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多變多巴胺——第十部:遇見AI,是晴還是雨?(上)
故事是這樣開始的。科學家最初試圖用數學計算來解釋動物大腦是如何運作學習獎勵機制的,於是他們想出了一些簡單模型,但都收效甚微。直到AI研究人員構建了新模型,可以隨時間的推移學習到更好的演算方式。然後,情節繼續轉折,神經科學家又發現,這種AI學習的新方法其實早已內置在我們的多巴胺神經元中。後來,AI作為學習機器,功力愈練愈高強,AI再度向我們的多巴胺系統汲取靈感,變得能夠模擬神經元的協作機制,使其能夠像大腦一樣運作,形成高效的決策網絡。那麼,多巴胺遇見AI的際遇,究竟會是天緣奇遇還是狹路相逢呢?
編輯精選

【台大科研】為什麼要住這裡?非洲夜蚯蚓腸道寄生蟲的選屋原則(下)
既然已經知道了臺灣的非洲夜蚯蚓的腸道同時受到蚯蚓蟯蟲、腸道線蟲的寄生,那麼接下來就衍生出了更多的問題,包含:這兩種寄生蟲居住在腸道的哪裡呢?牠們之間是怎麼樣的關係?牠們各自的食性是甚麼?以及牠們對宿主究竟會造成什麼影響?邱名鍾老師及賴亦德博士研究團隊透過各項研究調查,一一解答了這些問題,而答案或許會顛覆你的想像喔!
探索基礎科學講座

【人物專訪】環境人文和美學藝術的薈萃——專訪臺灣大學地理系謝一誼博士後研究員
你聽過「多物種人類學」嗎?這是一門從自然和人文美學角度探討演化和馴化關係的跨領域學問。臺大地理系謝一誼博士後研究員長期投入在這門領域的研究,她以北京居民和蟲魚化鳥同住的例子舉例,認為人們在將單色鯽魚馴化為觀賞用魚過程中,自己對美學的偏好也同時改變著。除了多物種人類學外,她還投入於「潮濕美學」的研究,探討世界各地水文與人文的關係,期望透過跨城市合作的方式,讓民眾重新認識水和城市的關係。
AI 報你知

【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親密關係
過去,愛情始於偶然;如今,演算法正在重新定義親密關係。科技浪潮下,交友軟體將尋愛變成一場講求效率的配對遊戲,但也帶來了真實性與親密感建立的困境。AI不僅止於交友,更深入我們的情感與陪伴。從懂你的ChatGPT到不會背叛的虛擬伴侶,人機關係正逐漸取代人際關係,引發對倫理道德相關的討論。科技甚至挑戰了對死亡的傳統觀念。數位永生技術能重建逝者的「數位雙生」,提供慰藉,卻也引發了該如何處理悲傷的爭議。從數位交友、虛擬陪伴到逝者重建,科技正全面介入我們的親密關係。我們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對人性、倫理和真實性的深刻反思。
阿涵講古

吃魚還是吃鯨魚?揭開虎鯨與偽虎鯨捕食行為的演化謎題
2022 年一篇刊載於《Current Biology》的研究文章,介紹一個來自希臘羅德島的更新世新屬新種偽虎鯨類化石紀錄: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化石標本保存相當完整,還保留了 Rododelphis stamatiadisi 的最後一餐證據,加上化石牙齒的形態證實該化石是以魚類為食的早期偽虎鯨類,與現在的偽虎鯨的食性截然不同!不僅如此,作者更進一步比對另一件虎鯨類化石、現生的虎鯨與偽虎鯨標本,進行形質與親緣關係分析,推敲出現在的虎鯨與偽虎鯨會捕食哺乳類(其他鯨豚)的特殊食性,其實是很近代才演化出來的行為。
開箱大學教授

醉心於野生動物的保育學家|臺大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下)
惠芸老師博士畢業後,在因緣際會下來到臺大昆蟲系任教,這突然的身分轉變完全不在她的意料之內,雖然讓她花費了不少心力來學習「面對學生的狀況」,但這也是她最大的收穫。惠芸老師的專訪下集,她將談到對於學生教育的理念;為什麼近年來,將研究重心轉移到都市化的影響;她開設保育相關課程的心路歷程;身為要出野外的女性科學家,對於性別問題的看法;以及對於科學與社會的關係等。
漢字考古學

甲骨文、金文裡的「中」、「或」及何尊銘文裡最早的「中國」(中)
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裡有個象一種柲前端帶圈形的裝柲兵器字形,長期被釋為「戉」,但在許多學者提出該字實與商代青銅鉞和甲骨文「戉」字外形差異甚大的觀點基礎上,近年已正確釋讀為「或」,所象之物為裝柲的錘形器。該字常出現於戰爭卜辭,接於「東」或「西」字之後表「域」,用法延續至西周。透過何尊銘文與相關傳世文獻史料語境比較,「中或」即「中域」,也即周王朝疆域的中心。





























侏羅蠻泳鱷-130x90.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