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經標記一窺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

在心理疾病中,性別差異是無法忽視的盛行率議題。儘管遺傳、家庭等風險因子可以解釋一部分的差異,不過針對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有關神經標記的研究則相當稀少。這次,來自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學者,透過功能性磁振照影,一窺與情緒疾病的性別差異有關的腦區。

Read more

病態自戀與自殺意念:一窺羞恥感扮演的角色

對自身外表的誇讚、讚美,有時會被形容自戀,然而當個體的行為模式拓展成一種全面性的自我膨脹或誇大模式,並在人際互動中顯得苛刻與傲慢,則可能是病態自戀的一種表現。自戀型人格障礙過往被指出是自殺的風險因子之一,在這篇文章中,Zobel團隊嘗試釐清在病態自戀與自殺意念之中,有什麼樣的特質或因素參與其中。

Read more

用腦波預測依附類型:透過機器學習找訊號特徵

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很大程度的受到了自我價值以及人際之間信任的影響。而依附類型則表現了親密關係的情感與行為的動態關係,理論上共分為四種依附類型:迴避型依附 (dismissive attachment)、恐懼型依附 (fearful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 (preoccupied attachment)、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目前這幾種依附類型已經證實與腦神經活動具有一定的相關,但究竟其神經活動的訊號有哪些特徵?依附類型是否如理論上所言是四種呢?

Read more

滑呀滑,自己當低頭族與孩子沉迷電玩有關?

在學生時期,你是否聽過、看過,或是身為過度沉迷於電玩的一份子呢?過度成迷於遊戲對學業或人際關係會帶來偌大的衝擊,而來自義大利的心理學家團隊,則在此份研究中解析遊戲成癮背後,家庭成員所扮演的角色,並試圖針對家長與子女提供一些建議。

Read more

是什麼擋住了我與寶寶?解析母嬰關係深化的阻礙

在母親與嬰兒之間,有一項稱為母嬰連結的現象,象徵在兩人之間的身體與心理上密不可分的關係連結。一直以來,母嬰連結發展持續被發現與母親本人與嬰兒的未來身心發展具有密切關聯。這次,來自一份針對日本全國各地的產後母親所進行的研究,嘗試探討有哪些因素會增加母嬰連結困難的風險。

Read more

使用社群媒體能增加家人間的幸福感嗎?

因為智慧型手機的出現,各種新興的社群媒體大舉入侵我們的生活,過去以電話聯繫的生活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到了現在,即使是年紀大的長者,也大多都有使用社群媒體的經驗。但…透過社群媒體的聯繫,真的能夠提升幸福感嗎?對年輕人來說,社群開拓了自己的生活圈,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跟分散到世界各地的朋友、同事聊天。但對於老長者來說,他們聯繫的對象大多還是以子女、兒孫為主,他們所期待的其實是「更親密的溝通」與感情的聯繫,在以文字為主的社群媒體傳訊方式,是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求呢?

Read more

焦慮與拖延行為的關係,可能與睪固酮扮演的角色有關?

提前準備好的讀書計畫又搞砸了嗎?預先計劃好的工作進度又漸漸落後了嗎?拖延,是不論學生或上班族都會遇到,也令人頭痛的效率危機。除了心理因子,如人格特質、焦慮以外,生理因素也似乎是潛在的影響因子。這次讓我們來一同瞧瞧,學者Efrat Barel團隊在其研究中,發現特定神經內分泌因素在焦慮問擾與拖延行為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吧!

Read more

對正向人際刺激無感,可能與創傷倖存者的憂鬱情緒雪上加霜有關

經歷創傷事件可能提高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來自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研究團隊,透過腦電圖中事件關聯電位的生物標記,試圖找出情緒反應性在創傷經驗與憂鬱症狀之間所扮演的角色。

Read more

一暝大一寸:談父母的情緒困擾與嬰兒的氣質變化關聯

長久以來,我們會以氣質 (temperament) 的概念來思考嬰幼兒乃至於學齡前兒童的情緒或反應表現,但氣質並非一成不變的概念。今年,來自美國華盛頓州大學的Jennifer A. Mattera和研究團隊,則嘗試瞭解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的情緒困擾,是否會與新生兒在出生後的第一年的氣質發展有什麼特殊關聯。

Read more

憂鬱症的治療嘗試:以即時功能性磁振照影為本的神經回饋介入

當個體長時間出現情緒低落,並且有其他方面的日常功能出現大幅度的減退,我們往往會開始思考他/她是否處在憂鬱情緒,甚至患上了憂鬱症。而憂鬱症的其中一項元素,即是出現重複性的負向思考,或者被稱為反芻。今天,學者Tsuchiyagaitoa團隊嘗試瞭解一項神經回饋介入,是否能夠減少這些受憂鬱症所苦個體上述的負向思考困擾。

Read more

不容小覷的睡眠:嬰幼兒的睡眠與早期人際適應關聯

常聽到大人說「一暝大一寸」,指的是對於幼兒而言,睡眠是一件至關重要的日常活動。那麼,你知道除了身體的成長與體力的恢復之外,睡眠與嬰幼兒的注意力品質和人際互動中的注意力有所關聯嗎?讓我們一同來看看以下的文章一探究竟。

Read more

傷心也傷腦:談童年期創傷與大腦灰質變化

當一個人在孩提時期經歷創傷事件,是日後發展心理疾病的重要風險因子。部分個體會出現情緒、認知,或是記憶困擾,而你知道,其實這些負向經驗也會對腦部發展造成危害嗎?今天讓我們透過來自荷蘭專業團隊的研究,進一步瞭解這個問題。

Read more

談戀愛好困難!用AI預測曖昧關係能否發展下一步

元朝雜劇《西廂記》中寫道:「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明朝傳奇《牡丹亭》中有這麼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清朝小說《紅樓夢》中,林黛玉在憂傷下吟誦〈葬花吟〉:「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自古以來,有多少痴男怨女,為愛成癡、因情所困。在科技進步的今日,我們是否有辦法透過AI的大數據分析,幫助我們解決「戀愛難題」呢?科學家Easrwick的研究團隊利用隨機森林 (random forest) 這種機器學習方法,調查究竟有哪些因素會影響人與人發展戀情的意願,並成功歸納出12項「個體差異」因素與22項「特定目標」因素。雖然這並不能完全解開「戀愛」這個千古難題,但它能夠幫助我們瞭解人類社會聯繫是如何演化而來,還有人類祖先是如何生存下來的。

Read more

歷歷在目是把雙面刃?談青少年的反芻與心像式思考關係

你是否曾經想過,在日常生活中,你思考的方式是一幕幕畫面放映在腦海中,還是一列又一列的語句陳列在心中呢?在這份研究中,Lawrence與其團隊探討不同的思考方式和反芻思考/分散注意力對情緒感受和生理指標變化的影響。

Read more

駕車有學問!心理負荷和憤怒情緒都會影響交通事故發生率

你在開車時常常被路上三寶氣得半死嗎?如果是,那你要小心了!因為研究證實,「爆氣」可是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行為。本文將介紹科學家們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技技術來分析心理狀態對於交通事故發生率所產生的影響,希望透過這些新技術的幫助,能夠讓交通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給每一位用路人最安全的環境。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