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浪潮來了!高效、高速的能源救星誕生了嗎?
當能源危機與氣候變遷壓力越來越大,人類迫切需要更高效率的能源科技。傳統矽晶片在高溫、高壓下效能降低,於是新一代「寬能隙半導體」登場,特別是矽碳化物 (SiC),它能承受高電壓與高溫,成為電動車、太陽能與資料中心的核心材料。雖然製作困難、成本高,但隨著SiC晶圓量率的提升,2025年全球各大晶圓廠商正開始加速布局 SiC 產線,搶攻高效能電力元件市場。
Read more當能源危機與氣候變遷壓力越來越大,人類迫切需要更高效率的能源科技。傳統矽晶片在高溫、高壓下效能降低,於是新一代「寬能隙半導體」登場,特別是矽碳化物 (SiC),它能承受高電壓與高溫,成為電動車、太陽能與資料中心的核心材料。雖然製作困難、成本高,但隨著SiC晶圓量率的提升,2025年全球各大晶圓廠商正開始加速布局 SiC 產線,搶攻高效能電力元件市場。
Read more當VS2的原子堆疊方式由T相的八面體轉變為H相的三角棱柱,其電子軌域與能帶結構被重新排列,開啟了可調帶隙,成為了電荷傳輸可被控制的半導體,而它的能隙範圍正好落在人眼可見光範圍中,能吸收可見光與傳導電子,因此還能被應用在光電元件中,更重要的是,其室溫鐵磁性讓電子能同時攜帶電荷與自旋,能為增加資訊乘載量、運輸速率及降低耗能。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具有半導體靈魂的H-VS2。
Read more科學界長久以來認為二維單層材料無法在室溫下維持鐵磁性,因為熱擾動會打亂自旋的有序排列,但二維材料受基板支撐、缺陷、自旋軌道耦合等效應影響,能進一步維持有序自旋產生鐵磁性。VS2尤其受人注目,因為它能呈現室溫鐵磁性,增加了實際應用的可行性,不僅如此,它還能因著不同的原子堆疊模式呈現金屬或半導體的特性,因而成為了最火紅的二維材料之一,這一篇文章我們將先介紹具有金屬特性的T-VS2,看它如何在電化學中成為革命性的候選材料!
Read more在晶片微縮的競賽中,過去六年,EUV(極紫外光)成為突破的利器,它的波長僅13.5奈米,能刻畫出比頭髮直徑小上千倍的電路細節,然而,這項技術並非唾手可得:從動輒數億美元的設備成本,到需要真空與特殊反射鏡的嚴苛條件,再到光罩檢測的繁複手續,每一步都牽動著半導體製程的效能與良率,然而,2025年開始,台積電已經更進一步率先引進High-NA EUV,將推動製程進入2奈米以下的時代,在這場半導體的競賽中,誰有功夫能率先駕馭這道最強光束,就掌握了未來十年的半導體霸主地位。
Read more我們的大腦能在模糊、局部訊息中迅速辨識事物,這種強大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成為人工智慧模仿的對象。本文介紹一種由磁性材料中自旋玻璃啟發的神經網路模型,即Hopfield網路。自旋玻璃因內部自旋無法滿足彼此相斥的排列需求,呈現出多個穩定但不唯一的能量谷,每個谷可視為一種記憶狀態。Hopfield網路仿此原理,將神經元狀態類比為自旋,透過彼此間的連結強度儲存資訊,並在擾動後自動回復至穩定記憶。雖然該網路有容量限制,但它奠定了神經計算的物理基礎。隨著深度學習與新型架構的出現,這種由物理啟發的神經網路不僅拓展了我們對人工智慧的理解,也讓電腦記憶系統邁向更強大與抽象的層次。
Read more在顯微鏡下,半導體晶片宛如一座縮微城市,每條「道路」都比頭髮的千分之一還要細微。工程師是如何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上,打造出這些精密的電路網絡呢?答案就在微影製程。這項技術就像奈米雕刻師,不斷突破物理與工程的限制,讓同樣大小的晶片能容納更多的電晶體與功能模組,進而提升運算速度與降低功耗。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微影製程的世界,探索它的科學原理與演進歷程,並以此視角回顧台積電如何在2004年憑藉創新的浸潤式微影技術,成功超車全球半導體業,躍升為業界的領航者。
Read more物理科普大學長——高涌泉老師開講啦!時逢量子百年,擅長理論物理學、又熟知物理學家們之間各種八卦的高涌泉老師,要來跟大家聊聊量子力學究竟怪在哪裡?薛丁格腦中那隻不死不活的貓,究竟代表什麼?對於「量子」感興趣的、想更深入量子世界的、想聽聽物理科普大師如何詮釋量子的夥伴,歡迎與我們一起跟隨著涌泉老師,一起打開這扇神祕但又非常科學的大門!
Read more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種具有拓撲保護特性的微觀結構,最初由理論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中預測。多年後,科學家在磁性材料中實驗發現了這些如同小漩渦般的自旋組態結構,因其獨特的拓撲性質,被視為開發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記憶體與邏輯元件的關鍵。它們的形成涉及多種磁性相互作用的巧妙平衡。斯格明子因其拓撲保護而具有極高穩定性,且能以極低的電流驅動,這使其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有望突破傳統電子元件的限制。儘管目前仍面臨許多應用與製造技術等挑戰,磁斯格明子儼然已成為下世代磁性自旋電子元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Read more生活中我們常面臨一些難以選擇的問題,例如,去旅行想造訪的城市過多,路程與停留時間不易安排。排課或排班總是擠在某幾天,一回到家整個人都累爆了。出門旅遊明明按照導航行駛,為什麼還是花很久的時間在開車?這些生活難題都與求解最佳化問題有關。雖然近代電腦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但符合問題的答案太多,在有限時間內,最多僅能找到局部的最佳解,無法找到問題真正的最優解答。若想求解這類問題,可以利用百年前物理學家發明的磁型模型,將問題轉化為選擇問題,再透過量子退火電腦就能馬上迎刃而解。
Read more當矽光子被視為解決資料傳輸瓶頸的「光速捷運」,其實背後仍有不少工程挑戰待克服。本文延續前篇「資訊城市」的比喻,進一步解析矽光子在雷射整合與封裝上的瓶頸,包括材料不相容造成的熱應力與光耦合困難。台積電的 CoWoS 技術雖提供了階段性解方,卻非終點,未來更需朝「共同封裝光學元件」(CPO) 邁進,這是一場從「臨時轉運站」走向「高效交通整合」的革新之路。
Read more磁鐵為什麼有磁性?蛋白質如何運作?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必須深入物質內部進行探索,然而這一過程會受到原子外圍的電子阻礙,因此我們需要一套直搗材料核心的利器—「中子光譜」,由於中子不帶電,能直搗材料的黃龍,也就是原子核,探索微觀世界中的原子運行法則。藉由中子光譜技術的發展,我們能知道材料中的磁性如何傳遞,也能知道蛋白質如何與其他物質產生交互作用,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中子光譜」這項強而有力的量測技術吧!
Read more在日常生活中,氧化鎂 (MgO) 作為抗酸劑和輕瀉劑,緩解胃部不適並促進腸道健康,同時是人體所需的重要營養補充劑。在材料科學中,MgO的鹽岩結構賦予其優異的機械強度、絕緣性及導熱性,使其成為奈米科技中不可或缺的材料,應用於電子元件中的絕緣層、散熱層及磁性隧道接面中。直到2024年的研究,科學家發現透過調控MgO表面的氧缺陷,能提升其在燃料電池中的催化活性,加速氧還原反應 (ORR),增強燃料電池的轉換效率,因而促進綠色能源技術的發展,然而,隨著奈米科技的進步,MgO在微小尺度下的缺陷控制仍是一大挑戰。
Read more近年來,石墨烯 (Graphene) 掀起了一股材料科技的熱潮,這種由碳原子以蜂巢狀排列構成的二維材料,以其驚人的強度、導電性和熱導性,成為眾多科學突破的關鍵,然而,您是否聽說過矽烯 (Silicene)?這是一種由矽原子構成的蜂巢狀二維材料,不僅有著與石墨烯許多相似的物理特性,還因其與現有矽基半導體技術的高度兼容性,以及其高度的柔軟度,被視為次世代電子科技的明日之星!
Read more提到飛秒雷射,許多人會聯想到眼科手術,因為其精確性與安全性,讓無數人重獲清晰視力,然而,飛秒雷射只是「超快雷射」的一部分,背後還有更多的科學應用。超快雷射涵蓋從奈秒(10-9秒)到阿秒(10-18秒)的時間尺度,讓科學家能夠捕捉電子在原子間的運動,就像高速攝影機捕捉運動賽場上的瞬間動態,這項技術使科學家能夠「看見」電子在量子世界中的運動,以至於能揭開更多的物理機制。超快雷射正「超快地」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一起來認識什麼是超快雷射吧!
Read more雷射是一種將光精準放大與控制的技術,因其具備單色性、方向性和相位一致性,成為眾多精密應用的必備技術,然而,科學家們並不滿足於傳統穩定結構的束縛,進一步探索光子在無序介質中的隨機散射,令人驚訝的是,光子在無序環境中竟然也能形成準直的雷射,這種現象被稱為「隨機雷射」。隨機雷射的誕生不僅降低了技術成本,還打開了探索材料微觀結構的可能性,甚至為驗證量子力學中的安德森局域化現象提供了新途徑,也就是光子在無序結構中從擴散轉向局部干涉,最終引發強烈共振的現象。在無序混亂之中,光也能找到一條讓自己綻放的路徑,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什麼是隨機雷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