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硬解方程到智慧預測:AI打開材料新世界

分享至

過去科學家為了找出一種新材料,可能要花上數年時間解無數複雜的方程式,甚至動用超級電腦。現在,AI出現了,它不再「硬解」方程式,而是用學習過的數據幾秒內就能快、狠、準來預測材料性質!AI的介入正在翻轉材料科學的發現方式,從漫長試錯走向智慧預測。

撰文|黃鼎鈞

為什麼我們的手機越來越輕薄、效能卻越來越強?為什麼電動車充電更快、續航更長?甚至連科幻電影中的量子電腦,如今也正逐步成真,這一切的背後,都仰賴科學家們對材料特性不斷深入的探索與理解。每一次工業的的躍進,都是因為新材料的發現因運而生,像是青銅的發現,造成了人類從石器時代邁入金屬時代的巨大轉變,鋼鐵的合成,造成了機械工業與大型建設的興起,直到近代矽晶片的應用,造就了資訊革命與數位時代的來臨,而到現在的二維材料與自旋電子材料,正在醞釀量子科技與新一代低能耗運算的科技。因此,唯有不斷尋找新材料、了解它們的性質與潛力,科技才能繼續前進。隨著科技演進,我們已不再依賴土法煉鋼與反覆實驗來發現材料,而是使用電腦進行模擬與理論預測,透過演算法與物理模型探索潛在的新材料。然而,即便工具更先進、方法更科學,我們對於新材料的渴望也日益高漲,導致這場追尋「未來材料」的旅程,始終被高昂的時間與資源成本所限制,成為科學進展的瓶頸。

圖1:過去尋找新材料,要透過高成本的電腦運算以及透過實驗土法煉鋼的一一尋找|來源:MotionElements

 

傳統材料研究的瓶頸:時間與資源的雙重壓力

在過去,研究人員若想了解某種材料是否具有應用潛力,通常會透過理論計算來預測其結構穩定性,以及其磁性與電性等物理特性。常見的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論 (DFT)」、「第一原理計算 (ab initio methods)」、「緊束縛模型 (tight-binding model)」與「分子動力學模擬 (Molecular Dynamics, MD)」等。其中DFT是目前最廣泛使用、兼具準確性與效率的主流方法,DFT是一種從量子力學出發的嚴謹理論,透過對材料中每一個電子如何分布與運動進行詳細計算,最後將其物理性質精準模擬出來的方法,但問題是,這種方式太慢,也太貴了!一個典型的DFT計算,隨著材料系統規模的增大,其計算時間會呈三次方上升,舉例來說,若要模擬一個約3000個原子的系統,即便使用高效能運算中心的超級電腦也需要超過2000秒,若使用一般研究室等級的桌上型工作站,可能需要數十小時甚至數天,而這樣的任務若由一般筆記型電腦執行,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這種龐大的時間與資源消耗,正是材料設計無法快速擴展的關鍵限制之一,更何況若想要從數十萬種的可能材料中找出候選者,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圖2:科學家們透過電腦運算來預測材料的物理性質|來源:MotionElements

 

AI的崛起:從暴力硬解到聰明預測

當材料科學家將人工智慧 (AI) 引入材料預測,便不再需要逐步解算複雜的量子方程式,AI透過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 學習「材料結構」與「已知性質」之間的關聯,進而快速預測新材料的特性,這種資料驅動 (data-driven) 的方式,不依賴每個電子的動態模擬,而是從過去的數據中提取關鍵特徵(如原子半徑、電負度、晶體結構等)來建構模型。儘管模型訓練初期可能需要GPU或雲端運算,但一旦建構完成,每次預測只需幾秒鐘、成本極低,為大規模材料探索開啟了全新可能。為了幫助理解兩種方法的差異,嘗試想像一列載滿乘客的列車,DFT就像是一位嚴謹的列車長,每天都要重新計算全車的最佳座位安排,即使昨天算過,今天也得重來;而AI則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列車長,根據過往觀察就能快速預測最適座位,幾秒鐘內完成安排,雖然偶爾不如DFT完美,卻在效率與成本上技高一籌,這也是為什麼AI在材料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實際應用中,AI模型可在幾秒內完成材料形成能 (formation energy) 等關鍵性質的預測,其誤差低至0.064 eV/atom,這個數字相當於一般化學鍵能(約1-5 eV)的不到10%,通常,我們要求形成能誤差不能超過0.1 eV/atom,否則可能誤導材料穩定性預測,因此這樣的精準度已屬於材料研究中的高水準,甚至在某些任務中優於傳統的DFT模型。

圖3:AI的崛起,將大幅加速材料預測的運算,也將促進新型材料的誕生|來源:MotionElements

 

AI X材料革命:下一場工業時代的起點

這種AI輔助材料研究(又稱Materials Informatics)正重新定義我們尋找與設計材料的方式,AI時代的材料科學家,不再只仰賴昂貴且耗時的電腦運算與反覆實驗,而是能透過快速計算、平價設備與資料學習模型,直接鎖定具有潛力的候選材料,過去像是在大海撈針,如今則像使用導航精準對焦目標,迅速直達核心,進而串聯歷史數據、雲端共享與自動化實驗平台,打造出一個高效的「智慧研發循環」。

這套新方法已開始在許多領域中展現成效:在能源方面,AI加速了高效電池與新型太陽能材料的開發;在半導體與量子科技領域,AI協助識別出極具潛力的低能耗運算材料與量子材料;在永續科技中,AI更能快速篩選出具備可回收性與高耐用性的環保材料,實現綠色研發。

令人振奮的是,這不再只是想像。世界各地的實驗室與企業,像是韓國LG公司、法國雷諾汽車,都正在打造以AI為核心的材料設計平台,讓未來的材料不再只能靠「靈光乍現」地發現,而是透過演算法邏輯與資料訓練「被設計、被生成」。AI不只是輔助工具,更是材料科學跨入全新世代的引擎。材料研究,曾是一場漫長的試錯旅程,如今,AI成為科學研究的加速引擎,或許,我們正在經歷一場屬於21世紀的工業革命。

 


參考文獻

  1. Ma, S., Ma, Y., Zhang, B., Tian, Y., & Jin, Z. (2021). Forecasting system of computational time of DFT/TDDFT calculations under the multiverse ansatz via machine learning and cheminformatics. ACS omega, 6(3), 2001-2024.
  2. Jha, D., Gupta, V., Liao, W. K., Choudhary, A., & Agrawal, A. (2022). Moving closer to experimental level materials property prediction using AI. Scientific reports, 12(1), 11953.
  3. Nakata, A., Bowler, D. R., & Miyazaki, T. (2022). Large-scale DFT methods for calculations of material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 Journal of the Physical Society of Japan, 91(9), 091011.
  4. 「AI預測材料性質,助力新材料開發」,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24年3月26日。
  5. 「生成式AI在製造業的新興應用機會」,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2023年10月23日。
(Visited 108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