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鼠的焦慮根源?

■農曆春節可稱得上是最容易變胖的季節,飲食失去節制又動得少,不得不上演為:天增歲月人增肉,歲滿乾坤肉滿身。自古以來,人們常說「心寬」體胖,但最近的研究卻指出高脂飲食讓變胖的小鼠產生了「焦慮」感,科學家更深入探討了箇中原因。

Read more

手腕上的人工智慧

除了替使用者即時回覆訊息、記錄或追蹤個人健康狀態,各大廠商也希望能將更多的功能融入如智慧型手錶等裝置中,提升消費者使用體驗。只是背後支持這些功能的機器學習系統,因為龐大的運算量和記憶空間需求,多僅能於雲端運行。直到Google Expander團隊於2017年底推出,部署於穿戴式裝置上的作業系統Android Wear 2.0(現Wear OS),成功突破了這項限制。使用者只需輕觸錶面,系統便可自動預測回覆內容傳送給對方。不僅支援第三方通訊軟體,也不需連接任何雲端平台,在錶上便可獨立運作。

Read more

【人物專訪】偏鄉科教的肩膀——專訪于淑君

為了偏鄉科普教育的推廣,于淑君申請了科技部計畫,透過舉辦講座、實驗、比賽、科展,利用各種方式來讓科學的種子可以在雲嘉地區灑得更廣、更遠、更平均。她也會舉辦參訪活動,帶這些農業縣市的孩子去博物館,並在學校推動科學閱讀,舉辦說故事比賽,用最生活化、最基本的方式,希望科學可以進入生活中紮根。

Read more

社群網絡與人工智慧—專訪李政德

隨著科技變遷,真實生活中的人際網路幾乎都被放上了網路世界中的社群平台,社群網站幾乎成為了現代人生活中必備的APP——吃飯時上臉書(Facebook)打卡可以送小菜,若要圖文並茂的貼文可以點開Instagram,想要心情小語連發則是要靠推特(Twitter)。不論是在臉書、IG或是推特上,「好友」都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一般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社群網站上的「好友關係」跟人工智慧其實是大大有關係的。今天我們訪問到的是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的教授李政德,讓我們來一窺人工智慧與社群網絡之間的關聯。

Read more

AI於各種社群網路中的巧妙應用

全球資訊網(WWW)的誕生,讓我們與世界更緊密的連結在一起。無論是平時生活中的臉書社群,電影界演員之間的合作關係、或者是專家學者們在學術論文的引用,如果我們把每一個人都設定成點(Node),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視為邊(Edge),那麼真實世界的網路經過視覺化呈現後,就會宛如人類大腦裡神經元,神經元彼此之間連結時所構成的圖像,看似一團混亂的網絡,實際上存在著某種規律與秩序。

Read more

植物怎麼聞?

■植物沒有鼻子,但是能「聞」到氣味,這點應該沒有多少人—包括學者—質疑過。在丹尼爾‧查莫維茲(Daniel Chamovitz)的大作「植物看得見你」裡面就提到,雖然植物沒有嗅覺神經,但是植物顯然有「接受刺激後感知氣味香臭的能力」,或者更精確的說,植物可以「接收刺激」然後「感知氣味」,這是無庸置疑的。植物可以透過乙烯受器「聞」到乙烯,啟動落葉、落果的程序;雖然有些人會認為乙烯對人來說沒有氣味,不過又有誰說一定要人聞得到的氣味才是氣味呢?

Read more

如何設計一個好的科技產品?從心理需求看起

■社會心理學的重要理論「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提出者Richard M. Ryan和資訊工程的專家合作,結合心理學理論,由Dorian Peters, Rafael A. Calvo和Richard M. Ryan在2018年提出了一個新的人機互動模型: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Thriving in User Experience (METUX)。這個模型提供了使用者經驗工程師一個重要的心理需求架構,在進行產品設計的實務時,也應該將心理需求有關的相關概念放到產品中。

Read more

機器人重現漫步中的古生物

羊膜動物(amniote)的出現是地球生物演化的一個里程碑,這些動物可以終其一生在陸地上成長,不再如兩棲類須經過水生幼體的過度階段。在德國發現的Orobates pabsti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羊膜動物之一,其化石保存完整,外型似小型犬。近日考古學家利用電腦模擬與機器人,重現三億年前其在地表漫步的姿態。對於已滅絕動物的生物,考古學家能了解該生物運動方式的方法相對單一:或藉由骨骼化石結構或足跡化石的分析,或直接以實體機器人模擬。但前者可能高估關節的運動範圍,也忽略了能量消耗和運動時質心偏移等現象的限制;後者則容易忽略解剖學上的限制,並且針對現有物種的研究發現,擁有不同解剖學結構的物種也可能有類似的運動特徵。

Read more

冥王星外的新視野

■「五、四、三、二、一、新年快樂!」跨年時你在做什麼呢?無論是在戶外晚會裡狂歡著告別2018年,或是在溫暖的室內迎接2019年的到來,我們都悄悄見證了人類歷史翻新的一頁——在這嶄新一年的第一天,美國太空總署的新視野號(New Horizons)飛越了2014 MU69小行星,自從1957年蘇聯打上第一顆衛星開始,經過了六十年的光陰,人類第一次探索舊有九大行星系統盡頭以外的新世界。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當科學與歷史文化相遇〉&〈分子生物學的凱旋之途與省思〉

■landscape 這個字一般譯為「景觀」,在歐美文化中,是一個同時具有美學、倫理學與神學內涵的複合概念。當科學以景觀的概念,詮釋人類觀察與體驗世界的視角時,自然也無法排除其歷史文化的內涵,與社會溝通時會有所影響。

Read more

1937年諾貝爾物理獎的關鍵影響

湯姆森於1937年與Clinton Davisson(戴維森)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二組人馬透過不同的實驗證實了德布羅意物質波的存在,在整個量子力學的發展和信度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此文雖然在介紹湯姆森,但是對那1920年代與量子力學的發展相關之背景有清楚的說明,對湯姆森與戴維森之間有趣的競合關係亦有生動的描述,已成為我講課的資料。

Read more

更人性化的電腦視覺系統

月黑風高的夜晚。水面波光粼粼。一隻手拿著船槳滑著。連續三個不相干的鏡頭,卻能讓觀眾清楚知道:有一個人正在夜裡滑著船。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人類視覺認知的優勢發揮到極致:除了辨識,還有辨識後透過聯想、詮釋,而後逐步拼湊出影像全貌的能力。而這樣的能力,在現有多數電腦視覺系統中仍付之闕如。

Read more

【人物專訪】熱愛閱讀的科學家——專訪胡維平

談到科學的價值,胡維平認為科學可以分成體跟用來討論,最早的科學發展主要在「用」的層面,利用傳承下來的知識來改變生活,直到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人類開始有多餘的心力進行抽象的思考,開始希望透過語言、邏輯等等方式來看大自然的運作,說穿了其實就是人類在「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胡維平認為這樣的「好奇心」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原動力,先產生了好奇才帶動許多新的技術發展,而在能「用」之後,人類才有餘裕去探討科學的本體。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