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大學教授】信心和勇氣能帶你走得更遠|臺大昆蟲系林柏安老師助理教授

走進林柏安老師的研究室,便會看到滿滿且繽紛地各種植物,既療癒又文青的實驗室風格讓人耳目一新且印象深刻。聽著老師分享植物和昆蟲之間交互作用的各種故事,以及這些知識在因應氣候變遷中的應用潛力,著實振奮人心。他從小就立志在臺大昆蟲系任教,現今如願以償,並期許自己能夠「春去秋來,你我如初」,希望永保這份信念,持續守護他所熱愛的昆蟲學研究領域。

Read more

【人物專訪】沉默器官的守護者——專訪臺大醫學院癌醫分院吳耀銘副院長

微創手術是現代外科的發展趨勢,與傳統手術相比,微創手術能顯著地縮小手術的傷口大小,病人的術後恢復狀況也往往較佳。目前臺灣已成功使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完成肝臟移植,這是一項重大突破。雖然技術上仍有改進空間,但隨著努力,許多看似不可能的技術將成為常規。肝膽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指日可待。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四部:綁定的受體D1~D5

多變多巴胺之所以多變,不僅因為它具有神經遞質的化學特性、有時也可以是會放電的工作細胞,還因為在細胞膜上負責接收它的特殊蛋白質——「多巴胺受體」相當多變。前面兩個變化型已經在先前的文章介紹過了,那受體又是什麼怪東西呢?想必此時此刻大家腦海中可能已經閃閃亮起了多巴胺好奇。其實受體曾因前幾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而聲名大噪,在不少研究報導中所提到的「ACE2」就是「開鎖」讓新冠病毒進入體內的特殊受體。或許用此概念來看,大家就很容易認識這些被多巴胺綁定的受體了吧?

Read more

商周文字裡與「田」字有關的疆域界劃

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甲骨文與金文部分文字的造字創意隱含著人地關係方面的訊息,而根據「田」字而來的「畕」、「彊」、「疆」、「邦」等字便是理解當時人們區劃疆界意識的最佳例證,商代晚期以「田」表示土地界劃。與「邦」字相關的還有「丰」、「封」和「對」字,在卜辭中分別主要作動詞的分封和地名使用。

Read more

用石墨稀接住大象?來認識描述石墨稀斷裂的理論模型!

石墨稀,被譽為「奇蹟材料」不僅擁有優異的導電與導熱性,也擁有極為優異的機械強度,理想的石墨稀在承受巨大外力的時候幾乎不會變形,因此《科學美國》(SCIENTIFIC AMERICA)的報導曾這樣描述:單層的石墨稀可以撐起一頭大象,然而,這樣完美的石墨稀並不容易取得,因此,科學家開始轉向探討石墨稀的斷裂機制,並找到背後的斷裂模型Griffith 理論,藉由此模型,我們可以了解,在不同裂縫存在的情況下,石墨稀的耐受極限為何,如此有望能開始將石墨稀落實在電子工程之中。

Read more

【人物專訪】人類文明以來的第四大醫療產業CGT——專訪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

你聽過細胞基因療法 (CGT) 嗎?這個醫療名稱聽起來就很厲害對吧!居然能夠針對「細胞基因」進行治療,甚至僅要「打一針」就能治療癌症、血友病?這麼有效的治療想當然耳,所需費用也是相當可觀的。當你或身邊的人面臨天價醫藥費V.S.生離死別時,你該怎麼選擇呢?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林成龍創辦人為免疫學博士,有鑑於他求學時期臺灣缺乏治療排斥反應的人才,因此選擇繼續精進免疫學相關的專業。長期站在醫療前線的他分享了自己對於臺灣在醫療產業的看法,認為在四大醫療產業中,臺灣於前三者都處於「被殖民」的情況,如何協助臺灣在第四大產業CGT中進軍成為開拓者,正是林成龍創辦人期許自己與公司能夠達到的目標。

Read more

被眾人忽略的潛在食物資源——常見菊科雜草紫背草作為入侵性秋行軍蟲的替代性寄主植物

害蟲是對經濟作物如糧食和蔬果有重大危害,造成人類經濟損失和糧食安全的昆蟲,也因此農業昆蟲學者們焚膏繼晷地專研著害蟲們對作物的危害和防治手段。然而一些害蟲種類擁有極高的食性範圍,即使在作物收割之後,仍有能力利用田間雜草中的寄主植物來繼續完成生活史,等待下一輪的作物栽植,這便是「替代性寄主」概念,但由於雜草的種類極多且辨識不易,這部分研究相對較少。秋行軍蟲原產於熱帶美洲,是危害水稻、甘蔗、玉米及多種蔬菜的大害蟲,其自2019年起入侵台灣並造成危害。在蕭昀博士等人近期發表於日本應用動物昆蟲學會的會刊「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的研究中,他們從飼養實驗和空間分布的角度證實泛熱帶區域常見的菊科雜草紫背草(Emilia sonchifolia var. javanica)可作為秋行軍蟲的寄主植物,因此是潛在的替代性食物資源,值得未來持續關注。

Read more

商周時期的鳥群:以「隹」、「鳥」為構件的幾個文字(下)

商周時期以「隹」、「鳥」為造字構件的文字相當多,學者經由字形、文獻考證所推測的可能物種包含杜鵑鳥、烏鴉、啄木鳥等,可補充考古發現上的不足,而從「雉」、「隻」、「䍜」、「羅」、「離」等字可知,當時人們除了以箭矢射鳥,也以網捕、徒手抓取、設陷阱等方式捕鳥。古人捕鳥不一定是全然為了食肉,從文字構形,可知也是為了防止鳥害、祭祀或作為賞玩之用。

Read more

LLM vs 搜尋引擎:認知負荷與學習深度

大型語言模型 (LLM) 的出現方便了我們的生活,查找資料的方式從最傳統的上圖書館翻紙本資料,到上網搜尋關鍵字,又演進到了現在只要開口詢問智慧管家、大型語言模型,它們就能快速將答案呈現給我們。雖然這幫我們省下了許多時間,但這件事在學習成果上面是否會有影響呢?這影響是好是壞呢?德國慕尼黑大學Stadler等人的研究團隊為了探討這個問題,便設計了一個相關實驗,觀察大學生們分別使用搜尋引擎和LLM來解決問題後,學習成果的表現究竟如何。

Read more

綿延不止的家庭風暴:談父母彼此攻擊的負向心理衝擊

談到親子關係,常有人提到「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當父母在教養上能保持同理、溫和,以及堅定的態度,孩子或許能安穩的成長;反之,背影將成為揮之不去的陰影。在這篇文章中,來自挪威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嘗試透過長期追蹤,瞭解父母之間的口語或肢體攻擊,與孩子的外化相關障礙症狀有什麼樣的關聯性。

Read more

愛因斯坦道歉了?一探理工天才的感情世界(二)

愛因斯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因其卓越的科學貢獻而為人熟知,但在這些光輝成就的背後,他也曾經對於一些事情感到後悔,像是,他曾將宇宙常數引入廣義相對論,後來卻稱這為「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但對於核武器造成的傷亡感到內疚;他也曾與納粹支持者菲利普.萊納德有著口角衝突。愛因斯坦雖然是科學天才,但也有著深刻人性的掙扎與反思,這些思考至今仍對我們有所啟示,使我們知道該以什麼態度來看待科學發展。

Read more

【人物專訪】遺傳疾病鑑定者——專訪臺大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陳沛隆教授

基因定序是許多生醫技術的基礎,像是精準醫療、基因改造等都是奠基於基因定序之上的應用。過去要進行基因定序往往曠日廢時,而次世代定序不僅快速且大量,才使得相關應用能夠飛速發展。然而,基因科技總是繞不開爭議相伴,像是遺傳醫學與精準醫療的倫理道德議題,都仍有待相關單位制訂管理的政策。臺大基蛋所所長陳沛隆教授不僅分享了自己如何從一位平凡的醫生走向基因醫學專家之路,也對於有志走向遺傳醫學領域的學子多方涉獵不同領域的相關素養,以因應未來對於跨領域人才的需求。最後,他也分享自己在研究領域持續走下去的動力,雖然研究過程相當不容易,但最後對醫學的貢獻卻是甘甜的。

Read more

【探索32】探索32醫!新興醫療科技診斷與治療

耳目醫新的CASE探索講座秋季場報到~隨著醫學與科學的發展,近年越來越多新興醫療科技問世,而你卻對生硬的專有名詞和技術醫竅不通嗎?探索講座邀請到進行第醫線研究的醫師與科學家來共談新醫療,分享新興又專業的醫療科學與故事

Read more

宋代已有活字,為何《四庫》還用手抄?(下)

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

商周時期的鳥群:以「隹」、「鳥」為構件的幾個文字(上)

「隹」與「鳥」是甲骨文中兩個飛鳥側面形象的字,並不總是容易單從字形上來分辨,有時須借助卜辭內容。「隹」與「鳥」其實是一形之變,兩者在古文字中作為偏旁也常互用,並不如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所云,以尾之長短作為區分。從「隹」、「鳥」所呈現的鳥形如此多樣的情況來看,二字可能並不特定表某種鳥,而是泛指。商周時期先民以此二字為構件所創造的甲骨和金文字相當多,這些文字,如「雥」、「霍」、「集」、「鳴」、「進」等,反映了人群對鳥類的敏銳觀察與辨識力。學者經由字形、文獻考證所推測的可能物種,如燕、天鵝、雀等,也能補充考古發現上的不足。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