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 Energy!(二)

分享至

上一期我們介紹20到40歲青狀年因代謝功能障礙而可能出現的數種病症,這一期接著根據Dr. Means 在其Good Energy (Ref. 1)的第二章的繼續介紹老人和兒童常見慢性疾病的病根。Bad Energy在老人身上累積,可能造成中風、失智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疾病;而在孩童身上,則與肥胖症、脂肪肝有關。然而,「這些疾病在根本上息息相關」這件事,是醫學上的一大盲點。若僅僅是單就各個症狀進行治療,往往無法發現最根本的原因,導致疾病無法根治。

撰文|黃國華

來源:MotionElements
五十歲以上的長者需注意的嚴重慢性病
  • 中風

大家都知道高血糖和中風有關。研究顯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其中風風險是無糖尿病者的兩倍,就算是糖尿病前期患者(血糖指數在110到125 mg/dL之間),其中風風險也比平常人高60%。胰島素阻抗造成數種血管問題以致中風,包括過度凝血,降低了擴張血管所需一氧化氮的生產,以及增加了動脈粥狀硬化形成動脈阻塞。長期高血糖容易使頭部和頸部動脈內壁硬化及變窄,因而影響血流而發生腦缺血梗塞。長期高血糖也容易造成腦部急性或慢性的小血管病變,影響全身及腦部微血管的血液循環。糖尿病性神經病變併發自律神經功能異常,容易造成姿勢性低血壓(註一)而導致腦缺血。糖尿病也容易引起心臟疾病而產生心因性中風(Ref. 2)

  • 失智症

前面提過,人類腦部所用能量和葡萄糖高過其他器官,所以其對於不良能量和血糖變動非常敏感。證據顯示,由於胰島素阻抗導致葡萄糖攝取出現障礙,會使腦細胞粒線體因缺乏能量而失能,造成所謂的代謝減退或低代謝狀態,這便是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發生的潛在原因。有人稱阿茲海默症是第三型糖尿病,因為它在有胰島素阻抗和胰島素敏感性受損的群眾中盛行。2013年,有研究團隊追蹤超過二千人的血糖指數長達七年,發現高血糖與罹患失智的高風險相關,包括阿茲海默症。

  • 心臟病

早在1979年,一個長期對心臟疾病的研究就發現,人體代謝失能,如糖尿病,是發生心臟病的危險因子。為什麼?因為高血糖導致氧化壓力,這些受傷的細胞和自由基導致發炎,進而破壞了大小血管的內膜,即所謂的內皮細胞。脂肪、膽固醇和其他物質在動脈壁內、壁上堆積成斑塊,並在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使血管硬化變窄,最終阻塞而使得血液無法流通。結論是:發炎、肥胖、胰島素阻抗、高血糖和氧化壓力導致血管內襯勞損,進而導致這些細胞降低生產一氧化氮,讓血管放鬆。

  • 呼吸系統疾病

其最常見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是一種以持續性氣流受限為特徵的阻塞性肺疾病。吸菸是造成COPD最大的危機因子,這因子又和粒線體失能和第二型糖尿病有直接關係。菸含有數種有毒化學品,包括可以在細胞內直接破壞粒線體的氰化物。粒線體遭到破壞後,減低了能量生產效率,導致影響健康,包括COPD和增加糖尿病風險。有毒化學品也增加了氧化壓力和身體發炎,這些更加劇對粒線體的負面影響。研究指出,有效控制血糖可以改善COPD症狀,並建議飲食中多攝取富有抗氧化的蔬菜水果。健康飲食有消炎作用和降低氧化壓力,可能緩解COPD病情。

  • 關節炎

關節炎也是讓年長的人感到傷心的事,會覺得自己這臺機器老舊,不再好使用了。有骨科醫生曾闡明,關節炎與其說是單純結構問題,不如說是代謝疾病。關節炎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其他人的三倍,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機率也比其他人高61%。慢性發炎會損壞關節組織,釋出引起疼痛的化學物質。另外,慢性氧化壓力也會造成細胞損傷和關節退化。我們應該從細胞失能的角度來看待關節炎的發生,而不是只有專注在關節組織上。

  • 新冠肺炎 (COVID-19)

現在我們都知道,新冠肺炎會毫無情面地蹂躪那些有慢性疾病的人,這些由不良能量而造成的慢性疾病,其原由都來自自身生活形態和飲食習慣。80–100%的新冠死亡患者本身就有其他慢性疾病的問題,而且大都有代謝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和高血壓。新冠不是對糖尿病患者高風險的第一支病毒,細菌感染和流感也同樣對糖尿病患者有較大的危害。高血糖對免疫功能有數種負面影響,包括妨害免疫細胞在人體內的移動能力,使其不能即時到達感染區域,並吞噬病原體或感染細胞。再者,抗生素被醣化分子附著也會降低效能。高血糖也會促進免疫細胞䆁放過量會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並導致誇張又失能的免疫反應,對身體組織造成附帶損傷。

 

兒童身上的壞能量
  • 肥胖症和脂肪肝疾病

過去五十年來,兒童肥胖症的盛行率急劇增加,而這只是「壞能量」體現在兒童健康問題的一個面向。近年來,臺灣兒童肥胖率持續攀升,甚至高居亞洲第一。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國內兒童與青少年平均過重或肥胖的比例將近3成,成為健康隱憂。另外一個面向是,兒童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即是肝臟中堆積過多的脂肪。而臺灣兒童脂肪肝的盛行率也相當高。2017-2024年,因過重或肥胖而參與臺大兒醫健康活力門診(減重)的兒童,高達74%具有脂肪肝(以肝臟超音波或彈力掃描作為脂肪肝篩檢指標),且其中又有42%合併有肝功能ALT指數異常 (Ref. 2)。在早年,脂肪肝主要發生在酗酒的成年人中,因為酒精會擾亂細胞中脂質加工的幾個要素,同時也會產生氧化壓力。然而在過去30年中,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 (NAFLD) 在全世界成為最常見的慢性肝炎疾病。NAFLD在兒童和成人們中盛行,代表我們身體出現了全面代謝功能障礙問題,所以非酒精性脂肪肝又稱為代謝失調性脂肪肝 (MAFLD)。罹患該疾病的主要因素是加工食品、精製糖、精製穀物、甜飲、高果糖玉米糖漿、快餐、低纖維和植物化學物質攝取、宵夜、久坐行為和氧化壓力。

除了肥胖和肝功能異常外,兒童的代謝功能失常也會增加感染風險。舉例來說,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肥胖症的兒童患鏈球菌咽喉炎的機率是沒有肥胖症兒童的1.5倍。另一項研究發現,肥胖兒童中耳感染的可能性是正常體重兒童的2.5倍。而治療這些病症時使用的抗生素對兒童也是有害的,因為強效抗生素會破壞微生物組使腸道受影響,進而引發代謝功能和慢性發炎問題,這些都是造成身體累積壞能的條件。當身體處於壞能狀態會使得免疫功能下降,如此一來便容易感染,必須吃更多的抗生素,又再度更嚴重的破壞微生物相,導致壞能情況更嚴重,變成一個沒完沒了的惡性循環。另外,我們做父母的某些行為,也在不知不覺中每天殘害著這些幼苗,例如讓他們吃太多的速食、漢堡、薯條、甜飲、蛋糕等加工食品,造成代謝系統的嚴重負擔。所謂「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觀念是嚴重錯誤的,加上睡眠不足,每天爲了早起趕上學而打斷睡眠,而且在學校教室上課、在家裡寫功課都是久坐不動,每天持續時間至少超過六小時。還有,當今社群媒體在他們的身體中製造恐懼和慢性壓力,也是不容忽視的。諷刺的是,很多父母帶小孩的觀念,認爲只要減少感染,生病時打針、吃藥就沒事了,而沒有從孩童身上能量產生的基礎面上來檢視。

 

錯認跡象的殘酷代價

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稍微肥胖、粉刺、疲憊、憂鬱、不孕、高膽固醇或糖尿病前期都是一位「健康」成人在變老過程中必經的過程。這是在醫學上最大的盲點,這些小毛病正因為代謝失能,在我們體內形成不良能量,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在醫學上,將常有兩個症狀同時出現稱為合併症,例如糖尿病和高血壓、有肥胖症的人常患憂鬱症。然而,當出現關節炎和心臟病合併症時,很少骨科和心臟科醫師會往組織細胞內的粒線體失能、氧化壓力和慢性發炎方面思考,多數醫生只是在控制症狀。合併症狀產生絕不正常,這種多元病發都是源自同一根源。倘若我們孤立地個別對病症治療,將會是致命的錯判。我們體內持續運作的通路必需得到滋養和治癒:粒線體的功能和數量、慢性發炎的盛行情況、氧化壓力的大小和微生物群的健康都在在地互相影響。我們的細胞有強大的適應和重生的能力,它們日以繼夜地修復破損細胞。只要我們從基礎上提供細胞生長的良好環境,以讓它們有效生產良好能量,都能讓我們恢復,保持健康。

 


註釋

註一:姿態性低血壓 (Orthostatic hypotension) 指的是由平躺的姿勢改為直立時,血壓明顯下降(定義為收縮壓下降大於20或舒張壓下降大於10毫米汞柱),產生的症狀包括頭昏、頭疼、視力模糊或暫時性視覺消失、虛弱、嗜睡、甚至昏厥 (Ref.3)

 


參考文獻

  1. "Good Energy”, The Surprising Connection Between Metabolism and Limitless Health, by Casey Means, MD, 2024 published by Avery, New York.
  2. 腦中風與糖尿病,台大醫院神經部,湯頌君醫師,糖尿病關懷基金會,《2018 No. 1 糖尿病家族》
  3.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Mini Medical School 衞教資訊。
  4. 兒童肥胖隱憂,健康醫療網,2024-8-23。
(Visited 112 times, 1 visits today)

分享至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