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時期的青銅鉞與相關文字的創造(上)
青銅鉞是一種橫擊的劈兵,盛行於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雖為非實戰兵器,卻有多種用途和特殊文化意義,如軍事指揮權象徵、刑具。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戌」字即青銅鉞的象形,「成」、「咸」和「威」皆以「戌」為造字構件。商代青銅器族徽上可見到持鉞行刑、斬首的圖像。
撰文|江柏毅
商周時期的青銅鉞是一種橫擊的劈兵,源自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扁平有孔玉石鉞(註一)和年代更早的石斧。「鉞」最古老的字形只見於小篆,是一個由「戉」而來的後起字,在其左側以「金」為偏旁是為了表達其材質為青銅。《說文解字》解釋「戉,斧也」,但兩者實際上仍有區別。斧的外形較窄長,刃部通常為平刃或略弧,戉則較斧寬扁,刃部多弧刃,兩端帶尖角,整體寬於戉身。
目前中國早古老的兩柄青銅鉞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屬二里頭文化晚期,約距今3700年。商代早、中期青銅鉞的形制顯然承襲自二里頭,但目前發現數量不多,商代晚期似乎才是青銅鉞的盛行期,但在曇花一現後又快速於商末周初退出流行。西周早期一些貴族墓中仍可見到少量的青銅鉞,但其外形已與商代鉞有所不同(圖一)。自西周中晚期開始青銅鉞便已少見,似乎是退出了歷史的主舞台。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存世的商周時期青銅鉞約二百件,與同時期流行的戈、矛數量相較,顯得相當懸殊,原因在於鉞當時非實戰兵器(註二)。

商代的青銅鉞形制相當多元,學者們的分類也看法不一(註三),但大致上可區分為以內裝柲的斧形和舌形鉞兩大類(圖二)(註四),或再以尺寸進行劃分。商代晚期金文和甲骨文的「戌」字即當時青銅鉞的象形,金文字形是一柄以內裝柲的青銅鉞象形,木柲底端還帶有爪形鐏(圖三);甲骨文的字形特點為用來裝柲的內大多突出於木柲,且大部分的刃部兩端以外伸的短筆來表現刃部兩端的尖角,有些字形在木柲頂端帶有彎折向下的筆畫,推測應是鉞上的裝飾(圖四)。在卜辭中「戌」字大多假借作干支名使用(註五),並不表造字初義的兵器。「戌」字因甲骨文中時有形符通用的情況(註六),也表「年歲」的「歲」。



甲骨文的「成」字和商代晚期金文、甲骨文的「咸」字皆以「戌」為造字構件,學界將「戌」下一短豎筆的釋為「成」(圖五),將「戌」下有一「口」(字形象一方框,但頂部兩端筆劃微上凸)的釋為「咸」(圖六)。甲骨文中還大量可見一個「戌」下有一「丁」(字形象一方框,頂部兩端無筆劃上凸)的字(圖七),從卜辭內容可知指的是成湯,也就是史載商朝的開國之君商湯(卜辭裡又稱大乙、唐,周原卜辭則有成唐之稱),而學界對這個字的隸釋卻有爭議。主張釋為「成」的學者多是受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的影響,進而認定甲骨文的「成」有兩種字形;但另有學者援引西周金文裡「成」、「咸」二字明確有別(圖五、八),甚至二字同出於德方鼎且明顯不同為線索,認為二字在甲骨文時代應也是獨自發展,主張應將「戌」下一「丁」的字釋作「咸」,原因是甲骨文的「丁」與「口」字有時無別,「丁」可能只是「口」的異體或誤刻(註七),例如甲骨文的「商」字和「霝」字底部便有「丁」形也有「口」形,但兩形都不影響該字的識別。最重要的,學者們援引《禮記・缁衣》:「惟尹躬及湯咸,有壹德」、《尚書・酒誥》:「自成湯咸至于帝乙」中所記載的「湯咸」,認為「咸」亦指成湯,也因此甲骨文中實質上「成」與「咸」二字都是表成湯之義。甲骨文「咸」、「成」二字的造字初義不明,很可能「戌」下的短豎筆、丁或口形都只是無意義的增繁飾筆。




以「戌」為造字構件的還有西周中期金文的「威」字(註八),字形為「戌」下一「女」(圖九)。《說文解字》:「威,姑也。从女从戌。《漢律》曰:婦告威姑」和《廣雅・釋親》:「姑謂之威」都沒有清楚說明「威」的造字初義。周法高在《金文詁林》引林義光《文源》之說謂:「《說文》云「威,姑也。从女,戌聲。」按:戌非聲,威當與畏同字,王孫鐘威儀作畏義从戌,象戈戮人女見之,女,畏懾之象」可從,因為西周早期青銅器大盂鼎銘文中便是以「畏」作「威」(註九),今本《老子.第七十二章》中的「民不畏威,則大威至」在帛書老子乙本作「民之不畏畏,則大畏將至矣」,《商君書・開塞》中的「故以刑治則民威,民威則無奸」也是以「威」來代「畏」。類似的通用也見於《史記.宋微子世家》、《漢書.五行志上》(註十),東漢劉熙所著訓詁書《釋名.釋言語》也表明「威,畏也,可畏懼也」,因此林義光以「威」字之「女」象威攝之對象,造字初義解為「象戈戮人女見之」應較貼近古義,「女」應理解為用於稱同輩或後輩的第二人稱「汝」,而非女子,西周銘文中即常見「命女」、「令女」、「賜女」之語,均是以「女」代「汝」,故許慎以「威」字之中有「女」而連結漢律「婦告威姑」應屬附會。

傳世文獻和青銅器銘文中對鉞的記載相當多,反映商周時期的青銅鉞具有多種用途和特殊文化意義。《詩經・商頌・長發》及《史記・殷本紀》在追述商湯伐夏桀時「武王載旆、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曷」、「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尚書・牧誓》在提及周武伐商紂時「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可推知青銅鉞在當時應是軍事指揮權的象徵,由軍事領導人把持。《逸周書・克殷解》與《史記・周本紀》記載牧野之戰後周武王以黃鉞斬下紂王的頭,又以玄鉞斬下紂王寵妃的頭,此舉也象徵著軍事勝利的權力轉移和處以極刑,《國語・魯語上》便記載「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鑽笮,薄刑用鞭扑,以威民也」,商代青銅器族徽上也可見到持鉞行刑、斬首的圖像文字(圖十)。

註釋
註一:目前年代最早的石鉞發現於長江中下游,年代約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間的北陰陽營文化墓葬,之後在年代上限略晚約200至500年,同處長江中下游的凌家灘墓地、薛家崗文化、崧澤文化也開始出現玉石鉞。
註二:相較於戈、矛等長兵,青銅鉞的攻擊距離短,攻擊速度慢,消耗力量大,揮擊也需要較大空間,在軍陣密集且車戰盛行的戰場不具有優勢。此外,目前考古出土的青銅鉞大多來自於墓葬,且無使用痕跡,故研判多不是實用器。
註三:大致以鉞體形態、尺寸、裝柄方式、紋飾、鉞身與內交界處是否有闌、鉞身是否有大穿孔等為基準細分為數型、數式。
註四:商代還有一種以銎裝柲的有銎鉞,但中原地區發現的數量相當少,而在北方草原相當盛行,晉、陝南部是以銎裝柲和以內裝柲鉞的交界帶。
註五:也見被當作干支的「戊」使用,但應是誤刻,將錯就錯。
註六:如甲骨文的「艱」字,在「壴」旁的「卩」(跽坐人形)可以「女」(跽坐女子形)互通,而在此「戌」和「歲」的甲骨文字形皆為斧鉞的兵器形,因此互通。
註七:卜辭中从「丁」或从「口」的「咸」字可見對貞情況,可確知二字為同字之異寫。
註八:西周早期未見「威」字,而大盂鼎中以「畏」代「威」,可推測「威」為西周中期的新創字。
註九:銘文寫作「畏天畏」,實為「畏天威」。
註十:《史記・宋微子世家》:「九曰嚮用五福,畏用六極」、《漢書・五行志》:「次九曰嚮用五福,畏用六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