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馬」字、商代晚期的馬以及中國家馬的起源(上)
甲骨文的「馬」字是一匹馬的象形,字形特點為長首、大眼、大耳、帶鬃毛的頸、下垂的長尾和圓形或平底的蹄足。早期字形偏圖像化,晚期字形則轉筆畫化。今日楷書的「馬」字便源於甲骨文。卜辭裡的「馬」字常見作本義使用,商代晚期的馬名目繁多,有些是按照毛色來命名的,有些則是按照其他動物的特點。殷墟是中國目前確定有家馬(Equus caballus)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先民利用牠們進行祭祀和殉葬,以王陵區和族墓地裡的大墓較為常見,中、小型墓葬則無,顯見馬匹的珍貴性。
撰文|江柏毅
甲骨文的「馬」字是一匹馬的象形,在甲骨文發現之初便由羅振玉釋出,字形特點為長首、大眼、大耳、帶鬃毛的頸、下垂的長尾和圓形或平底的蹄足。早期字形偏圖像化,晚期字形則轉筆畫化,大耳漸與大首相合為一,頸和身軀則改以單線表現,蹄部特徵則簡省消失(圖一)。

商代晚期金文與族徽中也可見到「馬」,前者與筆畫化的甲骨文字形相似,後者則是一匹馬的側面形象(圖二)。殷墟婦好墓也發現有兩件成對的浮雕帶穿孔馬形玉飾,馬作垂首狀、口微張、「臣」字目、尾下垂,並於中部外側飾一凸脊,頸部有齒牙般的鬃毛,呈行走狀(圖二)。

西周早期金文的「馬」字大抵延續著商代晚期金文的字形,但到了西周中期「馬」字的鬃毛與頭、眼結合的現象更為普遍,原為直豎的字形也變得彎折(圖三)。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金文的「馬」字已變得更加抽象、筆畫化(圖四)。


戰國時期列國文字的「馬」或延續春秋時期的寫法,或轉趨更加抽象。楚系和燕系文字的「馬」也有將軀幹省略為兩筆,頭部省作「目」形的寫法(圖五)。

今日楷書的「馬」是一路從東周秦系文字、小篆、秦隸和漢隸字形演變而來(圖六)。漢隸由於簡省之故,馬之足形或少一筆,字例見西漢初年馬王堆《老子甲本》五十二號簡。《史記.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記載:「建為郎中令,書奏事,事下,建讀之,曰:『誤書!馬者,與尾當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譴死矣!』甚惶恐。」另根據南朝宋裴駰《史記集解》:「作『馬』字下曲而五,建時上事書誤作四」、唐張守節《史記正義》:「顏師古云:『馬』字下曲者尾,並四點為四足,凡五。」楷書「馬」字底下四點為四足之演變無誤。

甲骨文的「馬」字常見作本義使用,而從卜辭裡的記載可知商代晚期的馬名目繁多,有些是按照毛色來命名的,如受到殷人尚白傳統影響而似乎特別受到珍視的「白馬」,可見於《合》9177:「甲辰卜,㱿,貞奚來白馬?王占曰,吉。其來」、「甲辰卜,㱿,貞奚不其來白馬五?」此版卜辭記錄著商王所關心的是奚是否會進貢白馬。又如《合》3411:「小子白?不白?」與《合》3410+《合》11051:「丁亥卜,王,[索馬]子白?癸酉毓,不白」,所貞問的則是牝馬及[索馬]這種馬所生下的馬崽會是白色的嗎?「馬」加上「匕」這個造字構件即表母馬(註一),而「馬」从「索」的字迄今仍是個未釋字。
甲骨文中也見有从「馬」从「金」的「鎷」字,由於「金」在商代晚期之義為銅,所以「鎷」可理解為銅色之馬。又如《合》36986:「叀[馬丂]用?」、「叀小[馬牢]用?」張新俊認為从「馬」从「牢」的字(圖七)讀為「騮」,而另根據《說文解字》:「騮,赤馬黑毛尾也。从馬,留聲」,可推測[馬牢]為赤色馬身帶黑毛尾的馬。《合》28195與《合》28196則可見「赤馬」一詞,所貞問的是赤色的馬很溫順、不暴烈,吉利嗎?《花東》179、《花東》386也見有對「黑馬」的貞問記載,而《花東》191所从「馬」从「鬼」的「騩」字(圖七)若據《說文解字》:「騩,馬淺黑色。从馬,鬼聲」,可推測是淺黑色的馬。至於《合》37514所見从「馬」从「習」的「騽」字(圖七),另根據《爾雅.釋畜》:「驪馬黃脊,騽」、《說文解字》:「驪,馬深黑色。从馬,麗聲」,可推測是深黑色的馬。甲骨文中有从「馬」从「利」的「」字(圖七)作為馬之專名,可能即《說文解字》所收錄「驪」之本字。甲骨文中也見有「馬」加「爻」的「駁」字(圖七),在《合》39441+《合》36987中可見與「騽」連問:「叀并駁?」、「叀騽?茲用」,可知「駁」亦指馬色。而根據《說文解字》:「駁,馬色不純。从馬,爻聲」,可知是指體色不純的馬。

甲骨文中也見有以某種動物來替馬命名的例子,如見於《合》37515从「鹿」从「馬」的「騼」字,以及見於《合》37514从「豕」从「馬」的馬名(圖七),可能是藉鹿、豕之特點來形容該匹馬的性格或外型。根據《康熙字典》引《博雅》:「騀騼,馬屬。一曰野馬」,「騼」可能即如鹿般俊逸溫順、伶俐機敏又奔跑迅捷的野馬。甲骨文中也有許多馬的專名,多未能隸定,在《合》37514卜辭便留有許多,從貞問內容可知是商王想要追獵一頭大聖水牛(Bubalus mephistopheles),而對各種馬進行選用的占卜。
自1935年來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發掘屢見埋有馬骨骸的祭祀坑,每坑所埋的馬數量不一,少者一匹,多者達三十七匹,也見有人馬合葬現象(圖八),許多馬首部均見有馬絡頭、羈飾,甲骨文的「轡」字即為其象形(圖九),上半象繩結絡頭之形,下半則為線束與飾物。商代先民使用馬匹進行祭祀,對象似乎只限於部分對祭祀者而言較重要或關係密切的男性先祖,而從不用於女性先祖。商代晚期的馬也用於殉葬,以王陵區和族墓地裡的大墓較為常見,中、小型墓葬則無,顯見馬匹的珍貴性。


殷墟是中國目前確定有家馬(Equus caballus)存在年代最早的遺址,由於家馬的野生祖先是野馬(Equus ferus),也因此可說中國家馬的起源問題便是殷墟出土家馬的來源問題。
註釋
註一:甲骨文動物字旁常見添「匕」表雌性。「匕」在甲骨文中則通讀作「妣」,表示先祖的配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