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23-8】胰島素發現的八點檔連續劇

嚴老師從認識糖尿病開始,將糖尿病及胰島素發現的歷程,用完整的歷史故事,讓我們看見眾多在背後努力的科學家、醫生還有榮譽爭奪戰。早在Banting 與 Macleod 發現胰島素前,就有許多科學家做過相關的研究,只是沒有完整的證明胰島素能成功降低血糖,所以諾貝爾獎最終頒給Banting及Macleod。然而,這背後卻藏著許多他們兩人的衝突情節,讓我們來看看胰島素的發現過程還有背後的精彩故事。

Read more

【探索23-5】進擊的聚合物!那些好奇心、觀察力的產物

高分子的別名有大分子、聚合物,分子量10,000以上,由簡單重複單體以共價鍵結聚合而成。分子量越大者,機械性質越好。若整個高分子中,組成長鏈分子量都小,機械性質就差;反之,長鏈分子量大者,機械性質就好。若當中有很多高分子量長鏈糾纏,交互作用就大。理想的情況下,科學家希望高分子中每個分子鏈都長且均一。1920年施陶丁格(Staudinger)提出「高分子是以共價鍵結的長鏈分子」,使得不同高分子開始被有系統、大量合成出來,他於1953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今年(2020年)正好是高分子科學百週年紀念,重量級高分子期刊Polymer Chemistry在最新一期的封面放上施陶丁格的肖象以紀念他的貢獻。

Read more

【探索23-4】從X射線到原子能的爆炸性發展 — 費米與那些科學家的意外發現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科學家探索原子結構的過程,可以說是「意外發現」推動科學革命最精彩的一個篇章。從湯姆森發現電子開始,一連串意外的實驗結果,打破了舊有的知識規範,科學家們必須基於深厚的物理直觀及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看似意外的時機,取得最重要的突破。費米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對於放射性以及核反應的研究,讓人類得以釋放出原子中巨大的能量,卻也帶來了毀滅性的武器。

Read more

【探索23-2】有跡可循的科學偶然:四種意外

科學史上許多重要發現,來自科學家們「歪打正著的意外」,然而,大部分的「意外」並非從天而降,更多的是科學家在感興趣的領域中養兵多年,最終在期待已久的決戰中,獲得出乎意料的結果。高崇文教授帶大家從光學、電磁學的發展歷史中,找尋四種看似偶然,其實有跡可循的意外發現。

Read more

【人物專訪】與魚共「遊」的人生——專訪嚴宏洋

嚴教授從大學開始接觸動物與魚類,在與魚類接觸的過程中,發生許多趣事;也從不同老師的學問中習得許多知識。出國後,在文化衝擊下,擴展了眼界及世界觀,以幽默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大小事,闖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路。讓我們一起來看嚴宏洋教授的生命故事。

Read more

【探索23-1】未知的未知

19世紀的英國數學家惠威爾(William Whewell)認為科學發現包含發想新的主意、將之清楚表達、驗證評估其可靠性等三個成分,前兩者屬於發現的脈絡,後者則對應驗證的脈絡,因此意外的發現屬於發現的脈絡。主導20世紀上半葉的邏輯實證論者認為,考察科學的性質應著重在驗證的脈絡上,因為這個脈絡有清楚的邏輯架構可言,是理性的智識活動。而發現的脈絡沒有清楚的理路,只與個人的心理、處境、運氣有關,故無關乎理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學無止境,但要行有攸往——王道還老師專訪

每一次看到王道還老師的學經歷,我們心中不禁都會升起一個自然而然的疑問:王老師的跨領域學習研究,怎麼能夠如此「跳 tone 」卻又無違和?王老師從人類學跨足醫學,悠游其中又不斷地玩出名堂來,還能夠找出各學門殊途同歸的圭臬。「跨領域」這麼一個經常被講到浮泛的概念,王老師為何能做得如此渾然天成?

Read more

【人物專訪】受限於時空,生物學充滿意外——專訪周成功

投身科學教育五十年的周成功老師,講起與科學教育的結緣時,神采飛揚,「臺灣當時很少有科學新知的報導或介紹,《科學月刊》在我大學三年級那年的暑假創刊,我對《科學月刊》的感覺可說是如獲至寶,大四那年把學校書報討論的文章以說故事的方式改寫,第一次投稿就是給《科學月刊》;我記得很清楚,文章標題是『震動分子生物學的一個新發現』,講的是巴蒂摩(David Baltimore)、田明(Howard Temin)發現反轉錄酶的過程,那篇文章1970年被《科學月刊》接受,1975年巴蒂摩、田明得到諾貝爾獎,我自己覺得蠻得意的」。

Read more

【人物專訪】「發揮好奇心,解開生活中的所有謎題。」——專訪陳俊太

帶學生到商場闖關,找尋跟課堂相關的化學原料;考題搭配刮刮樂,讓學生依照選項抽加分分數和小禮物……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陳俊太以獨特的教學風格風靡校園,更多次受邀與他校教師分享教學方法,他如何設計課程?這樣教學又是為了什麼?一個半小時的採訪中,這位「奇教授」一下揮舞腹語娃娃「小吳」,一下拿出繩子變魔術,暢談對於高分子與教學的看法。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索宇宙間最微小的存在——專訪蔣正偉

宇宙的組成是從基本粒子開始,然而最小的粒子長什麼樣子、有什麼特性卻很少人知道。和我們生活比較有關聯的基本粒子,大概是X-ray及放射線:X-ray其實就是較高能量的光子,可以由加速電子而產生;而放射線是原子核衰變輻射出的粒子的統稱。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次原子世界的現象吧!

Read more

【人物專訪】「光是『不懂』,就是最好的研究理由。」——專訪高崇文

擅長以宏觀歷史探討物理學,中原大學物理系教授高崇文在講座中將以「四種意外」為題,帶領聽眾一窺歷代科學家如何在激辯與攻防的火花中,歪打正著煉出真理。當社會普遍將歷史與科學分開探討,他為何將兩者一併討論?將近兩小時的專訪裡,他分享了自己的觀點,也由經驗出發,提供有心投入科學領域者實務上的建議。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生何嘗不是未知的未知——專訪楊振邦

第23期探索講座的主題是「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將環繞在科學中各種意外的發現。本次系列負責打頭陣的是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Toronto)的楊振邦副教授,他將以「未知的未知」為題,概括性向大家解釋,我們該如何理解科學活動中的意外發現。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