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裡「陰晴不定」的商代天氣
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辭留有許多對於天氣陰晴的貞問,裡頭的「陰」字便表天陰。卜辭也常見「陰」和「雨」出現在同版卜辭。與天陰相對的是天晴,但在甲骨文中並無「晴」字,而是以「曐」表之,但對於由陰日轉晴的雲開,商代先民是以「」表之,在卜辭中「」也常與「陰」對舉。卜辭中也有「易日」一詞,意思是雲開天晴,而撥雲見日後的放晴則以「昜」來表示。
Read more商代晚期的甲骨卜辭留有許多對於天氣陰晴的貞問,裡頭的「陰」字便表天陰。卜辭也常見「陰」和「雨」出現在同版卜辭。與天陰相對的是天晴,但在甲骨文中並無「晴」字,而是以「曐」表之,但對於由陰日轉晴的雲開,商代先民是以「」表之,在卜辭中「」也常與「陰」對舉。卜辭中也有「易日」一詞,意思是雲開天晴,而撥雲見日後的放晴則以「昜」來表示。
Read more本文介紹「雪」、「霰」和「雹」的甲骨文字,三者皆為大氣科學中的固態降水。「雪」字由形符「雨」、數個如雪花般的小點字綴,和掃帚形作聲符使用的「彗」所組成,在卜辭中除了表其本義之外也表雪神。對「雪」的貞問在卜辭中相當少,可能反映商晚期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氣候環境相較今日而言更加溫暖。「霰」字从「雨」从「散」,在卜辭中作為地名使用而非表氣象現象。「雹」字从「雨」和三個兩端帶尖角的雹子,所象即數量龐大的冰粒,在卜辭中作本義使用,常與災害的貞問有關。
Read more甲骨文與數學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數學史大師洪萬生老師在閱讀了〈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後便開始思考,或許可以介紹中國古算文本涉及的算題。像是「誰發明了代數學?」「誰發明了微積分?」等等,也很容易引發一般人的好奇心。因此,出土甲骨文若蘊含有史料可以連結到數學知識活動,那麼,它們一定可以豐富我們對於中國古算輪廓的理解。而本篇文章,是洪萬生老師在擔任「甲骨文裡的動物與牠們的產地」活動的與談人後,以文章的方式補充在活動當中來不及說完的,中國古算經中隱藏的數學故事。
Read more从虫从凡的「風」字最早僅見於戰國時期楚系和秦系的簡帛文字,但其字源可回溯至西周早期金文和甲骨文的「鳳」字。「鳳」向「風」字的演變推測是省去了形符,只保留聲符「凡」與綠孔雀象形的尾上覆羽,演變過程年代大約在西周至春秋時代之間。古人是假借音近的「鳳」字來表「風」,因為風沒有具體形象。從卜辭可知商代晚期商王和貴族們都非常關注風的日常影響,而有今日、未來會不會有風的貞問,也有「風」、「立中」測風等語。卜辭也可見對「小風」、「中風」、「大風」、「大掫風」、「風」等的貞問,多是擔憂過大的風勢造成危害。在商代先民心目中風是接受「帝」指揮行事的臣屬神祇。
Read more粒線體是細胞內非常重要的胞器,是細胞內的發電廠,與我們全身的新陳代謝、能量生成息息相關。然而,現代人的生活習慣常常會在不自覺間傷害了這些精巧但重要的小工廠,而粒線體的受損就會導致許多嚴重的後果。繼上篇文章我們討論「慢性發炎」的成因後,本次我們繼續討論導致身體產生不良能量 (Bad Energy) 的其他原因,聚焦討論我們體內的粒線體為什麼會受損,而這又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
Read more「云」為「雲」之初文,造字初義有象形、指事和形聲說,但从「上」,「旬」(螾)聲的說法較受支持。卜辭中「云」作「雲」使用,常見「各云」、「害云」。「數字+云」的句式則表數種顏色的雲。卜辭中常見雲、雨一同出現的貞問,而對其祭祀之目的多為求雨。「气」為「氣」之初文,學界過去曾認為「气」在卜辭中表名詞雲氣,但經論證後應為指事字,表斷開義,「气」也是「刉」之初文,在卜辭中表乞求之乞、迄至之迄和訖止之訖,實與氣象無關。
Read more「劍」是個形聲字,古稱「輕呂」可能是突厥語或原始印歐語的借詞。周人之所以選擇「輕呂」一語來表劍,很可能是在不知該以何名稱來稱呼這種透過與魚(弓魚)國交流所獲得的新式兵器情況下,選擇以短劍的域外之名「輕呂」來代稱之。中國早期的青銅劍長度都不長的原因與合金材料特性以及於戰場上的實用性有所關係。
Read more華北青銅劍的使用始於受魚(弓魚)國影響的周人,因周人於西周早、中期所使用的劍可能起源於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四川和漢中盆地的扁莖柳葉形劍,而其傳播流行與建國於關中盆地西側寶雞一帶的魚(弓魚)氏有關。西周中期後典型的扁莖柳葉形劍在中國北方以新的形態演化延續,可能為春秋晚期至戰國早期秦式短劍的前身。東周式扁莖劍的演化源頭是否為扁莖柳葉形劍仍有爭議,因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劍體演化目前仍有缺環,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年代最早的「鐱」(劍)字見於周人所寫,發現於陝西扶風周原遺址西周晚期青銅器窖藏的師同鼎銘文,但此「鐱」可能是周人對「劍」的泛指,也可能專指一種與西周處於戰爭關係的異族的兵器。
Read moreCASE報科學開設〈甲骨文與金文〉專欄已過三年,如今江柏毅老師終於將這些文章重新整理與校訂,集結成《從考古看甲骨:文字裡的古代中國》系列書陸續出版。本場活動將邀請江柏毅老師來與大家分享他從事甲骨文教育推廣工作的心路歷程,以及進行這些研究過程中的故事。並邀請賴建誠老師、周涵怡執行長,以及專欄粉絲的洪萬生老師擔任與談人,從師長、合作者、書迷的角色與江老師一同討論科普推廣路上一路的點點滴滴。如果你對考古有興趣、對文字有熱情、對古生物感到好奇,都歡迎與我們一同探索「甲骨文裡的動物和牠們的產地」!
Read more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上篇我們說到Good Energy概念興起的原因與背景,本篇繼續以Dr. Means的理念作為依據,來談談造成「慢性發炎」的根本原因。發炎反應是我們身體面對緊急狀態時的保護反應,然而為什麼在沒有明顯的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持續維持在警戒和防禦的狀態,一直在發出發炎訊號呢?這就是我們要深究的所謂慢性發炎。若要深度瞭解這根本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先從組成身體的根本單位——細胞體內開始慢慢談起。
Read more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中國青銅刀是一種單刃器,源於舊石器時代。中國各地所發現的商代青銅刀數量大且形態多元,反映多區域發展與交互影響特點。當時的刀多短小,為生活與生產工具,僅脊背刀、獸首刀、裝柄長刀可能是兵器,但它們也同時具有祭祀殺牲、刑具、工具刀、身分地位象徵等功能。甲骨文的「刀」字所表現的是商晚期金文的直柄刀,字形保留上弧的刀刃和下彎的把手,以及兩者間的護鍔。
Read more在醫療選擇上,中醫與西醫是截然不同的體系。中醫主張慢性調養,從體質上改善而達到根治的目的;西醫主張對症下藥,針對有病症的地方進行治療,效果快速且有效。這兩派各自有各自的支持者,也都是確實能改善身體的病症。然而,隨著生活模式、飲食習慣的改變,慢性病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使得醫療體系面臨龐大的壓力;而就個人而言,並非所有國家皆有完善的健保體制,像是在美國,幾使有投保健保者,依然會被昂貴的醫療費用壓得喘不過氣。這些問題使得不少醫療從業者、學者開始思考,是否應該換個思維方式來看待病症。
Read more甲骨文中有個象人跽坐的獨體字,字形特點為拉長而下擺的手臂,手臂前端有著一或兩個與手臂內側相連且、斜出向下的短橫畫。這個字的隸定始終有所爭議,雖然釋作「巴」較受支持,但學界抱持的多是可備一說的態度。該字的造字初義不明,有巴蛇說、蛇形與人形複合體說、象婦女懷孕,用手護住便便之腹之說,以及專指臂長、手大又善於攀爬的人群之說。透過傳世文獻內容檢索、古文字字形類比,可知上述諸說均不正確。透過該字異體字的仔細觀察,可知該字所象其實是跽坐之人雙臂下垂之形,所欲表現的可能是拱手,極可能描繪的是古人席地而坐、拱手揖跪之形,反映商代晚期的跪拜禮,該字應釋作「揖」。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