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偏鄉科教的肩膀——專訪于淑君

分享至

●3/30 于淑君老師主講:「從西伯利亞到聖彼得堡—門得列夫築夢週期表之路」點此報名

採訪、撰文|楊慈慧

今天探索講座的採訪團隊來到了嘉義,採訪中正大學化學暨生物化學系的于淑君教授。有著一頭蓬鬆捲髮的于淑君相當有朝氣,熱情招呼我們。因為從自己的子女身上看見嘉義縣科學教育的不足,選擇投入雲嘉地區的科學教育推廣,至今已有五、六年的時間。

●順水推舟 航向無機化學

回憶起選擇化學系的原因,于淑君表示自己其實是「跟著成績走」。從國中起,她就發現自己的自然科成績特別好,其中又以化學特別突出,上大學時自然就選了化學系。進入化學系後,在無機化學相關的課程中表現不錯,又因受到該領域教授的關照,讓她在大三時便決心投入無機化學領域的研究。赴美求學時,從無機領域中鑽研到了有機金屬,以及觸媒材料在催化反應上的應用。其實于淑君並不是在一開始就抱有偉大志向的人,一切都是在做中學,一路慢慢摸索出來,目前她主要的研究項目為觸媒及奈米材料。

●美國感受語言衝擊 自身經驗延伸教學

提及在美國讀書的日子,于淑君認為有兩件事讓她印象深刻。

首先,是指導教授的「放手」。美國的研究環境相較臺灣來說,經費挹注充沛再加上自由的風氣,她的指導教授完全「放手」讓她去做實驗。因為于淑君做的是實驗化學,她在實驗中接觸到許多易燃、易爆的金屬,這樣高危險性的實驗也曾出過幾次意外,她曾碰上具有神經毒性的化學藥品外洩,吸入後造成身體麻痺無法動彈;此外,做實驗做到爆炸燃燒的危險狀況,她也都經歷過。回想起讀研究所的時光,雖然于淑君非常感謝教授能給她空間發揮,但考量到臺灣現有的環境、設備與經費等等仍不夠完善,她其實不敢讓學生冒險操作高危險性的實驗。

另外,則是她在研究室經歷到了語言的刺激。在普渡大學讀博班的期間,她幾乎是研究室裡唯一的亞洲人,四年博班下來其實很少講中文。于淑君覺得自己重新用英文學了一次化學,並學著如何用英文去討論、溝通。有鑒於世界主流的語言仍是以英文為主,現在她也會在研究所開設幾門全英語授課的課程,就算是下課也都用英文跟學生討論,在課堂上提供全英文的環境。後來,到業界任職的畢業生也給了她正面的反饋,因為對於學理科的學生來說,口語表達是一塊較不會被重視的區塊,然而在業界其實常常需要用到英文與國外的專業人員溝通,能在學生時期就先有相關的訓練,是件再好不過的事。

在結束勞倫斯-柏克萊國家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之後,于淑君在當地找到了一份工作。然而就在此時,父親的身體狀況急轉直下,因為答應父親要回臺灣,她毅然決然放棄美國的工作,回到臺灣,重新開始她的職涯。

●看見需要 投入雲嘉科普教育

最初投入科學教育的推廣,于淑君表示得感謝陳竹亭老師找她參與青年尬科學。幾年辦下來以後,她發現自己不管怎樣,接觸到的學生大多都來自都會區,參賽者平時在校也都是成績相當優異的學生。直到自己的小孩升上國中,于淑君才發現嘉義縣在科學教育的資源上其實非常弱勢,進而使她投入雲林、嘉義地區的中學科普教育。

嘉義縣的高中數量並不多,學校彼此之間的距離遙遠,再加上多數為傳統農業家庭,家長重視的還是升學考試,在開始推行時遇到重重阻礙。很快,于淑君就發現,臺北那套科教方式,直接橫向移植來嘉義是完全行不通的!嘉義縣的大眾運輸並不發達,「像我女兒學校已經是還算大間的國中,但是尖峰時段的公車班距竟然是一個半小時一班!」,不像在臺北的學子擁有便捷的交通方式。喪失自行行動的能力後,又因家長大多務農、十分忙碌,或可能是隔代教養,很少有家長能夠撥出額外的時間再去接送小孩參加科普活動。「外縣市的朋友都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去接送小孩,實在不是因為我們的小孩媽寶,而是因為在他們下課後,根本沒有公車可以帶他們回家」,于淑君一語道破大眾交通不足的難處,原來交通也會這麼大力的影響到教育。同樣一場科普演講,倘若要想在嘉義能夠舉辦成功,就必須要另外多花包遊覽車的錢,才會有人願意、並且能夠來聽。

為了偏鄉科普教育的推廣,于淑君申請了科技部計畫,透過舉辦講座、實驗、比賽、科展,利用各種方式來讓科學的種子可以在雲嘉地區灑得更廣、更遠、更平均。她也會舉辦參訪活動,帶這些農業縣市的孩子去博物館,並在學校推動科學閱讀,舉辦說故事比賽,用最生活化、最基本的方式,希望科學可以進入生活中紮根。「其實偏鄉資源最缺的,我覺得還是軟體的部分」,科學在偏鄉,缺師資、也缺家長的一份支持與重視,年輕老師不願意回鄉任教,而在家長部分,常常會碰到家長不明白自己的小孩為何要多花時間學科學,在他們的觀念裡,顧好考試成績才是比較實在的。在于淑君的推動下,科學教育逐漸在嘉義、雲林地區生根,可以說她正是提供偏鄉的科學教育一個肩膀,讓學子可以站在上面,力抗城鄉差距。臺灣很小卻也很大,還有更多是她目前能力未能觸及的偏鄉。儘管在這樣的狀況下,距離普行科學教育的目標,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也許在未來也有新的生力軍加入,能把這樣的精神進而可以傳承下去,相信在未來的某一天,臺灣的科學教育可以突破考試的框架,真正將科學精神向下傳遞給各地的學子。

●3/30 于淑君老師主講:「從西伯利亞到聖彼得堡—門得列夫築夢週期表之路」點此報名

 

加入好友

(Visited 43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