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環境人文和美學藝術的薈萃——專訪臺灣大學地理系謝一誼博士後研究員
11/21 (六) 14:00謝一誼研究員主講
「馴化還是陪伴?人類學多物種研究
再談『金魚』與人的關係」
訂閱 CASE YouTube 鎖定直播 開啟小鈴鐺

採訪、撰文|周書瑋
審訂|謝一誼 博士後研究員
想必大家國中都學過達爾文的天擇論,對演化的認知也大多建立在天擇論上。「多物種人類學」則是從自然和人文美學角度探討演化和馴化,形成一門獨特的跨領域學問。今天的人物專訪邀請到臺灣大學地理系謝一誼博士後研究員,和我們分享她對多物種人類學和潮濕美學的研究,以及田野調查現場最印象深刻的故事。
多物種人類學——人類與自然共處的奧祕
謝一誼的研究主題始終圍繞著「多物種人類學」——探討全球化下,人類和自然和諧共處之道。多物種人類學將物種馴化視為一段生物和非生物因子交互影響的過程,且人類在馴化物種時自身也會改變。農業即為人類史裡馴化最經典的例子,包括稻米和小麥從低產的野生種被馴化成高產的栽培種,或野生的雞和牛被馴化成換肉率或產奶率較高的肉雞和乳牛。農業馴化當然也不乏失敗的例子,像是在蔡晏霖教授的福壽螺研究中,就指出二戰後臺灣商人自南美洲引進福壽螺到臺灣,原本企圖在餐飲市場大撈一筆,沒想到肉質不受顧客歡迎,最後被大量棄養,流入臺灣水稻田並在溫暖潮濕的環境裡蓬勃生長,成為強勢外來種;蔡晏霖教授的研究清楚地指出,福壽螺在臺灣引發的多物種摩擦、衝突、和新的水稻田關係,便是一個馴化失敗的例子。
多物種人類學強調物種馴化的雙向性,認為人類在馴化物種的同時,自己也在改變,因此重視對人類和馴化物種間的互動。謝一誼舉了金魚從單色鯽魚被人類馴化成絢麗彩色的過程,在這段馴化裡,改變的不只是金魚的體色,人類對美學和色彩的偏好也同時在改變。謝一誼在2025年夏天出版的新書《蟲魚花鳥:改革開放時期北京的居家自然觀與私人收藏活動》(Singapore: Palgrave Macmillan) 分享了她對北京居民和蟲魚花鳥同住,甚至是私人收藏熱潮的觀察,她發現收藏家們雖然和所飼養的蟲魚花鳥沒有互動,蟲魚花鳥帶來的美學感受卻豐富了他們的生活,形成北京居民獨有的私人收藏現象。謝一誼說,不同地區的居民對蟲魚花鳥也有不同的飼養方式,會因為氣候環境和文化風俗差異而有所不同,形成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多樣性三者間的交互作用。謝一誼相信,美學和浪漫主義在上述三者的交互作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推動人類和蟲魚花鳥的雙向馴化。
潮濕美學——臺北與歐陸城市和「水」共處的歷史
自美返臺後,謝一誼深深感受到臺灣的「潮濕」,激發她對「水文與人文」之間的關係的好奇,進而投入潮濕美學研究,探討臺北和其他歐陸城市和「水」共處的歷史。臺北和水的關係從古至今密不可分,康熙年間臺北仍然是「臺北湖」,後來湖水疏通形成現在的臺北盆地和淡水河。從臺北河川整治的歷史變化中,不難發現人與水的關係變化——從親密到疏離,七〇年代的淡水河有許多水上茶座,西元兩千年前後市政府展開淡水河整治計畫,禁止民眾接觸淡水河,河雖然變乾淨了,水上茶座卻消失了,人們和河川也變得疏遠。
謝一誼也邀請芬蘭藝術家來臺灣共同舉辦潮濕美學特展,她在交流過程中意識到歐陸城市像是鹿特丹和威尼斯同樣被水環繞,卻選擇和水「共處」,讓河川和親水環境成為市容的一部分,也讓民眾得以親近河川。舉例來說,威尼斯為了解決頻頻發生的洪患,啟動動態的潟湖水壩計畫,設置七十八道閘門,同時連結威尼斯潟湖和亞得里亞海,閘門會在亞得里亞海大浪來襲或海面暴漲前升起,防止洪患發生。鹿特丹政府則將鹿特丹打造成與水共生的城市,像是市政府廣場平日是市民散步運動的休閒空間,洪水來臨時則搖身一變成為蓄水池。謝一誼也著手規劃「臺北-威尼斯-高雄」三城,水和城市關係的展覽,探索不同都市規劃中與水共處的方式。
人類學田野調查現場二三事
和許多經驗主義的學科一樣,謝一誼的田野調查過程也處處充滿驚奇。讀博士班時,某次謝一誼帶著美國教授到中國湖南尋找著名的「文人奇石」,師徒倆搭上長途火車後,謝一誼一屁股坐到ㄧ張看起來再也正常不過的座位上,坐下去才猛然發現那張座位竟然早被小嬰兒尿濕,她的褲子一瞬間都濕了,只能忍著尷尬一路晃四小時的火車到終點站。到了終點站後,前來接師徒倆人的是騎著重型機車的兄弟檔,其中一位臉上畫了一道長長的刀疤,另外一位打著赤膊,一副要打架的樣子,師徒倆也只能半信半疑地坐上機車,和那對兄弟檔在湖南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狂飆。謝一誼分享,湖南的這些巨石中其實蘊藏著許多經濟、政治和人類對美學的交互作用,雖然開挖成本很高,但利潤也相當豐厚,因為許多政商名流將這些奇石視為某種生活品味,願意將一部分資產投資在奇石當中,增加生活情趣。
謝一誼也分享和芬蘭學者在臺北進行水下錄音時,和國外學者從漁人碼頭走到關渡,從關渡再走回漁人碼頭,如此來回數次,猛然發現淡水河雖然規劃的相當好,整體景色也算漂亮,人們卻沒有真正碰到水的機會,使得水下錄音成為一段無法親自接觸到水的過程,讓謝一誼哭笑不得。謝一誼說,田野調查可說是人類學研究最有趣的一部分,每次去到田野現場,總會經歷許多難以預料的奇聞軼事,每一件都是難忘的回憶。
✨本場探索系列講座結束後,還將邀請臺大地理系洪廣冀教授、作家徐振輔老師、臺大中文系黃文儀教授與謝一誼老師繼續聊聊 “Flora & Fauna: Domestic Nature and Private Collecting in Reform Era Beijing”(蟲魚花鳥:改革開放時期北京的居家自然觀與私人收藏活動)這本書,來參加的朋友們務必記得留下來聽更多精彩的故事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