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金文裡的「中」、「或」及何尊銘文裡最早的「中國」(中)

分享至

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裡有個象一種柲前端帶圈形的裝柲兵器字形,長期被釋為「戉」,但在許多學者提出該字實與商代青銅鉞和甲骨文「戉」字外形差異甚大的觀點基礎上,近年已正確釋讀為「或」,所象之物為裝柲的錘形器。該字常出現於戰爭卜辭,接於「東」或「西」字之後表「域」,用法延續至西周。透過何尊銘文與相關傳世文獻史料語境比較,「中或」即「中域」,也即周王朝疆域的中心。

撰文|江柏毅

最早的「或」字及其造字初義、用法

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裡有個象一種柲前端帶圈形的裝柲兵器字形,金文字形於木柲底端為爪形鐏,甲骨文字形則為短橫畫(圖六);金文字形於圈形後可見凸出,甲骨文字形則一律未見,稍有不同。過去由於部分學者認為該字柲前的圈形與商代北方流行的裝柲圓刃斧、管銎鉞(圖七)極為相似,故該字長期被釋為「戉」,但在林沄、李學勤、陳劍等學者提出該字實與商代青銅鉞和甲骨文「戉」字外形差異甚大的觀點基礎上(註十五),近年已由謝明文正確釋讀為「或」,其所象之物若參照孫亞冰的看法,應為商代晚期的錘形器,柲前端為石質、玉質或青銅質的球形或扁球形錘,後端為用來納柲的內,木柲頂端的向後彎折則為柲冒(圖八)。甲骨文「或」字的早期字形木柲為直筆,晚期字形(黃組)木柲下半轉為偏折,為西周金文所承繼(註十六)。

圖六: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或」字|來源:作者提供
圖七:商代中國北方流行的裝柲管銎鉞|來源:劉晨 (2013)
圖八:商代晚期的垂形器|來源:武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盤龍城遺址博物館 (2020)、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 (1983、1998、2012、2022)、孫亞冰 (2023)

西周早期金文的「或」字字形與黃組甲骨文相似,惟柲前的圈形已開始脫離木柲並略微下移,謝明文推測圈形脫離的發展與文字的變形聲化有關(註十七)。西周金文最早的「或」字應只有圈形與木柲,與晚商字形相似,後來才在圈形之上、下先後各添加一筆短橫畫,或甚至於左、右又添上兩筆短豎筆,這些短筆都不是「或」字原有又不可缺少的構件,所以較可能只是為了填補圈形周圍而增加的飾筆(註十八)。到了西周晚期,「或」字圈形之上的短橫畫開始與柲相連而成「戈」形,此後可能又為了讓文字整體變得方正,再將圈形之下的短橫畫向右延伸與柲相連(圖九)。

圖九:西周金文的「或」字|來源:作者提供

商代晚期金文的「或」字主要作族徽使用,另也見有「或」、「或笮」、「望或」等複合族名。「或」字在卜辭裡也多作為族名、地名、人名或方國名使用。或國可能在商的西土,曾為商王朝的雀所討伐,可能在臣服後成了商的友族,戰時亦曾與商並肩作戰,商王也曾貞問或地今年的收成,或族人也有在商王朝裡擔任職官的紀錄。

「或」字在卜辭中也見用於否定詞「不」、語氣詞「其」之後或動詞之前,作副詞使用,表再、又義,如《合》41056:「□寅卜,王其或……」、《合》28838:「王其或……吉」、《英藏》369正:「貞……不或……友……月」和《屯南》4556:「辛丑卜,翌日壬王其或田于吳……亡災,禽」。

「或」字也常出現於戰爭卜辭,接於「東」或「西」字之後,如黃組卜辭的《合》36532:「乙丑王[卜]……[貞]伐西或……余其比……示……余受[佑]」、《合補》11242:「甲戌王卜,貞今巫九[备],蠢盂方率伐西或,叀□典西田冊盂方,綏余一人,余其比多田甾征盂方,亡左自上下于徹」、《輯佚》689:「己未王卜,貞今巫九今,蠢人方率伐東或,典東侯,冊人方,綏于一人,余其比多侯甾戔人方,亡左自上下于徹示,余受有佑」、《綴彙》609:「丁巳王卜,貞今巫九备,蠢人方率伐東或,東□東侯冊人方,綏余一[人],[余]其比多侯,亡左自上下于徹示,余受有佑。王占曰,大吉……肜□,王彝在……宗。」在含「東或」的辭例中常出現「夷方」(人方)。由於夷方的地望經研究確實在商王朝以東,可能在今山東省中東部和江蘇安徽的淮河流域一帶,由此可知該「或」字應是表「域」。根據李學勤對《合補》11242「蠢盂方率伐西或」之看法,《輯佚》689和《綴彙》609的「蠢人方率伐東或」之語應同樣是譴責敵人罪行之語,且和西周青銅器銘文,如禹鼎「亦唯鄂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廣伐南或東或」、宗周鐘「南或服蠻敢陷處我土」類似。這類西周青銅器銘文裡的「或」字又作何義使用呢?根據大西克也的整理,它們也應該都作「域」解(註十九),在「或」之前多加「四」或方位詞,如「南或」、「東或」、「西或」、「內或」和「下或」。

 


註釋

註十五:這種北方管銎鉞目前發現數量不多,且大多為徵集品或私人、博物館收藏,且在殷墟沒有發現,故孫亞冰指出商代先民是否對這種器物有足夠的認識並為其造字也是個問題。

註十六:西周早期金文的「或」字也可見到同商代晚期金文和直柲的甲骨文字形。

註十七:謝明文認為西周金文「或」字分離的圈形可視為「圓」之初文,「圓」上古音屬匣紐文部,而「或」字屬匣紐職部,職部是之部的入聲。古時文、之二部之字常可相通,故西周金文將商代晚期金文、甲骨文「或」字的圈形分離,改換成相近的音符「圓」,是一種變形聲化。

註十八:部分學者過去誤將西周金文「或」字的彎曲的柲形視作兵「戈」,圈形視作表示城邑、範圍的「囗」,圈形四周的橫豎短筆則詮釋為邊界、城壕,而認為「或」字當屬會意字,義在表城邑、領土須由兵戈來守衛。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許多研究「中國」國名起源的學者根據這個錯誤的「或」字表城市之認識,將「中國」起源上溯至仰韶時代晚期以來的城市化聚落型態發展,或是國家起源研究,自然也都是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

註十九:西周金文的「或」字除了作「域」解之外,其他兩種用法也與商代晚期金文、甲骨卜辭相同。

(Visited 12 times, 12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