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沙龍】〈SDG4&10 優質教育&彌平不平等:職業學校的反思〉

教育啊教育,俗語說: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大眾皆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歷史上也有不計其數的人舉著教育的旗幟,呼喊教育改革的聲音震天價響。回顧臺灣的高教發展史,繞不開的兩個議題便是技職教育與偏鄉教育。本講講座將透過簡介職業教育的前世今生,以及瞭解偏鄉教育的特殊與需求,進一步瞭解當今所面臨的問題,並討論可能的解方。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SDG1 消除貧窮:貧窮可以用科學解決嗎?〉

根據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消除貧窮包含了降低貧窮人數、推動全民保險、保障弱勢族群在經濟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權益,以及提升貧窮族群災後復原的韌性和能力。貧窮是個非常複雜的議題,不能單純透過科技解決。要解決貧窮,必需要先認識什麼是貧窮?如何瞭解貧窮?對症之後才能下藥。在這樣的脈絡下,本次科學史沙龍邀請到臺灣大學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和社會系黃克先教授,帶我們從總體和個體經濟學思考貧窮的定義,以及討論「無家者」的生命故事。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威瑪文化、量子論、與科學社會學的興起〉&〈失樂園:一個對量子理論發展的歷史考察〉

在科學史沙龍<為什麼孔恩誤解了STS?>的講次中,我們談到啟迪人們對科學中社會學面向重視的孔恩,認為因之而起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SSK/STS) ,是個錯誤的歧途發展。本講次延續前次的脈絡,介紹孔恩最出名的學生之一佛曼 (Paul Forman) 發表的經典論文,如何鼓動起孔恩對其深有保留的新興學派與學門 SSK/STS 。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為什麼孔恩 (T. Kuhn) 誤解了STS?〉& 〈哲學解讀科學知識的社會建構〉

有哈佛物理學博士學位的孔恩,在 1962 年出版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可能是 20 世紀最受矚目的一本學術著作。這本書喚起了人們對科學中社會學面向的重視,然而孔恩卻覺得因之而起的科技與社會研究 (SSK/STS) ,是個錯誤的歧途發展。為什麼孔恩會會有這樣的誤解,看不出 STS 的精彩之處呢?
--
一講到科學,人們經常認為那是真理以及理性的代表,然而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卻讓許多人發覺,以科學史觀之,科學其實有其結構,而在建構科學的過程中,社會的各種因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一種理解科學的新途徑,然而科學真的是社會建構的嗎?在科學發明與創造的過程中,個人能力完全被社會因素淹沒了嗎?這樣的觀點是否否定了科學是知識的代表呢?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為何人類需要臭氧層?臭氧層如何因人類而破洞〉&〈談氣膠與大氣、海洋、人文的關係〉

地球大氣層中的臭氧分子,能夠吸收陽光中對生物有害的紫外線,然而臭氧層卻因為人類近數十年來的活動,在南極上方破了一個大洞。本講次說明臭氧吸收紫外線的機制,以及臭氧層破洞的成因。

俗稱 PM 2.5 懸浮微粒的氣膠,近年來造成嚴重的空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不但宣布 PM2.5 為致癌因子,甚至估計每年死於空汙問題的人數多達 700 萬人。在環境汙染致死人數,已超越戰爭、天災、疾病等等傳統災難的情況下,你我該如何因應?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毒品」有味道嗎?

直到二十世紀初期,鴉片在西醫一直是使用率高居不下的萬靈藥,然而在當時的台灣,非藥用性的吸食鴉片卻曾經蔚為風潮。為何過去有如此多的台灣民眾,選擇吸食這個「毒品」?本講將從鴉片使用者與生產者的角度出發,揭開台灣鴉片的神秘面紗,與台灣歷史發展的獨特脈絡。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生?不生?究竟怎樣呢?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生物活著就是為了生殖繁衍下一代。然而人類因為諸多社會性的理由,很多時候會採取避免生育的行為。世界衛生組織甚至將每年 9 月 26 日訂為世界避孕日,提倡利用各種避孕手段以及家庭計畫等方式,控制世界人口數量。本講次為聽眾簡介避孕發展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模仿遊戲」有趣嗎?

■從涂林測試到擬真機器人,從預設嬰兒心智到研究動物行為,擬人論對於科學的影響所在多有。然而我們把動物看成具有心智,以至於如今嘗試打造有智慧的電腦或機器人,會不會只是人們在強迫動物和電腦,進行一場「模仿遊戲」?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富貴險中求:糖尿病藥物的演化與社會

■人們對於用藥治病,通常有一種「神奇子彈」的想像,覺得只要遵照用藥說明,治療就萬無一失。然而現代生活、醫療知識與疾病認知之間,實際上存在的是一種既不穩定,也不絕對的交錯關係。本講次以口服糖尿病藥物為主軸,探討目前用來降血糖的主流藥物,如何從天然植物納入現代製藥體制,並在有臨床風險的狀況下,逐漸成為「有風險,但可接受」的常用藥物。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啟蒙?知識建構?與博物館的誕生

■根據國際博物館學會在 2007 年的宣言,博物館是一個以社會服務為宗旨的非營利常設機構,具有保存、研究、交流與展覽人類與其生活的自然環境,有形和無形的遺產,並且是以教育、學習及娛樂為目的。然而自 18 世紀開始,歐洲國家成立的博物館,起初卻是為了展示殖民統治力量,鞏固國家認同的需求而設。本講次帶領聽眾走過三百年的博物館史,並藉此重新思考現代博物館所宣揚的啟蒙知識與普世價值。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什麼是真理?什麼是科學?從實驗室的歷史談起

■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的答案,會隨著回答者本身的學養背景,各有其著眼點;身為一位地理學家出身的科學史研究者,洪廣冀老師對於「科學知識的地理學」,也就是科學研究發生的場域,特別感到有興趣。本講次帶領聽眾走過實驗室、標本館、博物館以及田野等等,生產科學知識的場域,讓聽眾了解科學研究發生的「場所」,如何成就貫穿古今,放諸四海皆準的科學知識。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Eugenics vs. 優生學:為什麼「優生學」不是髒字眼?

■優生學一詞翻譯自英文 eugenics ,希臘文的字義是「良好」跟「生殖」,因此用「優生學」來翻譯 eugenics ,可謂十分貼切到位。然而這兩個名詞在中西方的發展卻截然不同, eugenics 在西方如今成為帶有貶意,專供罵人用的髒字眼 (a dirty word) ,優生學在中國卻反而成為推銷商品甚至公共政策的利器。同樣的一個字眼,為何中西命運大不同?

Read more

【科學史沙龍】平衡生命的量與質:從家庭計畫到族群健康

■就國家層面而言,人口的「量」與「質」很難兼顧,因此社會對於人口的看法,往往在「人力」與「負擔」兩個概念之間擺盪。本講次藉由回顧台灣數十年來的人口政策變遷,探討基因科技與族群遺傳學,對未來台灣人口的社會影響。

Read more