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科研】來自排灣族傳統領域的新種甲蟲——卡蘇卡華爾特菊虎之發現

華爾特菊虎 (Walteriella) 是一類特產於中南半島至東亞南部的菊虎,已命名共11個種(亞種),而臺灣為已知分布區域的東界與北界,目前已描述紀錄三種。近期蕭昀博士與日本倉敷自然史博物館的奧島雄一博士合作研究臺灣產的華爾特菊虎,最終確認一種全新物種,命名為「卡蘇卡華爾特菊虎 (Walteriella kasugana Hsiao & Okushima, 2025)」,種小名源自於本種發現地於當地排灣族語的地名。

Read more

商周時期的青銅鉞與相關文字的創造(上)

青銅鉞是一種橫擊的劈兵,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雖為非實戰兵器,卻有多種用途和特殊文化意義,如軍事指揮權象徵、刑具。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戌」字即青銅鉞的象形,「成」、「咸」和「威」皆以「戌」為造字構件。商代青銅器族徽上可見到持鉞行刑、斬首的圖像。

Read more

二維VS2的雙重靈魂,金屬還是半導體?(上)

科學界長久以來認為二維單層材料無法在室溫下維持鐵磁性,因為熱擾動會打亂自旋的有序排列,但二維材料受基板支撐、缺陷、自旋軌道耦合等效應影響,能進一步維持有序自旋產生鐵磁性。VS2尤其受人注目,因為它能呈現室溫鐵磁性,增加了實際應用的可行性,不僅如此,它還能因著不同的原子堆疊模式呈現金屬或半導體的特性,因而成為了最火紅的二維材料之一,這一篇文章我們將先介紹具有金屬特性的T-VS2,看它如何在電化學中成為革命性的候選材料!

Read more

「快樂」與「happy」是同一個意思嗎?從語言文字中理解情緒

情緒是人類在進行語言溝通時,同時也會表達出來的主觀經驗,而情緒除了透過語言文字本身來傳遞之外,也會透過臉部表情、肢體語言等等其他方式傳遞。不過,在現代社會中,大量語言文字的交流占據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因為網際網路、社群媒體等的連結,讓世界各地的人們得以互相交流。那麼,能不能透過現代化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跨文化、跨語言的理解人們字裡行間的情緒呢?

Read more

如何讓身體產生Goof Energy!(一)

在我們瞭解Good Energy與Bad Energy概念,並瞭解他們各自對人體有何幫助與害處之後,那我們究竟該如何讓身體產生Good Energy呢?方法當然有很多,但最簡單、最重要也最首先的,就是好好瞭解自己的身體,此時你的健檢報告就是最好的指南,裡面很多數值都透漏著你身體內部的訊息。我們就先從健檢報告的數據入手,看看各個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解密身體在跟你說些什麼吧!

Read more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意識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慧 (AI) 的飛速發展,關於AI是否具備意識的討論日益熱烈。這個議題不僅是科學與技術的挑戰,更是一場深刻的哲學與倫理思辨。鄭士康教授從多層本體論和突現論的角度切入,探討意識的來源與本質,而葉素玲教授則從人腦意識測量與圖靈測試等實驗,來檢視AI與人類意識的異同,闡述意識的定義,以及,AI是否擁有意識的進一步剖析。

Read more

【探索34】水泡與腳印:人類行走於地球的歷程

數百萬年來,人類在地球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深淺不一的「腳印」。從最早的微小足跡,到無遠弗屆的城市文明印記。這些腳印,成就了我們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物種的巨大影響力。然而,當這段漫長的旅程發生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生態失衡……這些潛藏在旅途中劇烈疼痛的「水泡」,是否是我們過度使力的證明?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檢視?

Read more

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下)

殷墟是中國目前有家馬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中國家馬的起源問題便是殷墟出土家馬的來源問題。學界主流意見認為商代先民獨立馴化野馬的可能性極低,中國家馬的起源既有外來傳入也有本地馴化因素,起源歷程可能是最早源自於歐亞草原的家馬和馴馬技術自西向東傳入東亞,東亞先民繼而掌握馴馬技術後馴化本地野馬。甲骨文的「馬」也指一種機動性極高的常備軍,可能是以騎射為主要攻擊手段的騎兵。

Read more

【微影製程大解密】(2)——2025年正展開的半導體競賽

在晶片微縮的競賽中,過去六年,EUV(極紫外光)成為突破的利器,它的波長僅13.5奈米,能刻畫出比頭髮直徑小上千倍的電路細節,然而,這項技術並非唾手可得:從動輒數億美元的設備成本,到需要真空與特殊反射鏡的嚴苛條件,再到光罩檢測的繁複手續,每一步都牽動著半導體製程的效能與良率,然而,2025年開始,台積電已經更進一步率先引進High-NA EUV,將推動製程進入2奈米以下的時代,在這場半導體的競賽中,誰有功夫能率先駕馭這道最強光束,就掌握了未來十年的半導體霸主地位。

Read more

與對話式AI代理人聊出感情

不只是聊天而已!在ChatGPT出現之前,還有如Google助理、Siri等具備對話功能的聊天機器人出現。而當消費者使用了這些不同的聊天機器人或AI代理人 (AI agent) 的同時,往往也建立了不只是單純聊天而已的消費者關係。至於何以讓消費者和產品產生關係,也是一個關於行銷方面的重要研究議題。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第九部:和亦敵亦友的血清素,走走等等?

塑造我們行為的大腦化學神經遞質,除了名滿四海八方的多巴胺外,另一個赫赫有名的就是血清素了。不過,這是多變多巴胺系列,我們為什麼要提這個和多巴胺同祖輩(單胺)的化學物質?事實上,過去的研究已表明大腦中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和血清素,在獎勵學習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我們也知道它們透過影響許多相同的神經迴路來發揮作用。那麼,如何整合多巴胺和血清素訊號來驅動獎勵學習呢?多巴胺和血清素在此過程中,又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Read more

從磁性啟發到神經網路

我們的大腦能在模糊、局部訊息中迅速辨識事物,這種強大的學習與記憶能力成為人工智慧模仿的對象。本文介紹一種由磁性材料中自旋玻璃啟發的神經網路模型,即Hopfield網路。自旋玻璃因內部自旋無法滿足彼此相斥的排列需求,呈現出多個穩定但不唯一的能量谷,每個谷可視為一種記憶狀態。Hopfield網路仿此原理,將神經元狀態類比為自旋,透過彼此間的連結強度儲存資訊,並在擾動後自動回復至穩定記憶。雖然該網路有容量限制,但它奠定了神經計算的物理基礎。隨著深度學習與新型架構的出現,這種由物理啟發的神經網路不僅拓展了我們對人工智慧的理解,也讓電腦記憶系統邁向更強大與抽象的層次。

Read more

LLM與學生的人機互動:對於「能供性」的看法

ChatGPT在2022年底發布之後,讓學界及教育界的研究者們及教師都展開了關於大語言模型(LLMs)的相關研究。不少研究也開始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到教育現場的應用當中,而LLMs所帶來的即時回饋、個人化學習等等,也為教育科技帶來了新的技術進展。

Read more

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上)

甲骨文的「馬」字是一匹馬的象形,字形特點為長首、大眼、大耳、帶鬃毛的頸、下垂的長尾和圓形或平底的蹄足。早期字形偏圖像化,晚期字形則轉筆畫化。今日楷書的「馬」字便源於甲骨文。卜辭裡的「馬」字常見作本義使用,商代晚期的馬名目繁多,有些是按照毛色來命名的,有些則是按照其他動物的特點。殷墟是中國目前確定有家馬(Equus caballus)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先民利用牠們進行祭祀和殉葬,以王陵區和族墓地裡的大墓較為常見,中、小型墓葬則無,顯見馬匹的珍貴性。

Read more

細胞也能時光倒流?iPSC的誕生故事

在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中,一顆由iPSC製作、跳動的迷你心臟吸引了全球目光,也讓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再次成為科學焦點。本文回顧iPSC技術的誕生歷程:從細胞分化不可逆的傳統觀念,到約翰·格登透過核移植證明體細胞仍保有發育潛能,再到山中伸彌成功以四個基因將成熟體細胞「重編程」,創造出能分化成多種細胞的iPSC。這項突破不僅改變了幹細胞研究的方向,也成功避開胚胎使用的倫理爭議。iPSC 的出現揭示了細胞命運的可塑性,也為再生醫學與精準治療帶來無限可能。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