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證碼的演進史:如何證明自己是人類?

瀏覽網頁或登入網站時,常需要使用者輸入驗證碼,以獲得進一步瀏覽的權限。這種機制雖妨礙瀏覽網頁的順暢,但對於防止網站遭受大量垃圾資訊等問題卻十分有效。早期因為字元辨識技術尚不發達,基於文字類型的驗證碼是市場上的主流方法。然而,越來越進步的機械學習與演算法模型陸續被發展出來,文字驗證碼容易被破解,促使文字驗證碼的形式越趨複雜。此外,也出現了其他類型的驗證碼,如圖片、數學題與邏輯測試等。然而越來越複雜的驗證方式,反而容易導致使用者判讀出現錯誤。近年,網頁的驗證方式逐漸朝向簡易且快速的方向發展。

Read more

青銅劍與兩周金文的「劍」字(上)

劍在中國的起源曾是個未解難題,不過從考古研究、「劍」字的出現年代和文獻材料進行爬梳,學界已有一定認識。商代甲骨文沒有「劍」字,東周時期「劍」的構形皆以聲符「僉」為核心,或加形符「金」表青銅質,或另加聲符「甘」、「井」。這些形聲字多表春秋末至戰國時期列國所流行的青銅劍,或統稱東周式青銅劍,包含主要流行於華北的扁莖劍和南方的圓莖劍,其祖型可追溯至西周早期本土發展的短劍。圓莖劍起源於吳越地區,扁莖劍則可能源自四川盆地,並進一步在華北演化發展。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2):稀土如何強化科技設備?

稀土元素能為現代科技開外掛,無論是電動車的強勁加速、手機螢幕的鮮豔色彩,還是耳機中清晰動人的音質,這些都有賴於稀土元素的應用。稀土元素的強磁矩、高矯頑力以及高密度的能階,造就了當今高效能的科技產品,也因此稀土的礦權成為了國際間相互爭奪的標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稀土元素如何推動現有的科技吧!

Read more

AI藝術史家:電腦視覺在繪畫上的應用

你能想像畫家是如何構圖,選定作畫主題的嗎?Parker等人 (2023) 在一篇回顧型文獻中指出,藝術作品中的視覺成分,一般被文化學者認為是了解其文化之下的審美標準的基礎。許多藝術史家、文化學家等學者,大多也是從視覺作為切入點來進行藝術作品的研究。不過人類四五千年的歷史所累積下來的文化資產繁多,人文學者往往必須花費大量的時間爬梳資料。是否能借助AI的力量,讓我們更能海量的從多個角度去整理龐大的人類文化資產呢?

Read more

稀土爭奪戰 (1):稀土是什麼?它一點都不稀有!

2025年2月美國總統川普試圖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達成一項戰略協議,藉由對烏克蘭的軍事與經濟支持,換取美國在稀土元素開採上的優先權,這一舉動再次使稀土元素成為全球焦點。稀土元素雖名為「稀土」,但實際上其在地殼中的含量並不稀少,卻因開採困難且環保風險高,需要高科技技術進行開採,且分布高度集中於特定區域,成為全球供應鏈的戰略要點。無論你的政治立場為何,都讓我們一起以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什麼是稀土元素吧!

Read more

【探索32-7】心肌再生研究的美麗與哀愁:從基礎、轉譯到臨床之路

心臟是人類無法再生的器官之一,但在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的交叉領域中,心肌再生的未來充滿希望。在本次演講中,謝清河教授以其醫學與生物工程雙重背景,深入剖析心肌再生研究的挑戰與突破,特別聚焦於iPSC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的應用。他指出,通過基因轉殖激發心肌細胞的再生潛力,可有效修復受損心肌,甚至解決心臟移植供應不足的問題。謝教授的研究,不僅讓心肌修復成為可能,也為末期心衰竭患者帶來新希望,展現了從基礎到臨床應用的創新之路。

Read more

【探索33】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

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科學講座,帶著滿滿的知識春季回歸!重磅推出【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大氣、農業、防災及生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科學視角剖析環境變遷在不同面向的影響和考驗,並探討人類如何攜手應對!

Read more

Good Energy!(二)

上篇我們說到Good Energy概念興起的原因與背景,本篇繼續以Dr. Means的理念作為依據,來談談造成「慢性發炎」的根本原因。發炎反應是我們身體面對緊急狀態時的保護反應,然而為什麼在沒有明顯的受傷或感染的情況下,免疫系統會持續維持在警戒和防禦的狀態,一直在發出發炎訊號呢?這就是我們要深究的所謂慢性發炎。若要深度瞭解這根本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先從組成身體的根本單位——細胞體內開始慢慢談起。

Read more

商代的兩種青銅刀與甲骨文、金文的「刀」字(下)

商代真正可能有機會作為兵器使用的刀應只有裝柄長刀,這種刀短暫流行於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是古代中國軍事的早期嘗試,但受限於戰爭形式變化與各種武器的發展競爭,直到漢代以前發展並不成功。漢代以後流行的刀已與商周時期的刀在形制上有很大的不同。甲骨文、金文中有許多文字的造字創意都顯示刀在當時以作為工具使用為主。

Read more

【探索32-6】罕見疾病之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突破之一,它開啟了以基因層面對抗疾病的新時代。透過人類基因組的解碼、多莉羊的誕生以及下一代測序技術的進步,我們得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結構與功能,也看到了利用基因技術治療疾病的無限可能。本次演講將聚焦於基因治療的核心技術及其應用,了解基因技術如何為未來的醫療健康帶來嶄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Read more

大學老師與生成式AI:如何影響教與學

生成式AI是可以用來創作文字、程式碼、圖像、影片、音樂等的AI演算法。而隨著ChatGPT的爆紅,使得生成式AI的應用變得更加的廣泛。使用生成式AI,對於藝術創作而言帶給了人類新的啟發與想像,不過,卻也帶來了很多隱憂,例如資訊安全問題、假訊息議題、抄襲問題等等。在學校的場域內,不少大學也祭出了使用生成式AI的相關原則與規定等等。而這一兩年來的生成式AI技術火速竄紅之後,實際上大學教師們對於生成式AI的看法又是如何呢?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2025科學史沙龍——環境變遷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科學史沙龍2025:環境變遷】系列講座來報到~今年的科學史系列活動,以「環境變遷」為主軸,透過不同領域專家學者的跨域對談,從多元面向探索與我們環環相扣的環境變遷議題,在交流中碰撞出精彩的知識火花!

Read more

無需插頭與電池的自我供電感測器

在智慧家電與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感測器成為無數設備的必備元件,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智能化支持。然而,在偏遠地區或無法頻繁維護的情況下,傳統感測器的能源需求限制了其應用範圍,像是難以配備電力設備,就算安裝電池也需時常更換。自供能感測器的出現為這一難題帶來解決之道,它透過從光、振動和溫差等環境能量中汲取電力,這種感測器無需依賴電池或外部電源,最新研究更引入「冷啟動」和能量管理技術,滿足高效能與環保的雙重需求,為智慧家居和物聯網設備開啟了更可持續的未來。

Read more

【探索32-5】肝膽微創手術

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早期手術因高失血量而風險極大,隨醫療技術進步,現已顯著降低失血量與手術風險。膽囊手術亦由傳統大傷口切開發展為微創腹腔鏡技術,顯著縮短恢復期並減輕患者痛苦。自微創手術問世後,逐步應用於更複雜的肝臟手術,如活體肝臟移植,顯著改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術後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近年來,該系統的肝臟手術已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未來,智慧器械與大數據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

Read more

你聞起來像是我的家人——蜜蜂辨認同巢夥伴的方式竟是依據腸道菌的味道?

蜜蜂對於全球農作物的生產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作為高度社會化的昆蟲,其社群結構嚴密,個體之間的溝通與辨識主要依賴化學訊息。在蜂巢的入口處,守衛蜂會負責把關,透過化學氣味與外觀特徵辨識進入的個體是否為同巢成員。然而,當同一片果園中有許多蜂巢,且所有蜜蜂皆屬於相同物種時,這些蜜蜂又是如何區分自己蜂巢的成員與外來者呢?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