通過基因轉殖激發心肌細胞的再生潛力,可有效修復受損心肌,甚至解決心臟移植供應不足的問題。謝教授的研究,不僅讓心肌修復成為可能,也為末期心衰竭患者帶來新希望,展現了從基礎到臨床應用的創新之路。

Read more

【探索32-6】罕見疾病之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突破之一,它開啟了以基因層面對抗疾病的新時代。透過人類基因組的解碼、多莉羊的誕生以及下一代測序技術的進步,我們得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結構與功能,也看到了利用基因技術治療疾病的無限可能。本次演講將聚焦於基因治療的核心技術及其應用,了解基因技術如何為未來的醫療健康帶來嶄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Read more

【探索32-5】肝膽微創手術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早期手術因高失血量而風險極大,隨醫療技術進步,現已顯著降低失血量與手術風險。膽囊手術亦由傳統大傷口切開發展為微創腹腔鏡技術,顯著縮短恢復期並減輕患者痛苦。自微創手術問世後,逐步應用於更複雜的肝臟手術,如活體肝臟移植,顯著改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術後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近年來,該系統的肝臟手術已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未來,智慧器械與大數據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

Read more

【探索32-4】新時代醫療——癌症的細胞基因療法

癌症是萬病之王,也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注的健康議題;在三十年以前,癌症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今時今日細胞基因療法出現,為世界上無數罹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成龍醫師,介紹細胞基因療法的演進與原理,並分享能消滅癌症的CAR-T療法,在講述醫藥技術的同時,也點出醫學與政策間緊密相連的關係,發人深省。

Read more

【探索32-3】次世代定序與基因體醫學

基因序列是很奇妙的東西,DNA僅由4種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但它們卻決定了所有生命的外觀、特徵與行為表現,因此若能完全瞭解一個物種的基因序列,對於該物種的研究即會有巨大的突破。人體內約有20000-25000個基因,要完全解碼並非容易的事情,自1988年發起了人類基因體計畫,一直到了2003年才宣告完成。雖然曠日廢時,但基因的解碼對於臨床醫學上是極其重要的,也誕生出了基因體醫學。如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甚至是預測自己有高風險罹患什麼疾病。能夠基因體醫學,也必須仰賴次世代定序方法的發明,它使我們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找出基因異常的片段,讓醫師在臨床病症判讀上有極大的幫助。

Read more

【探索32-2】AI × 醫療

今日強大的AI,或許能夠成為醫療上最佳的輔助工具。AI的強大在於資訊整合,如今醫生在症狀判讀上往往需要將多個系統數據整合在一起,此時若使用AI協助整理資訊,將能快速且有效地得到結果。此外,AI也可以應用於個人化的智慧醫療,透過AI協助判讀過往相似病例的各種醫療方式療效,將能協助醫生快速地找出對於病人最有效的療法。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AI的協助之下,各國的醫療體系能夠漸漸走出隆冬,迎向光明的春天。

Read more

【探索32-1】液態檢體在精準醫學發展趨勢

液態檢體(liquid biopsy)是一種利用身體各種體液中的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等)進行生理和病理檢測的技術。可以透過少量的血液、尿液或唾液等樣本,科學家可以檢測特定的生物分子,並結合大數據分析甚至預測不同生理或是病理的狀況。相較於傳統手術取得組織樣本,液態檢體減少了對病人的侵入性的採樣創傷,並提升了檢測的靈敏度和所需的成本。液態檢體在癌症診斷、病程監控和診斷評估皆可廣泛應用,如,透過有效地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細胞外腫瘤DNA以及外泌體等標的,為(癌症)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手術房到研究室,讓心肌綻放新機——專訪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謝清河特聘研究員

「心臟」可以說是動物體內最神奇的器官之一了,它重要無比、它最不會輕易罷工、它過去被認為不可再生,所以只要它有一點受損都會相當致命,在台灣的統計數據之中,因它而死的總數排名僅次於癌症。這個只有拳頭般大小的器官,卻承擔著身體機能的核心幫浦功能,組成它的心肌細胞究竟藏著怎樣的「小心機」呢?中研院的謝清河研究員從臨床的心臟科醫生進一步走向心肌細胞的研究,他越是研究就對於這種神奇的細胞越是著迷。隨著近年來科學的進步,心肌的祕密也正一點一滴地被接開。本次演講,謝教授將為大家介紹科學家們最新發現的心肌的小心機。

Read more

【人物專訪】病毒的天性是基因治療的基本要素——專訪臺大醫學院小兒科胡務亮名譽教授

罕見疾病的基因治療是未來指日可待的新興醫療技術,許多過去認為是不治之症的疾病,未來都有可能在基因治療上看見一絲曙光。然而,投入基因治療研究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本身需要大量臨床經驗作為基礎外,還面臨前路無跡可尋、民眾是否信賴、以及高昂治療費用等問題。台大醫學院胡務亮教授長期投入在這個領域的研究,他由於家庭與個人喜好研究等因素,因而投入醫師這條道路。而在小兒科領域中,又因為不愛拿手術刀、喜愛追朔疾病由來,所以投入小兒科遺傳性疾病的研究。他希望透過本次的講座,讓民眾們可以更加認識基因治療這項新興醫療的知識,盡可能消弭大眾的疑慮與不安。

Read more

【人物專訪】沉默器官的守護者——專訪臺大醫學院癌醫分院吳耀銘副院長

微創手術是現代外科的發展趨勢,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能顯著地縮小手術的傷口大小,病人的術後恢復狀況也往往較佳。目前臺灣已成功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完成肝臟移植,這是一項重大突破。雖然技術上仍有改進空間,但隨著努力,許多看似不可能的技術將成為常規。肝膽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指日可待。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類文明以來的第四大醫療產業CGT——專訪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

你聽過細胞基因療法 (CGT) 嗎?這個醫療名稱聽起來就很厲害對吧!居然能夠針對「細胞基因」進行治療,甚至僅要「打一針」就能治療癌症、血友病?這麼有效的治療想當然耳,所需費用也是相當可觀的。當你或身邊的人面臨天價醫藥費V.S.生離死別時,你該怎麼選擇呢?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為免疫學博士,有鑑於他求學時期臺灣缺乏治療排斥反應的人才,因此選擇繼續精進免疫學相關的專業。長期站在醫療前線的他分享了自己對於臺灣在醫療產業的看法,認為在四大醫療產業中,臺灣於前三者都處於「被殖民」的情況,如何協助臺灣在第四大產業CGT中進軍成為開拓者,正是林成龍創辦人期許自己與公司能夠達到的目標。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遺傳疾病鑑定者——專訪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教授

基因定序是許多生醫技術的基礎,像是精準醫療、基因改造等都是奠基於基因定序之上的應用。過去要進行基因定序往往曠日廢時,而次世代定序不僅快速且大量,才使得相關應用能夠飛速發展。然而,基因科技總是繞不開爭議相伴,像是遺傳醫學與精準醫療的倫理道德議題,都仍有待相關單位制訂管理的政策。臺大基蛋所所長陳沛隆教授不僅分享了自己如何從一位平凡的醫生走向基因醫學專家之路,也對於有志走向遺傳醫學領域的學子多方涉獵不同領域的相關素養,以因應未來對於跨領域人才的需求。最後,他也分享自己在研究領域持續走下去的動力,雖然研究過程相當不容易,但最後對醫學的貢獻卻是甘甜的。

Read more

【探索32】探索32醫!新興醫療科技診斷與治療

耳目醫新的CASE探索講座秋季場報到~隨著醫學與科學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新興醫療科技問世,而你卻對生硬的專有名詞和技術醫竅不通嗎?探索講座邀請到進行第醫線研究的醫師與科學家來共談新醫療,分享新興又專業的醫療科學與故事

Read more

【人物專訪】胰臟癌診斷的魔法師——專訪臺大醫學院內科廖偉智教授

胰臟癌被稱為隱形的殺手,除了因為它相當難以診斷出來,且擴散速度也很快,往往導致被診斷出胰臟癌時卻已經病入膏肓,讓醫療人員相當困擾。面對這個隱形殺手,廖偉智教授的研究團隊或許找到了克制的方法,他們將人工智慧導入偵測系統,成功減少因腫瘤不易觀察而導致的錯過醫治黃金期的憾事。廖教授也分享了經營這個跨領域合作團隊的心得,認為「保持好奇心、在不疑處有疑」是非常重要的,透過與各領域的專家互相學習取經,藉此來解決自己領域面臨的問題,便能發現隱藏在舊雨當中的新知,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Read more

【人物專訪】從植物病理到癌症檢測——專訪臺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沈湯龍教授

當聽到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多數人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常常是走在田間觀察作物、診斷病害的植物醫生,但事實上微生物學在生物、醫學各領域中均是非常重要的基礎。沈湯龍本身為農學院畢業學子,但卻在癌症細胞學研究上取得非常傑出的成果,他本人表示,這必須歸功於在農學院囊括寬廣領域的課程,培養了自己舉一反三的能力,在面對新的領域和挑戰時,能夠善用過去所學。除了在醫學領域的研究之外,沈湯龍也持續在推動生科、生技、醫學與農學的跨領域合作,希望將整體的資源與技術整合在一起,獲得更多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