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感覺的故事:魚類的視覺與嗅覺
生物的眼睛,會根據他們棲地所能見的光而演化。以住在深海的川紋笛鯛為例,在牠的體長大約是3.46公分時,牠的眼睛對波長513奈米的光最敏感,偏綠;然而當牠長到8.2公分時,則對492奈米的波長最敏感,這告訴我們的就是:牠幼年時住在淺水區,成熟時移居到深水區。
Read more生物的眼睛,會根據他們棲地所能見的光而演化。以住在深海的川紋笛鯛為例,在牠的體長大約是3.46公分時,牠的眼睛對波長513奈米的光最敏感,偏綠;然而當牠長到8.2公分時,則對492奈米的波長最敏感,這告訴我們的就是:牠幼年時住在淺水區,成熟時移居到深水區。
Read more人類的疼痛科學史可以追溯到西元前六千年前,當時的秘魯人就會吃古柯來止痛;到了西元前兩千年,美索不達米亞的人也會進行止痛,但他們認為疼痛是超自然的因素造成的。到了西元前410年,希臘人開始慢慢把痛覺當成一種疾病,而不是超自然現象造成的。到西元1664年,迪卡爾更把痛覺與大腦做連結,他認為人因為有大腦才會痛。西元1805年,第一次發現了嗎啡,不過嗎啡早就以鴉片的形式存在了;阿斯匹靈的發明則在1864年,讓發明的廠商大賺錢。在1906年Sherrington發現了痛覺神經,然後在1965年Melzack及Wall則發表了痛覺閥理論,理論的基礎就是會痛的話止痛最好的方式就是按摩,因為按摩會刺激觸覺,可以在神經網路裡面抑制痛覺的傳遞。接著在1973年發現了鴉片受體與腦啡,到了1995年以後,分子生物學在痛覺領域中大放異彩。
Read more■現代小提琴誕生於義大利小鎮克里蒙納 (Cremona) ,源自此地的三大家族所製的名琴,把把價值不菲。然而這些名琴裡究竟藏著什麼樣的秘密,使得歷代演奏名家覺得一身技藝,非得要有名琴搭配,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Read more■聲音是地球上無所不在的訊號,既能跨越空間,又可標記時間,是生物最基本也最變化多端的隔空能力。音樂是人類操控這種能力,最為獨特的藝術化表現,柯智豪先生在本講次中為聽眾示範,合成器如何以「一人樂團」之姿,成為現代音樂家製造或印證各種聲音的最佳利器。
Read more■日本自德川幕府開設的江戶時代,在外交上採取鎖國政策,僅開放長崎一地供中國及荷蘭商人通商使用,然而西方文明卻還是透過這個小小的管道傳入日本。本講次以在醫學中較為冷門的骨科為例,訴說一段西方科學技藝,如何影響日本骨學發展的故事。
Read more■霍亂自 1817 年首次大流行以來,隨著貿易路線傳播到世界各地,造成人心恐慌,社會動盪。以霍亂研究留名青史的斯諾,為我們顯示疾病地理學與流行病學的力量與限制,同時也再一次印證科學上的爭議,很難經過一次精彩的論證就塵埃落定,總是需要經過相當過程與大量努力,才能造就新的學說。
Read more■1930 年代紅極一時的上海名伶周璇,短短 37 歲的生命,有大半時候都為精神疾病所苦。這是演藝圈複雜的人事糾葛造成的精神壓力,還是生理因素使然?
Read more■康熙為什麼廢黜立了幾十年的太子胤礽,最後把皇位傳給雍正,不但是各種清宮劇最愛的題材,也是清史上一個頗有話題性的題目。我們從心理史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胤礽有沒有可能罹患有某種間歇發作的精神疾病,因此使得康熙不得不更換儲君?
Read more■對於被喻為「大霹靂之父」的勒梅特 (Georges Lemaître) ,有人說他「計算正確無誤,但物理卻糟糕透頂」,有人說他的研究「是我所聽過關於宇宙創生,最優美且令人滿意的解釋」——這兩個極端的評語,都是來自於愛因斯坦。他如何讓上個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刮目相看,奠定現代宇宙學的基礎?
Read more■在二十世紀初的時候,人們認為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範圍大約是數萬光年;所有看得到的星星,全都在銀河系內。把這個認知推翻的功績,我們如今歸諸於哈伯,不過他是站在哪些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脈絡下,造就他如今的歷史定位?
Read more■雷達 (RADAR) 這個英文字,倒過來看一樣是雷達,正好反映了雷達主動發出波之後,還要等反射回來,才能了解對方的原理。物理學家如何運用這個原理,探索宇宙的實相?
Read more■雷達的應用最初都是為了戰爭需求而生,直到戰後才衍生成為許多便利民生的發明。在當兵時閒來無事,研究雷達上了癮的嚴宏洋老師,為我們細數雷達發展史上的重要人物與里程碑。
Read more■諾貝爾獎在 1901 年設立,在這之前就去世的人自然與之無緣,有機會卻成為遺珠之憾的人也不在少數。然而在我們今天介紹的這幾位,與諾貝爾獎擦身而過的傑出化學家身上,卻可以看到不少的人性故事——幸好大多數仍然是科學家單純、正直的一面。
Read more■綜觀諾貝爾獎的得獎條件,不外乎是要有第一原創,對原有的科學見解提供全新視野,或是引領科學社群的研究方向;倘若這三個要件齊備,獲獎的機率就大為提高。那麼在諾貝爾獎設立之前,有哪些化學家符合這些條件,只是因為出生得太早,因此沒有機會獲此殊榮呢?
Read more■音樂認知的基本架構,是由作曲家李歐納德.邁耶爾 (Leonard B. Meyer) ,在 1956 年出版的《音樂的情感與意義》一書所奠定。他提到音樂所能撩撥的許多情緒,都是來自於聽眾的期待。蔡振家教授特別為我們剖析音樂結構,如何在我們的大腦中,產生喜愛的感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