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質說(2)——雜質如何塑造新世代科技

分享至

從晶片運算到再生能源,推動科技進步的關鍵,往往來自材料中那極微小的「雜質」。它們能讓原本幾乎不導電的矽,變成資訊高速公路的核心;也能讓只能吸收紫外光的材料,擴展到涵蓋可見光的能量利用。無論是控制電子與電洞的N型、P型矽,還是經Ti摻雜後具備更寬光響應範圍的BaZrO3,這些雜質一次又一次地改寫材料的性能,成為連接今日科技與未來能源的關鍵橋樑。

撰文|黃鼎鈞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從古代鑄劍的「雜質之力」談起,認識了雜質如何讓材料變得更強、更具功能性。這次,我們要把目光放到現代科技的核心—半導體。半導體科技中的雜質,彷彿整個科技的靈魂,因為雜質的存在,讓原本遲鈍的材料擁有可控的導電性、開關能力與特定功能,成為各種電子與光電元件得以運作的基礎。

圖1:雜質是指摻入材料中極微量、與主元素不同的原子或離子,雖然含量微小,卻能顯著改變材料的電子結構與物理性質,成為決定半導體、能源材料性能的關鍵因素|來源:作者提供

 

P型與N型矽的「雙子星」

我們都知道「矽」是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基礎,也因為這個產業的蓬勃發展,衍生出了「矽盾」、「矽谷」等名稱,象徵它在科技與經濟上的戰略地位。然而,矽並非越純越好。純矽在室溫下的導電性極低,就像一條筆直卻空蕩的高速公路,沒有足夠的車輛(載子)來傳遞訊號與能量。為了讓矽具備可用的導電能力,工程師會透過「摻雜」增加載子數量。載子分為自由電子與電洞:主要以自由電子導電的材料稱為N型 (negative) 矽,而主要以電洞導電的材料稱為P型 (positive) 矽。

N型矽是在純矽中摻入比矽多一顆價電子的元素(如磷P、砷As),多出的電子成為自由載子,在電場作用下可自由移動,使材料主要靠電子傳導。P型矽則是在純矽中摻入比矽少一顆價電子的元素(如硼B、鋁Al),使矽晶格中出現「空位」(電洞),這些電洞就像缺了舞伴的位置,不斷吸引鄰近電子補位,形成所謂的「電洞傳導」。因此,透過摻雜,矽可以獲得可控且穩定的導電能力,並呈現不同的電子特性。

在應用上,N型與P型矽各有所長。N型以電子為主要載子,電子遷移率高,適合需要快速傳輸的區域,例如高頻高速電路或太陽能電池的吸光層。P型則以電洞為主要載子,雖然遷移率較低,但在電場作用下能有效引導電子流回路,因此常被用作太陽能電池的背電極層,負責將載子穩定引導回流,確保電路閉合與能量轉換的穩定性。

更進一步,當P型與N型材料結合時,會形成PN接面。接觸瞬間,N型區的多餘電子會向P型區擴散並與電洞結合,於交界處形成幾乎沒有自由載子的「耗盡區」,並建立由P型指向N型的內建電場。這個電場如同一道看不見的閘門:在正向偏壓下,它推動電子和電洞跨越接面,使電流流動;在反向偏壓下,則加強阻礙載子的流動,幾乎完全阻斷電流。這種可控的單向導電特性,正是現代二極體、太陽能電池與處理器開關元件運作的核心原理。

圖2:以高速公路比喻半導體導電原理:矽晶片如同筆直的高速公路,而電子與電洞則是其上的車輛,透過摻雜控制車流,讓資訊與能量高效運行|來源:DALL-E AI
圖3:PN 接面的能帶與物理量分佈示意圖。上方為載子濃度分佈(對數刻度),紅線表示電洞濃度,藍線表示電子濃度;中間區域為空乏層 (space charge region),左右為中性區。中間圖依序顯示空乏層內的電荷分佈 (Q)、由此產生的內建電場 (E) 以及對應的電位分佈 (V)。空乏層形成的內建電壓 ΔV 阻止載子自由擴散,構成 PN 接面的單向導電特性|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用雜質改寫能隙的BaZrO3

鋇鋯酸鹽 (BaZrO3) 是一種高溫燃料電池電解質,在高溫環境下能穩定傳導質子。所謂質子傳導,是指氫離子 (H+) 在材料的晶格之間,透過缺陷或氧空位等通道進行遷移,類似在原子級的「跳格子」,與金屬中自由電子的傳導方式不同。由於質子攜帶正電荷,質量雖比電子重得多,但相較於大多數金屬陽離子仍屬輕量,且在這類氧化物中遷移能障低,因此能在適當條件下高效率地傳遞電荷與能量。這些特性讓BaZrO3長期被視為燃料電池等能源轉換元件的理想材料。然而,它的寬能隙(約3.1 eV)意味著只能吸收能量較高的紫外光,對太陽能中佔比最大的可見光幾乎無感,導致光能利用效率受限,因此,若想提升光電與光催化效能,就必須讓材料能吸收更多波長範圍的光。研究團隊近期透過第一性原理計算 (DFT) 發現,若將鈦 (Ti) 摻雜進入鋇鋯酸鹽 (BaZrO3) 晶格,便能改變其能帶結構與能隙,將吸收範圍從原本僅限於紫外光延伸到可見光區,讓材料能捕捉更多來自太陽的能量並有效轉化利用。更具體來說,當Ti取代部分Zr位置時,材料的能隙會降低至約1.8 eV,就像把原本只能聽高音的耳朵調整到連中低音也能聽到,使其可吸收涵蓋更廣波長的可見光。此外,這種摻雜還賦予材料在光照下分解水產生氫氣的能力,展現出在太陽能製氫與光電轉換領域的巨大潛力,簡言之,Ti的摻雜讓材料的「光響應頻譜」更寬廣,也為再生能源開啟更多可能。

從P型、N型矽到Ti摻雜BaZrO3,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雜質並非單純的「不純物」,而是精確設計材料性能的關鍵工具,在晶片世界,它們構築了高速運算與訊號處理的核心元件;在新能源領域,它們則負責調控能隙、擴展光吸收範圍並提升效能。這只是冰山一角,還有許多其他領域的應用,例如感測、量子元件與高溫超導等,都在悄悄利用雜質的特性發揮關鍵作用,只是篇幅有限,無法一一細述。因此,當你下次聽到「純淨」與「雜質」這兩個詞時,不妨想想:在材料科學的領域裡,往往正是那微小的「雜質」,驅動了我們科技邁向新世代的關鍵一步。

 


參考文獻

  1. Kittel, C. (1955). Solid state physics (Vol. 3). Emeryville: Shell Development Company.
  2. Datta, A. K., Hossain, M. K., Revathy, M. S., Reddy, M. S., Singh, A., Radhika, S., ... & Haldhar, R. (2025). A first principle investigation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Zr-site Ti doping on structural, electronic, opt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BaZrO3. Scientific Reports, 15(1), 26380.
(Visited 176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