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27-9】行走的冷戰科學: 1960年代的同位素實驗車

1960年代,兩部蘊含與包藏了先進而深奧的核子科學技術的豐富設備與技術的實驗車,在聯合國原子能總署派遣下,前往世界多個國家踏訪。看似單純、客觀而中立理性的科學技術,在其推廣與引介的背後,原來,也有政治立場、冷戰脈絡的因素滲入其中?

Read more

【探索 27-8】台灣的鐵道車輛保存

臺灣鐵道車輛保存最早從1927年開始,在沒有鐵道博物館的時代,舊火車無法受到良好的保存,在經歷一次次的拆車事件後,便逐漸開始認知到臺灣需要有一個專責的單位來保存鐵道文化──也就是「國家鐵道博物館」。本期演講中介紹這些美麗的鐵道車輛典藏的相關標準以及展示策略,同時也揭露了實務上鐵道車輛的修復技術與相關考量的因素,帶領大家一同來探索鐵道博物館幕後工作的大小事。

Read more

【探索 27-7】從代工到隱形冠軍:台灣自行車產業的發展與技術創新

你知道自行車全身上下的零件有多少嗎?方圓70公里內,台灣九百多家的自行車廠商都集中於此。不是每家都有像捷安特、美利達這樣顯赫的名聲,也不是只有「捷安特、美利達的上游廠商」這樣單一的身分。相反的,在這個產業稠密的腳踏車聚落,廠家間往往存在複數個供應商,形成了既競爭又合作的開放網絡,也是台灣自行車技術革新的主要原因。一台腳踏車如何踩踏前進,每家廠商都至關重要⋯⋯

Read more

【探索 27-6】台灣的未來交通——電動大巴士

相信讀者走在台北街頭,一定都見過相當安靜的電動公車(或俗稱的電動大巴士),它不像傳統公車會排放黑煙廢氣,大幅改善大城市的空氣品質,再加上它停站和起站的瞬間穩定性高,帶給乘客更舒適的乘坐體驗,成為越來越多客運業者心中的寶。雖然大部分人都看過電動大巴士在路上跑,但真正了解政府電動大巴士政策及車體設計過程和原理的人並不多,這次探索講座的講師劉霆教授,就帶領我們認識電動大巴士的生產流程和目前的使用情形⋯⋯

Read more

【探索 27-5】從杜拜自駕運輸世界挑戰賽看國際智慧車輛發展趨勢及台灣的機會

在科技的發展下,人類早已不滿足於純粹的雙手操作著方向盤、腳踩著踏板的駕駛方式了。利用人工智慧輔助或是全然地控制著車輛運行是人類憧憬的目標。正如同當初人類嚮往天空一般,人類也正向著自駕車的理想前進,然而許多人對於自駕車的理解往往是一台電腦配上四顆輪子,但這其中飽含的技術水平卻是更為高深的,究竟自駕車的存在特性、國際趨勢現況以及臺灣的機會又是為何,都是我們需要探詢的重點。

Read more

【探索 27-4】智慧交通真能達到淨零碳排?

所謂的交通就是利用適當的載具將人和貨物安全地、便捷地、經濟地從甲地運輸到乙地,現代的交通運輸又多了「健康」和「淨零」兩項目標,而要達成這兩項目標,智慧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 System ; ITS)便是關鍵。例如創建一個平台,即時地告訴我們從A地到B地有幾種路線可以到達、需要花多久時間,並計算出使用某項交通工具帶來的外部成本,包含能源使用效率、碳足跡、甚至是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積極參與⋯⋯

Read more

【探索 27-3】超越框架的拼裝車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拼裝車」這個名詞興許是陌生的、抑或潛藏在童年充滿灰塵與鐵鏽的記憶裡;對戰後的農民而言,拼裝車卻是不可或缺的生財工具。有趣的是,說起「拼裝」,品質參差、安全疑慮的印象佔據了大眾的想像,拼裝車真的如此不堪嗎?

Read more

【探索 27-2】速度與平衡的快感─腳踏車的物理

腳踏車出現後,人們就開始以之為代步工具,近年來環保意識和健身觀念抬頭,自行車更是風靡全球,再加上電動腳踏車問世,增加了自行車的移動距離和速度,得以更快速的帶人們到更遠的地方,騎起來也更省力。本期探索講座的第二講,邀請曾經獲得兩次搞笑諾貝爾獎的楊佩良助理教授,探討在行進中保持平衡的方式,揭開腳踏車問世百年來,在移動中保持平衡的原理。

Read more

【探索 27-1 】世紀危機與台灣的大未來─綠色與智慧的行動

當世界進入19世紀,人類所煩惱的可能是如何更快的生產自己所需要的產品;而到了20世紀,人們所煩惱的是要如何利用科技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接著到了現今的 21 世紀,我們並沒有停下科技的腳步,但是隨著極端氣候、溫室效應、能源枯竭等問題頻繁的威脅著人類的文明,我們也因此逐漸將研究目光放至如何永續經營現代社會並延續至未來,實際要做到哪些項目則是我們應該一一探究的問題。

Read more

【人物專訪】 研究醫療科技史的樂趣 :以歷史之眼探查醫學移轉的軌跡——專訪王秀雲教授

「我常在上課的時候跟同學說,你們現在上的是一門歷史課,但你們的老師其實以前很討厭歷史。」王秀雲說完笑了一下。現為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兼主任的她,以前的興趣本來不是歷史而是生物。甚至在她大學畢業以前,從來沒有想過以後會朝歷史的方向發展,但現在卻每天沉浸在研究醫學及科學史的樂趣中。從歷史上同位素實驗車在韓國、臺灣和中南美洲進行推廣和教育的案例,其實不只可以看出「知識擴張」與冷戰脈絡的意義,也可以讓人從中領悟到,科學和醫學從西方到世界各地的歷程相當曲折,而不是理所當然的科技進步史。

Read more

【人物專訪】沿著鐵道.穿梭古今——專訪洪致文教授

當大家提到鐵道時,想到的會是運輸跟交通,很少人把鐵道與文化合併在一起,然而鐵道文化的多元面相卻是臺灣文化中各個不同層面很重要的一環,包含了鐵道歷史、鐵道車輛和鐵道文化,這也說明了台灣為何需要一個國家級的博物館來保存鐵道文化。洪致文教授從小就對鐵道情有獨鍾,身為臺北人的他小時候常搭臺鐵到淡水、喜歡收集火車模型、車票等等,是一位對火車充滿熱情的鐵道專家。

Read more

【人物專訪】游走於文化交融的邊界一專訪中央研究院社會所謝斐宇副研究員

前往田野調查的計程車上,謝斐宇與司機隨口閒聊,用的卻是憑想像杜撰的身分。「我會創造自己的身分認同」,但並不總是都成功,由於缺乏某種生活經驗,有時就會被司機拆穿,「很容易有點尷尬」,謝斐宇爽朗地笑著,似乎已經不太放在心上。出生於中台灣,高中到加拿大西部,大學在加拿大東部,之後到過美國、韓國、澳洲等地的謝斐宇,在到處遷徙、與人交談的過程中,發展出了獨屬於她的跨文化視野。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推動未來世界的動力一專訪台灣大學機械系劉霆副教授

一八八六年,世界上第一輛汽車正式問世,直至今日,一百多年過去了,車輛產業早已和過去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以及人們對於能源議題的大量關注,電動車已然成為時下熱門的發展趨勢。路上常見的電動車主要多為 車輛銷售數字來看,可以發現電動車的市佔率是逐年提升的,然而在整個車輛市場中,電動車卻只佔了大約百分之三的比例,且目前大多數的電動汽車亦多為進口。因此,臺灣正積極思考如何能夠在此趨勢下,發展自身的電動車產業。本次演講,劉霆教授將從三個面向來切入車輛發展的議題,其中包含電動車的發展、大巴士的設計、製造、生產以及政府目前對電動大巴士的政策和規劃。

Read more

【人物專訪】放手上路,台灣準備好了嗎?一專訪台灣大學機械系李綱副教授

隨著人工智慧和通訊技術突飛猛進,世界各大車廠開始投入大量資金研發自動駕駛,也紛紛推出不同等級的自駕車,一個屬於自駕車的時代儼然即將來臨。除了產業界外,各國政府也看見當前趨勢,開始研擬相關法規來因應路上越來越多的自駕車。在這波自駕車潮流中,台灣的現況和機會是什麼呢?這期我們採訪到台大機械系的李綱副教授,來和我們談談台灣是否已經準備好放開方向盤,迎接自駕時代了?

Read more

【人物專訪】當交通變成一件環保又經濟的事!?一專訪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張學孔教授

生活在擁擠的都市裡,不管要出門往哪去,途中似乎都無法避開洶湧的人潮、震天的汽機車噪音、還要為道路安全提心吊膽,一般人光是關心這些就來不及了,若還想追求既環保又經濟實惠的交通方式,可以說是個奢侈的夢想。幸好還有一群人相信能找到最好的交通解方,讓便利不打折扣,還能兼顧環境永續的願景,這次就讓台大土木系交通組的張學孔教授來和我們暢談智慧交通和綠色運輸。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