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VS2的雙重靈魂,金屬還是半導體?(下)
當VS2的原子堆疊方式由T相的八面體轉變為H相的三角棱柱,其電子軌域與能帶結構被重新排列,開啟了可調帶隙,成為了電荷傳輸可被控制的半導體,而它的能隙範圍正好落在人眼可見光範圍中,能吸收可見光與傳導電子,因此還能被應用在光電元件中,更重要的是,其室溫鐵磁性讓電子能同時攜帶電荷與自旋,能為增加資訊乘載量、運輸速率及降低耗能。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具有半導體靈魂的H-VS2。
撰文|黃鼎鈞
在上一篇〈二維VS2的雙重靈魂〉中,我們看見了T相VS2如何以層狀結構、多變價態、金屬導電性以及室溫鐵磁性成為了能源與電化學領域的明日之星。這一次我們要來認識VS2的另一面——H相,當原子的堆疊方式從八面體變為三角棱柱,VS2的物理性質產生了變化,它不再是電子能自由徜徉的金屬,而是電子運動受控的半導體。

從金屬到半導體的結構轉換
H-VS2屬於三角棱柱 (trigonal prismatic) 結構,與T相相比,其V–S鍵角與層間距離的變化,使得原子排列與電子軌域的重疊方式改變,特別是造成d軌域的能階分裂,因而打開了能隙 (bandgap) 調整了能帶結構,讓H-VS2呈現出半導體性質,因此電子可以被侷限在能帶中,使得電荷傳輸可被控制。根據理論計算,H-VS2的能隙約介於0.5至1 eV,並且可透過外加應變力、電場或層數控制進一步調整,使我們能根據特定的電壓需求設計電晶體通道、邏輯閘,且這樣的能隙大小正好落在可見光與近紅外光之間,也就是H-VS2能在人眼可見的光譜範圍中來進行「吸收光能」與「傳導電子」,亦被期待應用在光感測器、太陽能電池或光通訊模組等等的光電元件之中。
鐵磁半導體為元件開外掛
當然,H-VS2最吸引科學家的不只是半導體的特性,而是它的室溫鐵磁性,也就是說我們有機會製造出「自旋可控的半導體」,與傳統矽基半導體相比,電子在傳輸時不僅攜帶電荷,也攜帶自旋,它不僅能記錄0與1,還能記錄「自旋向上」與「自旋向下」兩種量子狀態,使運算效率與資料密度大幅提升,這樣的特性被期待能應用在「自旋場效電晶體 (spin-FET)」與「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 (MRAM)」。自旋場效電晶體就像一種升級版的電晶體,它不只開關電流,還能控制電子的「方向」,就像一條高速公路上,車流除了快慢,還能分成向北與向南的車道,能控制電子方向的好處,是能讓訊號更穩定、能量損失更少,甚至能同時在同一條導線上處理多種訊息,使電腦運算更快、功耗更低;磁性隨機存取記憶體,則是一種能用磁性方向記錄資料的記憶體,就算斷電資料也不會消失,讀寫速度快、耗能低,被視為未來電腦與手機儲存技術的重要方向。

熱起來就變臉的VS2
首先,只要一熱起來,H-VS2就會「轉換靈魂」,因為H-VS2的原子間鍵結能較低、且與T-VS2的結構能量差距小,使得H-VS2容易在熱擾動下轉變為T-VS2,也就是在高溫時VS2很容易又從半導體又變回金屬相,因此如何讓H-VS2保持穩定,仍是應用上要克服的挑戰。另一個挑戰則是與現有半導體元件的整合困難,因為根據目前的文獻報導,H-VS2的製程溫度在700度以上,而主流的半導體材料在450度以上就會產生變質,進而造成元件受損,因此如何以更低溫的方法來方法來製備VS2,以致於能整合進現有的半導體元件中,仍是科學家正在探索的。為了克服這些挑戰,科學家正積極探索低溫化學氣相沉積 (CVD) 法、鹽輔助成長與原子層轉換策略,以穩定H相的形成。
T-VS2因其金屬導電性成為電化學與能源的突破;而H-VS2的半導體特性則促進了資訊與自旋邏輯的發展,而VS2帶有的鐵磁特性又同時打開了自旋調控的額外可能,單單一層原子層,因為堆積的方式不同,就有截然不同的宏觀特性, 讓我們看到物質世界的精妙設計,正所謂:「差一點就差很多!」在VS2的雙重靈魂中,我們不妨可以試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如果VS2的金屬與半導體能被自由切換,會怎麼樣?」或許,材料本身就能根據環境與指令變化行為:當需要高導電性時,它化身為金屬;當需要邏輯運算或訊號處理時,它轉為半導體。這樣的材料能讓裝置自我學習、即時反應,電腦不再只是執行指令,而是能『感覺』能源流動、調整策略,也就是一種「會思考的材料」,針對VS2的雙重靈魂,你也有什麼大膽的想像嗎?
參考文獻
- Patel, A. K., Borah, A. J., & Srivastava, A. (2023). Optimized APCVD method for synthesis of monolayer H-Phase VS2 crystals. Oxford Open Materials Science, 3(1), itad020.
- Wang, X., Ma, L., Wang, C., Wang, J., Guo, J., Tang, R., ... & Zou, G. (2023). Seed Engineering toward Layer‐Regulated Growth of Magnetic Semiconductor VS2.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33(19), 2213295.
- Littlejohn, A. J., Li, Z., Lu, Z., Sun, X., Nawarat, P., Wang, Y., ... & Wang, G. C. (2019). Large metallic vanadium disulfide ultrathin flakes for spintronic circuits and quantum computing devices. ACS Applied Nano Materials, 2(6), 3684-3694.
- Ma, Y., Dai, Y., Guo, M., Niu, C., Zhu, Y., & Huang, B. (2012). Evidence of the existence of magnetism in pristine VX2 monolayers (X= S, Se) and their strain-induced tunable magnetic properties. ACS nano, 6(2), 1695-17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