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聽豬說故事:豬教我的事

本次科學史沙龍講座中,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帶領聽眾深入探討了豬的品種與多樣性,並藉由多項案例與研究資料,說明動物在馴化過程中的變遷與重要性。朱教授不僅分析了工業化對養豬業的影響,也探討了基因多樣性與品種選擇對現代豬隻的重要性。隨著馴化與科技的進步,許多豬品種的特性逐漸改變,但著重特定品種的養殖,也伴隨某些本土品種或基因多樣性的喪失。在這場演講中,朱教授以其專業的角度,向聽眾呈現了豬隻品種的豐富多樣性,並深入討論了人類如何在馴化的過程中,塑造了這些動物的形態與功能,從而促進了養豬業的發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氣感應與傳統風水文化

人類自環境中取得能源,加以利用累積成文明,文明和歷史則反映了人和環境的互動關係。傳統的風水在當代意義討論中,也可以從空間、地方、環境與人的關係切入,不論是人類所處的自然空間中,或人、建築與環境彼此之間的空間配置,都影響人類觀看世界的角度。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邱博舜名譽教授,以耳目一新的「傳統風水」主題,討論這個文化現象從何而起,又在當代生活中,遺留下了哪些痕跡。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肥料的歷史&肥料學

2024年由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辦的科學史沙龍能源與歷史系列講座中,主題為「肥料的歷史與肥料學」。這場講座由國立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程的廖昱凱助理教授主持,並分別邀請臺大歷史系呂紹理教授和臺大農化系鍾仁賜名譽教授兩位講者為聽眾帶來精彩的演講。這場講座以肥料為主題,從肥料歷史與肥料科學兩個方面看人類文明中的肥料資源。這次講座的主題結合了科學與歷史的觀點,期待不同的見解和討論,可以擦出精彩的互動與火花。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石油&石化產業

思考能源議題是跨領域的問題,討論現在能源議題尤其需要回顧過去歷史的發展。科學史沙龍的講座中,充滿相當多精彩的能源發展故事,而許多通往未來科技的路徑,就隱藏在無數的故事當中。本次演講以石油、石化產業為題,邀請到擁有豐富業界和學界經驗的吳榮章教授與洪紹洋教授,藉由分享過往的故事和石化工業的專業,讓聽眾思索如何看待臺灣過去的歷史與未來發展。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都市與能源&生質能源

人類的各種活動離不開「能源」,而能源的生產與消費則和世界經濟息息相關。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威脅下,創造低碳排的能源將是全球未來趨勢,2050淨零轉型亦成為國際共識。為了從不同角度理解能源與人類的關聯性,本期科學史沙龍講座分別邀請侯嘉星副教授與吳耿東副教授,從老虎灶歷史與生質能源發展面向,討論過去經驗帶給今日人類的啟示。

Read more

分子級拼圖:LB技術如何利用液體來組裝薄膜?

在1920年代,朗繆爾-布羅傑特液相技術的發展使得我們可以達成分子級薄膜的精確控制,這項技術由美國科學家歐文·朗繆爾與凱瑟琳·布羅傑特共同開發,他們透過液體的表面張力來控制分子,在靜態水面上構築單層分子,並逐步堆疊出高度均勻的薄膜,就像在水面上拼裝材料一樣,LB技術的發展為奈米製程提供了一個更為靈活的途徑,目前仍在工業與學術界被廣泛使用,能為科技產品帶來不同的附加價值。

Read more

愛因斯坦道歉了?一探理工天才的感情世界(二)

愛因斯坦,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因其卓越的科學貢獻而為人熟知,但在這些光輝成就的背後,他也曾經對於一些事情感到後悔,像是,他曾將宇宙常數引入廣義相對論,後來卻稱這為「一生中最大的錯誤」;他促成了曼哈頓計劃的啟動,但對於核武器造成的傷亡感到內疚;他也曾與納粹支持者菲利普.萊納德有著口角衝突。愛因斯坦雖然是科學天才,但也有著深刻人性的掙扎與反思,這些思考至今仍對我們有所啟示,使我們知道該以什麼態度來看待科學發展。

Read more

宋代已有活字,為何《四庫》還用手抄?(下)

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

宋代已有活字,為何《四庫》還用手抄?(上)

中國的活字比歐洲早出現3-4世紀,但歐洲的活字書籍印刷量與豐富度都顯著超越。關鍵之一在於中文活字排版的成本,比歐洲的拼音文字明顯不利。中文印刷因而捨棄高昂的活字,選擇低成本的雕版。但若是族譜、喜喪帖這類格式固定的印刷品,就會選用活字。從供給面看,雕版成本比歐洲活字高,但這並不是書籍總印刷量不及歐洲的主因。歐洲文化與文字的多元性、各種版本《聖經》的普及、新大陸發現後的世界觀擴展,從需求面帶動了印刷業的興盛。

Read more

愛因斯坦道歉了?一探理工天才的感情世界(一)

2017年,國家地理頻道推出電視影集《世紀天才》,首季聚焦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的生平,透過現代影視的技術,將愛因斯坦的生平描繪出來。這部片迅速成為科學愛好者必看的節目,其中最讓人熱議的便是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他曾經有過兩段婚姻,且還有多次的婚外情,讓我們透過他的兩段婚姻來一探他的感情世界,使我們能更立體地認識這一位科學巨擘。

Read more

人們對金屬的初步瞭解:Drude模型

自西元前8000年起,人類開始使用銅鑄造物品。到了西元前3300年,人們進入了青銅時代,開始提煉金屬製作工具和武器,但對金屬的本質並不清楚。1900年,保羅.德魯德 (Paul Drude) 提出Drude模型,假設電子在金屬中隨機運動並受磁場和電場影響,成功預測金屬電阻率隨溫度變化的趨勢,並解釋金屬的導熱性,因此人們有了對金屬最初步的定義:「電子能夠在當中自由移動的材料」。然而,隨著更多在金屬材料中不同物理現象的發現,Drude模型並無法符合所有的實驗結果,因為它並沒有電子的量子現象納入考慮。雖然如此,Drude模型仍提供我們一個理解電子在金屬中運動的基礎。

Read more

多變多巴胺——前傳

多巴胺應該是最為大眾所熟知的人體內神經傳遞物質,畢竟「快樂分子」誰不喜歡呢?但你知道嗎?多巴胺可沒有這麼簡單喔!她在人體內所扮演的角色至今依然眾說紛紜,甚至經常傳出她在哪個行為、反應當中,又出乎意料地如何影響著我們。本文藉擬人化科學資訊主題,將多巴胺在科學史上發展的過程、不同階段所發現的不同特性,以少女成長過程作為比喻來觀察和理解,來作為認識迷人多巴胺完整知識架構的前導故事。

Read more

以理工腦捍衛愛情的費曼

理查.費曼 (Richard Feynman,1918-1988) 被譽為近代最偉大的物理教師,也是196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物理學領域的巨擘。理查.費曼過世後,她的女兒米雪.費曼 (Michelle Feynman) 在整理他曾經往來的信件中,發現許多費曼不為人知的人際互動,其中,最讓人著迷的便是費曼與其第一任妻子阿琳 (Arline Greenbaum) 的互動了,信中透露出他們之間的喜悅與滿足。雖然阿琳被疾病纏繞,費曼卻仍然堅定地愛著她,甚至在父母反對之下,堅持要與阿琳結婚。本篇文章要以不同的角度來講述費曼與阿琳之間令人動容的感情故事,看看理查.費曼是如何以「理工腦」來與反對這段感情的父母對談,守護與阿琳的愛情,完成兩人之間的婚約。

Read more

【科學史日誌】1959-1967年:電弱交互作用的統一

在高中物理課上會介紹自然界的四大作用力,分別是:重力、電磁力、強力、弱力。但你知道嗎?這四大作用力都有一些很神奇的相似之處,例如磁偶極間以及電荷間的交互作用力都跟重力一樣,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就是著名的庫侖定律。從二十世紀以來,不少物理學家都曾嘗試將重力和電磁力統一,但始終無果。但在其他作用力的統一上,卻有了不少研究與突破。例如1935年湯川秀樹便曾試圖將強–弱作用統一;至於建立起弱電場論的功勞,則歸因於格拉肖、薩拉姆和萬柏格三人的鑽研。

Read more

曆獄:一場現代天文學與傳統儒家之間的衝突

曆法的訂定是根據天文學推算而來,對天文學的瞭解愈深,訂定出來的曆法就與天象愈吻合。在明清時期,西方的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傳教士,帶來了西方的現代天文學,卻也引起了守舊派的反撲。清朝初期甚至發生了「曆獄」,一眾天文官因此下獄,甚至判刑。康熙帝親政後舉辦了御前辯論會,最終西方傳教士用實際的科學實驗結果驗證了他們所帶來的曆法系統,也讓康熙帝得以為這些天文官平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