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4】水泡與腳印:人類行走於地球的歷程
數百萬年來,人類在地球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深淺不一的「腳印」。從最早的微小足跡,到無遠弗屆的城市文明印記。這些腳印,成就了我們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物種的巨大影響力。然而,當這段漫長的旅程發生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生態失衡……這些潛藏在旅途中劇烈疼痛的「水泡」,是否是我們過度使力的證明?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檢視?
Read more台大科學教育中心的「探索」系列活動全記錄!
數百萬年來,人類在地球這塊土地上,留下了無數深淺不一的「腳印」。從最早的微小足跡,到無遠弗屆的城市文明印記。這些腳印,成就了我們的歷史,也證明了人類物種的巨大影響力。然而,當這段漫長的旅程發生資源耗竭、氣候變遷、生態失衡……這些潛藏在旅途中劇烈疼痛的「水泡」,是否是我們過度使力的證明?我們是否該停下來檢視?
Read more你知道埋葬蟲嗎?牠們除了是環境中重要的清道夫,還是昆蟲學家眼中非常好的研究對象。牠們不僅族群分布廣、生命週期適當,且還有許多獨特的行為,都使得越來越多科學家使用牠們來進行研究。臺大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的孫烜駿教授也是著迷於埋葬蟲的昆蟲學家,但他的研究並不僅聚焦於這個物種,而是希望透過這種物種去觀察生態、演化以及氣候變遷之間的關聯,並希望自己的研究結果未來能回饋社會,成為政策制定時的參考。
Read more近年來的氣候變遷,讓越來越多人更加關心人類的活動到底如何影響著全球氣候。但…就只有溫室氣體會造成氣候變遷嗎?臺大大氣科學系的羅敏輝主任長期將研究主軸放在地表變遷對於氣候的影響,他藉由衛星資料與氣候模式的模擬,持續觀察著在陸地和大氣的交互作用下,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氣候現象。然而,氣候模型的預測當然不可能是100%準確,在氣候變遷的當下,大氣科學家們提出的氣候模型也常受到質疑,但羅主任認為,研究結果不如預期是常態,但只要有一次是成功的,那就足以支持他繼續走下去。而他也鼓勵學生,要尋找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主題來做為研究項目,因為你的好奇心與熱情,才是當你遇到瓶頸時,能堅持下去、繼續前行的動力。
Read more「昆蟲系」並不是許多人會選擇就讀的系所,臺大昆蟲系的楊恩誠教授也是如此。起初,他對昆蟲也沒有特別喜歡,但因為家人的影響,投入了這個領域。但在大學四年間,他逐漸培養出了興趣,也對昆蟲神經學的研究感到著迷,甚至最終成功獲得博士學位。如今的他,讓研究成為自己的一種生活型態,而這就是讓他構思出許多創新研究方法的靈感來源。他認為,當研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就會很自然在生活中找到可能的研究靈感,讓自己的生活和研究生涯充滿快樂與驚奇。
Read more你有想過進入地質系之後可以做什麼嗎?整天挖石油、採石頭、找礦石?那你就太小看地質學家們了,事實上,許多產業都需要地質學跨領域的結合。陳宏宇主任從最初認為的「誤入」地質系,到如今成為國家級的防災專家,是這一路走來許多的經歷,讓他見到許多出乎意料的風景,也更加意識到防災教育的重要性。這麼多年以來,但凡災害發生時,在現場總能看到他帶領救災團隊勘災的身影,在他們這些專家的努力下,許多目前我們所知的防災概念才得以落實。雖然我們不知道災害何時會到,但只要民眾意識到防災減災的重要性,傷害就能夠降到最低。
Read more在永續發展目標中,氣候變遷與糧食危機皆與農業息息相關,如何讓農業足以面對氣候變遷的衝擊,是各國都非常重視的問題。姚銘輝研究員從農藝所畢業後,原本的工作只是單純地彙整氣象觀測站的資料,但這樣單調的工作並不能滿足他,於是他開始思索將氣象觀測與作物生理結合的可能性,甚至再次回歸校園學習專業。學成以後,他回到農試所服務,並以自己的所學幫助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防災、推廣農作物災害通報App,以及如何將AI與農業相結合。這樣跨領域的互相結合,或許正是如何解決環境變遷對農業造成影響的解題方向。
Read more心臟是人類無法再生的器官之一,但在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的交叉領域中,心肌再生的未來充滿希望。在本次演講中,謝清河教授以其醫學與生物工程雙重背景,深入剖析心肌再生研究的挑戰與突破,特別聚焦於iPSC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技術的應用。他指出,通過基因轉殖激發心肌細胞的再生潛力,可有效修復受損心肌,甚至解決心臟移植供應不足的問題。謝教授的研究,不僅讓心肌修復成為可能,也為末期心衰竭患者帶來新希望,展現了從基礎到臨床應用的創新之路。
Read more地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科學講座,帶著滿滿的知識春季回歸!重磅推出【地球求生計畫:變遷與調適】系列科普演講,邀請大氣、農業、防災及生物領域的專家學者,以科學視角剖析環境變遷在不同面向的影響和考驗,並探討人類如何攜手應對!
Read more基因治療是現代醫學的重要突破之一,它開啟了以基因層面對抗疾病的新時代。透過人類基因組的解碼、多莉羊的誕生以及下一代測序技術的進步,我們得以深入了解基因的結構與功能,也看到了利用基因技術治療疾病的無限可能。本次演講將聚焦於基因治療的核心技術及其應用,了解基因技術如何為未來的醫療健康帶來嶄新的視野與可能性。
Read more肝臟作為人體最大的代謝器官,早期手術因高失血量而風險極大,隨醫療技術進步,現已顯著降低失血量與手術風險。膽囊手術亦由傳統大傷口切開發展為微創腹腔鏡技術,顯著縮短恢復期並減輕患者痛苦。自微創手術問世後,逐步應用於更複雜的肝臟手術,如活體肝臟移植,顯著改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術後風險。達文西機械手臂是微創手術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提升了手術的精準性與效率。近年來,該系統的肝臟手術已納入健保,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未來,智慧器械與大數據的融合將進一步提升手術安全性與治療。
Read more癌症是萬病之王,也是我們每個人非常關注的健康議題;在三十年以前,癌症被認為是不治之症,但今時今日細胞基因療法出現,為世界上無數罹癌患者帶來一線曙光。本次探索講座邀請到沛爾生技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林成龍醫師,介紹細胞基因療法的演進與原理,並分享能消滅癌症的CAR-T療法,在講述醫藥技術的同時,也點出醫學與政策間緊密相連的關係,發人深省。
Read more基因序列是很奇妙的東西,DNA僅由4種鹼基對排列組合而成,但它們卻決定了所有生命的外觀、特徵與行為表現,因此若能完全瞭解一個物種的基因序列,對於該物種的研究即會有巨大的突破。人體內約有20000-25000個基因,要完全解碼並非容易的事情,自1988年發起了人類基因體計畫,一直到了2003年才宣告完成。雖然曠日廢時,但基因的解碼對於臨床醫學上是極其重要的,也誕生出了基因體醫學。如今每個人都可以透過基因檢測,規劃最適合自己的醫療方式,甚至是預測自己有高風險罹患什麼疾病。能夠基因體醫學,也必須仰賴次世代定序方法的發明,它使我們能夠快速且有效地找出基因異常的片段,讓醫師在臨床病症判讀上有極大的幫助。
Read more今日強大的AI,或許能夠成為醫療上最佳的輔助工具。AI的強大在於資訊整合,如今醫生在症狀判讀上往往需要將多個系統數據整合在一起,此時若使用AI協助整理資訊,將能快速且有效地得到結果。此外,AI也可以應用於個人化的智慧醫療,透過AI協助判讀過往相似病例的各種醫療方式療效,將能協助醫生快速地找出對於病人最有效的療法。我們可以期待,未來在AI的協助之下,各國的醫療體系能夠漸漸走出隆冬,迎向光明的春天。
Read more液態檢體(liquid biopsy)是一種利用身體各種體液中的生物分子(如核酸、蛋白質等)進行生理和病理檢測的技術。可以透過少量的血液、尿液或唾液等樣本,科學家可以檢測特定的生物分子,並結合大數據分析甚至預測不同生理或是病理的狀況。相較於傳統手術取得組織樣本,液態檢體減少了對病人的侵入性的採樣創傷,並提升了檢測的靈敏度和所需的成本。液態檢體在癌症診斷、病程監控和診斷評估皆可廣泛應用,如,透過有效地檢測循環腫瘤細胞、細胞外腫瘤DNA以及外泌體等標的,為(癌症)精準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契機。
Read more「心臟」可以說是動物體內最神奇的器官之一了,它重要無比、它最不會輕易罷工、它過去被認為不可再生,所以只要它有一點受損都會相當致命,在台灣的統計數據之中,因它而死的總數排名僅次於癌症。這個只有拳頭般大小的器官,卻承擔著身體機能的核心幫浦功能,組成它的心肌細胞究竟藏著怎樣的「小心機」呢?中研院的謝清河研究員從臨床的心臟科醫生進一步走向心肌細胞的研究,他越是研究就對於這種神奇的細胞越是著迷。隨著近年來科學的進步,心肌的祕密也正一點一滴地被接開。本次演講,謝教授將為大家介紹科學家們最新發現的心肌的小心機。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