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LM與學生的人機互動:對於「能供性」的看法

ChatGPT在2022年底發布之後,讓學界及教育界的研究者們及教師都展開了關於大語言模型(LLMs)的相關研究。不少研究也開始將大語言模型應用到教育現場的應用當中,而LLMs所帶來的即時回饋、個人化學習等等,也為教育科技帶來了新的技術進展。

Read more

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上)

甲骨文的「馬」字是一匹馬的象形,字形特點為長首、大眼、大耳、帶鬃毛的頸、下垂的長尾和圓形或平底的蹄足。早期字形偏圖像化,晚期字形則轉筆畫化。今日楷書的「馬」字便源於甲骨文。卜辭裡的「馬」字常見作本義使用,商代晚期的馬名目繁多,有些是按照毛色來命名的,有些則是按照其他動物的特點。殷墟是中國目前確定有家馬(Equus caballus)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先民利用牠們進行祭祀和殉葬,以王陵區和族墓地裡的大墓較為常見,中、小型墓葬則無,顯見馬匹的珍貴性。

Read more

細胞也能時光倒流?iPSC的誕生故事

在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中,一顆由iPSC製作、跳動的迷你心臟吸引了全球目光,也讓誘導型多功能幹細胞再次成為科學焦點。本文回顧iPSC技術的誕生歷程:從細胞分化不可逆的傳統觀念,到約翰·格登透過核移植證明體細胞仍保有發育潛能,再到山中伸彌成功以四個基因將成熟體細胞「重編程」,創造出能分化成多種細胞的iPSC。這項突破不僅改變了幹細胞研究的方向,也成功避開胚胎使用的倫理爭議。iPSC 的出現揭示了細胞命運的可塑性,也為再生醫學與精準治療帶來無限可能。

Read more

【微影製程大解密】(1)——當年台積電如何彎道超車?

在顯微鏡下,半導體晶片宛如一座縮微城市,每條「道路」都比頭髮的千分之一還要細微。工程師是如何在如此微小的尺度上,打造出這些精密的電路網絡呢?答案就在微影製程。這項技術就像奈米雕刻師,不斷突破物理與工程的限制,讓同樣大小的晶片能容納更多的電晶體與功能模組,進而提升運算速度與降低功耗。本文將帶領讀者走進微影製程的世界,探索它的科學原理與演進歷程,並以此視角回顧台積電如何在2004年憑藉創新的浸潤式微影技術,成功超車全球半導體業,躍升為業界的領航者。

Read more

【人物專訪】探索科技與親密關係的交織——專訪陳維平教授

你聽說過性愛機器人嗎?雖然這樣的新興科技產品尚未大量進入我們的生活,但人工智慧已經透過很多隱藏的方式介入了我們每個人的親密關係。例如現代人常常使用的交友軟體,其實就是演算法影響親密關係的最好例子。陳維平老師的研究聚焦在數位科技時代裡,人們探索感情的方式,以及科技如何形塑人們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她認為親密關係是受多重社會因素形塑的結果,當人工智慧這樣的新興科技進入社會當中,親密關係自然會出現大量的改變,我們是否能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正在被科技重塑,以及討論該怎麼面對這樣的改變,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下)

西周與商代的馬車系出同源,但周人對馬車的改良和適用於車戰的成套兵器出現,使得駟馬戰車自西周時期開始逐漸成爲軍隊的主力兵種之一。許多西周青銅器銘文上都見有戰車搭配步卒作戰的記載,反映戰車在西周戰場上與步卒的搭配已為常態。西周、春秋時期單次作戰中投入的戰車數量可能也沒有特別多,因為戰車作戰有多項制約條件。西周至春秋早期一乘戰車可能都維持著一輛戰車搭配十名步卒的配置,至春秋中期以後一乘馬車的步卒數量才開始大幅增加。春秋晚期至戰國初期戰車的使用由盛轉衰,徹底消失於戰場的時間大致在兩漢之際。

Read more

▍量子力學究竟怪在哪裡?|海森堡在100年前開啟的學問 ▍

物理科普大學長——高涌泉老師開講啦!時逢量子百年,擅長理論物理學、又熟知物理學家們之間各種八卦的高涌泉老師,要來跟大家聊聊量子力學究竟怪在哪裡?薛丁格腦中那隻不死不活的貓,究竟代表什麼?對於「量子」感興趣的、想更深入量子世界的、想聽聽物理科普大師如何詮釋量子的夥伴,歡迎與我們一起跟隨著涌泉老師,一起打開這扇神祕但又非常科學的大門!

Read more

微觀世界的小漩渦——斯格明子

斯格明子(Skyrmion)是一種具有拓撲保護特性的微觀結構,最初由理論物理學家在粒子物理的理論研究中預測。多年後,科學家在磁性材料中實驗發現了這些如同小漩渦般的自旋組態結構,因其獨特的拓撲性質,被視為開發下一代高密度、低功耗記憶體與邏輯元件的關鍵。它們的形成涉及多種磁性相互作用的巧妙平衡。斯格明子因其拓撲保護而具有極高穩定性,且能以極低的電流驅動,這使其在自旋電子學領域展現出巨大潛力,有望突破傳統電子元件的限制。儘管目前仍面臨許多應用與製造技術等挑戰,磁斯格明子儼然已成為下世代磁性自旋電子元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Read more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宗教

本次演講深入探討了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在宗教文化傳播中的應用與其深層思考。前半段聚焦於元宇宙的數位策展模式的核心要素,並以高雄義永寺的元宇宙數位策展為例,說明如何將宗教歷史與人物具象化。同時,也討論了AI虛擬導覽員的應用、發展方向及挑戰。後半段則轉向AI與宗教信仰的哲學對話,探討AI如何改變人們的宗教實踐、是否可能成為信仰對象,以及科技宗教的概念。透過本演講可以了解到,AI於宗教推廣上的實際應用,以及除了應用之外,關於AI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倫理和社會影響,鼓勵宗教界積極參與對話,貢獻其價值觀與智慧,以促成科技和宗教之前的和諧與永續發展。

Read more

Bad Energy!(二)

上一期我們介紹20到40歲青狀年因代謝功能障礙而可能出現的數種病症,這一期接著根據Dr. Means 在其Good Energy (Ref. 1)的第二章的繼續介紹老人和兒童常見慢性疾病的病根。Bad Energy在老人身上累積,可能造成中風、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疾病;而在孩童身上,則與肥胖症、脂肪肝有關。然而,「這些疾病在根本上息息相關」這件事,是醫學上的一大盲點。若僅僅是單就各個症狀進行治療,往往無法發現最根本的原因,導致疾病無法根治。

Read more

用磁性模型解決生活難題

生活中我們常面臨一些難以選擇的問題,例如,去旅行想造訪的城市過多,路程與停留時間不易安排。排課或排班總是擠在某幾天,一回到家整個人都累爆了。出門旅遊明明按照導航行駛,為什麼還是花很久的時間在開車?這些生活難題都與求解最佳化問題有關。雖然近代電腦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但符合問題的答案太多,在有限時間內,最多僅能找到局部的最佳解,無法找到問題真正的最優解答。若想求解這類問題,可以利用百年前物理學家發明的磁型模型,將問題轉化為選擇問題,再透過量子退火電腦就能馬上迎刃而解。

Read more

上古中國的車馬、「車」字與車戰的興衰(中)

馬車在晚商登場時已具備完整面貌,但發展期相關物證的缺乏也讓起源問題帶有爭議,過去有西方傳入和本土獨立起源兩種觀點,近年研究則認為與卡拉蘇克文化的東向文化傳播有關,可能是在烏拉山脈東南麓及高加索地區起源,經南西伯利亞、蒙古向東、向南傳播,沿太行山西麓的山西進入中原,馬車傳入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400至1300年間。商代晚期馬車的使用並不普及,即便出現在戰場上,可能也只作為具機動性和視野的指揮車,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表徵,並未實際於戰場上衝鋒陷陣。馬車成為戰車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大規模投入戰場,並成為致勝關鍵,可能是周滅商的牧野之戰。

Read more

雜質說(2)——雜質如何塑造新世代科技

從晶片運算到再生能源,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往往來自材料中那極微小的「雜質」。它們能讓原本幾乎不導電的矽,變成資訊高速公路的核心;也能讓只能吸收紫外光的材料,擴展到涵蓋可見光的能量利用。無論是控制電子與電洞的N型、P型矽,還是經Ti摻雜後具備更寬光響應範圍的BaZrO3,這些雜質一次又一次地改寫材料的性能,成為連接今日科技與未來能源的關鍵橋樑。

Read more

毛毛蟲的腸道細菌不是來自植物,而是來自土壤?改變土壤微生物,或許能成為新的害蟲防治策略?

你可能從沒想過,一隻啃食葉片的毛毛蟲,牠肚子裡的微生物竟然跟土壤息息相關!荷蘭科學家們發現,毛毛蟲(甘藍夜蛾)的腸道微生物組成,比起牠們吃的植物葉片,竟與土壤微生物更加相似。另一項研究進一步指出,透過利用不同類型的植物改變土壤的微生物相,不僅能影響植物的健康,甚至具有控制害蟲數量的潛力。這不僅為農業害蟲防治提供了全新的、更環境友善的思路,也再次證明了土壤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作用,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更為重要呢!

Read more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下)

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