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與人共生的那一天】AI與親密關係
過去,愛情始於偶然;如今,演算法正在重新定義親密關係。科技浪潮下,交友軟體將尋愛變成一場講求效率的配對遊戲,但也帶來了真實性與親密感建立的困境。AI不僅止於交友,更深入我們的情感與陪伴。從懂你的ChatGPT到不會背叛的虛擬伴侶,人機關係正逐漸取代人際關係,引發對倫理道德相關的討論。科技甚至挑戰了對死亡的傳統觀念。數位永生技術能重建逝者的「數位雙生」,提供慰藉,卻也引發了該如何處理悲傷的爭議。從數位交友、虛擬陪伴到逝者重建,科技正全面介入我們的親密關係。我們在追求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對人性、倫理和真實性的深刻反思。
講者|中央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鄭揚宜 助理教授 × 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陳維平 副教授
彙整、撰文|韓喬融
AI與愛情:數位交友如何重塑親密關係?——過去與現在:從偶然相遇到演算法媒合

過去,我們的愛情故事始於偶然相遇、朋友介紹,或是社交圈內的自然互動。那是一個充滿未知與驚喜的時代,緣分似乎掌握在命運之手。然而,進入數位時代,科技的浪潮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現在,演算法比我們更了解我們的擇偶偏好嗎?
布赫迪厄 (Pierre Bourdieu) 在1960年代對法國鄉村「單身者舞會」的研究,深刻描繪了現代化帶來的婚姻危機。當時,擁有土地和技能的農村男性,卻因女性擇偶標準轉向外表、都市工作與現代生活方式而找不到伴侶。這場「婚姻擠壓」在台灣也上演著現代版,高學歷女性面臨「上不找,下不嫁」的兩難,而男性則承受著「沒車沒房別想娶老婆」的經濟門檻。這一切都指向一個核心現象:在擇偶市場中,社會經濟邏輯與婚姻同質化的傾向,正在不斷複製著既有的社會階層。
現在,我們將選擇權交給了演算法。透過交友軟體的左右滑動,來尋找命中注定的那個人。從以前的書信到手機的滑右,科技不僅改變了我們的交友方式,更重新定義了「親密」的實踐。
科技的介入:情感資本主義與演算法之手
每一次的滑動,每一次的配對,都體現了情感的「資本主義化」。演算法的看不見之手,透過Tinder等交友軟體的滑動機制與付費功能,影響著我們的愛情選擇。我們精心挑選的完美自拍,與見面後的真實互動,形成了一種「真實性的協商」。我們在展示自我與權衡目的之間不斷拉扯,科技中介的不再只是「找到誰」,更是「如何愛,以及如何感受、表達愛」。
然而,這種追求效率的數位交友方式,也帶來了新的困境。許多使用者抱怨,必須得到數百個「喜歡」才能換得一次約會,令人感到沮喪。科技將傳統約會前期的試探與等待壓縮至極致,強調「今天就見面」,卻也讓親密感的建立變得更加困難。
AI對我們的影響遠超想像,當它掌握了我們的文化偏好,或許就能延伸到更深層的情感與性慾望。當美食約會成為一種親密商品,當演算法能讀懂我們的慾望,並提供「完美」的選擇,我們是否還需要不完美的人類?
當社群媒體中的AI親密體驗,或對話式AI成為情感陪伴,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親密關係的邊界。當ChatGPT比朋友更懂你的心情,當虛擬伴侶永遠不會背叛你,AI是否正在重新定義親密關係?
AI與親密關係:當虛擬成為陪伴

人機關係取代人際關係,其背後有著深刻的社會與個人原因。隱私保護意識的增強、親密關係觀念的轉變、以及經營人際關係需要付出的心力,都讓性愛娃娃或機器人成為一種「更單純的滿足對象」。
性愛機器人市場正在顯著擴大,這得益於技術進步、投資增加、客製化功能與社會接受度的提高。然而,它也面臨社會污名、高昂成本、法律監管與維護等挑戰。這引發了關於戀物、倫理、對錯以及孤獨與陪伴等一系列深刻的哲學問題。
從基進女性主義的視角來看,性愛機器人是女性商品化的終極目標,因為它將女性物化;而自由主義女性主義則認為,女性本身也是有慾望的主體,應從技術層面去改善機器人的缺點。這兩種觀點的交鋒,凸顯了我們在科技時代對性、愛與自由的重新思索。
陪伴,成為這個時代的社會課題。社會的高度發展與科技的迅速進步,使得人際連結變得疏離。性愛機器人不僅滿足了生理需求,更提供了多元的陪伴關係,為孤獨者提供了新的選擇。這場人機關係的探索,或許正是我們重新認識人際關係,並進行自我探索的過程。
數位永生:科技如何處理悲傷與死亡
科技不僅重塑了我們的親密關係,甚至挑戰了我們對死亡的傳統觀念。在人類歷史上,人們對待死亡的態度不斷變化,從中世紀對最終審判的敬畏,到文藝復興時期對肉身的關注,再到現代社會將死亡隱蔽化、專業化。然而,數位永生與逝者重建技術的出現,讓這一切再次發生轉變。
在過去,只有特權階級能夠用藝術品保存親人的容貌;現在,科技的進步使得「具象思念」得以普及化。悲傷不再是關係突然結束的反應,而是一個關係經歷變形並形成新事物的過程。
韓國DeepBrain AI公司推出的逝者重建服務,讓生者可以與已逝親人的「數位雙生」(to meet you again as a digital twin) 對話;而MBC電視台的節目《meeting you》則利用VR技術,重建逝者的影音模型,藉由敘事來撫慰生者。
然而,這項技術也引發了正反意見的爭論。支持者認為,VR或AI技術能有效減緩生者的悲傷,幫助他們克服精神創傷,創造或保留美好的回憶並沒有道德問題。但質疑者則擔憂,雙向的AI對話會讓悲傷無限延長,使人無法走出傷痛;同時,這也涉及龐大的隱私、政治與經濟利益爭議。
逝者重建技術所帶來的挑戰,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人際關係與生死的界線。當AI讓我們可以停留在傷痛中,我們是否還有能力完成生命中必要的「儀式性行為」,並真正跨越不同的人生階段?
結 語
從數位交友到虛擬陪伴,再到數位永生,科技正以超乎想像的方式,介入我們的親密關係、情感與生死。我們在追求效率、完美與便利的同時,也面臨著真實性、倫理與人性的深刻拷問。
這些科技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重新理解人際關係的工具,還是讓我們陷入更深層次疏離與孤獨的陷阱?值得仔細深思。


✨延伸閱讀:《【人物專訪】探索科技與親密關係的交織——專訪陳維平教授》、《【人物專訪】跨領域人文研究的先鋒——專訪鄭揚宜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