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史中的十一月】1696 年 11 月:惠斯頓(William Whiston)解釋諾亞大洪水
歷史上有許多世界末日的先知,預言地球的末日。其中比較饒富趣味的是一個叫惠斯頓(William Whiston)的自然哲學家,他試著將科學和他堅定異教與天啟的宗教觀點融在一起。
Read more歷史上有許多世界末日的先知,預言地球的末日。其中比較饒富趣味的是一個叫惠斯頓(William Whiston)的自然哲學家,他試著將科學和他堅定異教與天啟的宗教觀點融在一起。
Read more米契爾(Maria Mitchell)是美國第一位女性專業天文學家,於 1847 年 10 月一夕成名,當時她是第一位發現一顆新彗星,並繪製出其軌道,後來成了知名的「米契爾小姐彗星」。
Read more1932 年查兌克〈James Chadwick〉發現中子,確立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後,物理學家認為基本粒子只有四種:光子、電子、質子和中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粒子不斷地在宇宙線和能量越建越高的新加速器中被發現,看似雜亂無章,令物理學家困惑不已,而出現了「粒子園」之詞。蓋爾曼 (Murray Gell-Mann)經由對稱性的考量,提出夸克假設,得到實驗證實,使得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美麗、簡單有序的景象得以呈現。
Read more大家一般都將摩斯(Samuel Morse)和顛覆長程通訊的電報發明聯想在一起,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一個倫敦的起司商人轉行成業餘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羅納茲爵士(Sir Francis Ronalds),創造出他自己的電報版本。羅納茲當時曾說:「給我足夠的材料,我將讓全球電氣化」。可是,那時世界仍未準備好接受他的遠見;他比庫克(William Cooke)和惠斯同(Charles Wheatstone)將電報商業化早了 20 年。
Read more克拉尼最早在他的公寓做實驗,跳過一般弦樂器和管樂器振動的研究,而專注於桿的橫向振動,這是受到歐拉(Leonhard Euler)和白努利早期研究的啟發,之後他轉而研究金屬板的振動,這在當時多半是未知的領域。克拉尼當時也許不知道,因為在他留下來的著作中沒特別提及,在一世紀前,1680 年 7 月 8 日,虎克(Robert Hooke)在實心金屬板上面撒下沙粒,然後以小提琴的弓沿著板的邊緣拉,讓金屬板振動,注意到沙粒會沿著振動節點重新排列而形成獨特圖案。
Read more大麻不時會以毒品的姿態,登上社會新聞的版面;然而具有藥性的大麻,卻又可以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店裡,光明正大地供人使用。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大麻這種亦正亦邪的植物?
Read more地球每 24 小時自轉一周,這個規律的日夜週期,對於地球上的生物造成極顯著的影響。為了適應這個規律的週期變化,生物體內形成了一個內生性的生理時鐘,幫助個體準備即將來臨的外在變化。本講次說明生物體透過何種機制調節生理時鐘,以及人們在現代社會中該注意些什麼事情,避免生理時鐘受到干擾。
Read more電動力學在字典上的定義,是移動的電荷與電場跟磁場的交互作用。但是這短短的一句話,卻有足足一百年複雜且精彩的發展過程。發現光就是電磁波,是十九世紀最大的科學成就之一,而電動力學解釋了光如何在介質中傳播,與物質產生交互作用。本講次為聽眾介紹電動力學在歷史上的重大發展。
Read more海龜這種生物長久以來,就與中國人的宗教活動息息相關,然而如今牠們的生存卻面臨著威脅。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海龜?遇到海龜又該怎麼辦?本講為聽眾介紹海龜與人類互動的歷史軌跡,以及近代海龜的研究與保育行動。
Read more1908年6月30日上午,在一個大都是鄂溫克族原住民和俄羅斯拓荒者居住的西伯利亞偏遠人煙稀少地區,見到了一長條亮光劃過天空。十分鐘後,出現一道閃電和轟隆聲響,伴隨著強力的震波將數百哩外的窗子都震碎。有一位名叫謝苗諾夫(Sergei Semenov)的農夫正在震央40哩外吃早餐,是少數親身目睹整個事件的人之一。
Read more飛機飛越時真空管收音機上空時,會干擾收音品質,這個發現引領了雷達的誕生,並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蓬勃發展,間接影響了戰局發展。時至今日,雷達的原理也衍生出許多日常應用,嘉惠世人。
Read more雷達是一種視距外動態物體的監控系統,它使用無線電波來確定物體的範圍,角度或速度。光雷達則是利用脈衝雷射測量到目標的距離,並製作目標的 3D 資料。這兩種技術在軍事、航太、氣象、通訊方面,都是目前無可取代的技術。本講次為聽眾簡介雷達與光達的原理及應用。
Read more一般人不會馬上認為壁虎的腳如何黏附在表面上,以及微小的奈米機件常因摩擦而故障,兩者之間有關聯性。前者牽涉到分子吸引的特性,而後者則是由空無一物的空間中量子力的「黏性」所引起。然而,兩者皆根源於凡得瓦 (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和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兩位荷蘭人的研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